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段文字不但寫到了曹雪芹的相貌、個性和“大觀園”的原型,還指出小說的主人公賈寶玉的原型人物是曹雪芹的“叔輩某人”,看起來《棗窗閒筆》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可是,馮其庸先生為什麼不引用這段文字來證明曹雪芹存在的真實性呢?大概他覺得裕瑞的說法都是輾轉傳說的“二手貨”,可信度其實並不大。

  從《棗窗閒筆》的文字來看,裕瑞根本不知道小說的真正作者是誰,與現在主流觀點不同的是,裕瑞甚至認為小說並不是曹雪芹寫的,而是曹雪芹在不知姓名的作者所作的《風月寶鑑》的基礎上“刪改五次”而成,在其刪改而成的作品上寫批語的“脂研齋”則是曹雪芹的叔叔:

  聞舊有《風月寶鑑》一書,又名《石頭記》,不知為何人之筆。曹雪芹得之,以是書所傳述者,與其家之事跡略同,因借題發揮,將此部刪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時之人情諺語,夾寫而潤色之,藉以抒其寄託。曾見抄本,卷額本本有其叔脂研齋之批語,引其當年事甚確,易其名曰《紅樓夢》。[5]

  如果曹雪芹“借題發揮”、刪改《風月寶鑑》的故事和“脂研齋”是其叔叔的說法都是裕瑞從與曹雪芹交好的“前輩姻戚”那裡聽來的,那麼這些“前輩姻戚”的說法看來也是一筆糊塗帳,他們根本不知道小說真正的作者是曹頫,“脂研齋”就是曹頫的筆名,小說是曹頫的自傳性作品。這些“前輩姻戚”烤故槍室饃⒉技儐ⅲ故歉揪筒恢檳兀?/p>

  吳恩裕先生在《曹雪芹佚著淺探》一書中寫道:

  他的前輩姻戚是誰呢?以前考知是明興和明仁、明義;還有曹雪芹乾隆二十五年去訪過的明琳。他們對裕瑞所談關於雪芹的情況,當然是可信的。

  現在我們又知道,借給永忠《紅樓夢》讀的墨香乃是《題〈紅樓夢〉二十首》作者明義的堂姐夫,他們都熟悉《紅樓夢》,也認識曹雪芹。所以,他們的話就更可靠了。[6]

  我們姑且相信裕瑞的“前輩姻戚”就是明興、明仁、明義、明琳和墨香等人。作為跟曹雪芹有密切交往的好朋友,這些人毫無疑問知道曹雪芹並非小說真正的作者。他們絕口不提小說真正的作者是曹頫,並且編造一段曹雪芹改編《風月寶鑑》的故事,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讓人感到非常不解的是,這些人竟然連曹雪芹的名字和隸屬何旗都不知道。與曹雪芹有交往的張宜泉卻能夠清楚地說明曹雪芹的姓名字號。他在《題芹溪居士》一詩題目下自註:

  姓曹,名霑,字夢阮,號芹溪居士。其人工詩善畫。[7]

  更讓人不解的是,與曹雪芹有密切交往的明義在其《題〈紅樓夢〉二十首》中根本沒有提到《紅樓夢》只有80回,相反,明義讀到的肯定是120回全本《紅樓夢》。《題〈紅樓夢〉二十首》第十八首: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疴續紅絲。[8]

  這首詩顯然題寫的是小說第九十八回林黛玉悲慘死去的情節,“安得返魂香一縷”顯然是從小說中“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第1384頁)化用而來的。

  《題〈紅樓夢〉二十首》第十九首: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9]

  這首詩顯然題寫的是賈寶玉離家出走的情節,“石歸山下”顯然指的是最後一回“那僧道仍攜了玉到青埂峰下,將寶玉安放在女媧鍊石補天之處”(第1646頁)這一情節。

  不但明義讀到的是全本《紅樓夢》,從明義堂姐夫墨香那裡借閱《紅樓夢》的宗室詩人永忠看起來讀到的也是全本,因為他在盛讚小說“傳神文筆足千秋”時,並沒有半個字表示小說缺少後40回的遺憾。由此推斷,裕瑞的“前輩姻戚”明興、明仁、明義、明琳和墨香等人讀到的全都是120回《紅樓夢》。既然如此,這些“前輩姻戚”怎麼可能告訴裕瑞小說沒有後40回呢?

  合理的答案是存在兩種可能:(1)裕瑞的“前輩姻戚”不是明興、明仁、明義、明琳和墨香等人,他的“前輩姻戚”也許跟曹雪芹有過一些交往,但僅僅是泛泛之交,根本不了解有關曹雪芹和《紅樓夢》的更多的情況,他們對裕瑞所說的,僅僅是一些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東西。(2)《棗窗閒筆》是後人的偽作。歐陽健先生指出,《棗窗閒筆》破綻百出,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他將《棗窗閒筆》與已證明是裕瑞手筆的《萋香軒文稿》相對比,指出前者不但“字體頗拙”,而且有“怪謬筆誤”,書手“實為極不通之妄人”[10]。

  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棗窗閒筆》絕不可以當作研究曹雪芹和小說真實情況的文獻材料。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壬午除夕”還是“癸未除夕”?

  作為一個曾經實際存在過的人物,曹雪芹的生卒年問題已經爭論了幾十年。他的生年,現在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他生於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另一種說法認為他生於1724年(雍正二年甲辰)。他的卒年,主要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他卒於1763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卒於1764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卒於1764年初春(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首)。

  雪芹已逝而敦敏兄弟不知

  曹雪芹的生年都是根據其卒年來逆推的,因此必須首先將卒年的問題弄清楚。關於曹雪芹的卒年,曹頫在其絕筆眉批中寫得很明白: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

  “壬午除夕”,即1763年2月12日星期六,農曆十二月三十戊午日。在小說還沒有最終定稿的情況下,曹雪芹就去世了。嚴格說起來,曹雪芹並不是死於壬午年,而是癸未年。因為壬午年十二月二十二庚戌日立春(1763年2月4日星期五)[11],立春後屬癸未年。

  為什麼有人要不相信曹頫的說法,而要弄出“癸未除夕”和“甲申歲首”的說法來呢?這主要是根據曹雪芹的生前好友敦敏、敦誠兩兄弟的詩作來推論的。

  據吳恩裕先生考證,敦敏字子明,是清太祖努兒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的五世孫,理事官瑚玐的長子,生於雍正七年(1729年),大約死於在嘉慶元年(1796年)。他弟兄共五人,二弟敦誠,字敬亭,號松堂,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於乾隆五十六年;三弟敦義,五歲就死了;四弟敦祺,卒年四十一歲;五弟敦舒,四歲卒[12]。

  敦敏著有《懋齋詩鈔》,這本詩集中的作品都是按寫作的時間先後編年順錄的。在癸未年的春天,敦敏寫了一首《小詩代簡寄曹雪芹》:

  東風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駕,來看小院春。

  詩才憶曹植,酒盞愧陳遵。

  上巳前三日,相勞醉碧茵。[13]

  周汝昌先生認為,敦敏在癸未年的“上巳前三日”(即三月初一)還邀請曹雪芹去賞花飲酒,曹雪芹怎麼可能死在前一年的除夕呢?而且敦敏在甲申年春天又寫有一首《河干集飲題壁兼吊雪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