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曹雪芹逝世於“壬午除夕”,脂硯齋在若干年後的“人日”來懷念他,正是順理成章的事。此處的“甲午”,若依靖本改作“甲申”,則更合情理一些。[9]
筆者完全贊同“甲午八日”應為“甲午人日”的看法,但是完全不能同意“依靖本改作‘甲申’,則更合情理一些”。趙先生顯然不知道所謂“靖藏本批語”根本就是偽造。
查《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甲午人日”是1774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初七辛酉日),第二天正月初八交“雨水”節氣[10]。此時的曹頫已將近68歲,可謂“風燭殘年”,而曹雪芹已經去世11年了。
“人日”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根據氣象情況判斷吉凶,如上文所引東方朔《占書》說,正月七日這一天占卜人之事,如果這一天天氣“清明溫和”,則表示所占之人將會“蕃息安泰”;如果這一天天氣“陰寒慘烈”,則預示著所占之人將會有“疾病衰耗”。《遼史•禮志六》:“七日為人(日)。其占,晴為祥,陰為災”;民國《桓仁縣誌•歲時》:“以當日(七日)之晴陰占歲之豐歉,驗否則不問也。”[11]
我們現在無法確知“甲午人日”當天的天氣情況,不過既然第二天是交“雨水”節氣,大概當時的天氣情況並不好。如果是“陰寒慘烈”,那麼對於精於八字命理又年老體衰的曹頫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同時,“雨水”這個節氣對於曹頫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他的姐姐曹佳就是生於1692年2月18日正月初二“雨水”那一天;脂硯齋的“先姊”元春的生日“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時”對應的真實日期是1704年2月19正月十五,恰好也是交“雨水”節氣。
屋外陰風怒號,屋內的曹頫形單影隻。年老多病的他預感到自己已經來日無多了。他用顫抖的手一頁一頁翻閱著終於定稿的《石頭記》,這是他在孤獨與困頓之中以血淚凝鑄的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作品。他回憶起了天真浪漫的少年時光,那些親切的笑臉和充滿智慧的美麗心靈讓他感到安慰;他看到了作品中那些巧妙設計的機關,也許臉上還會露出一絲狡黠的微笑。他想起了曾經給予自己無微不至關懷的姐姐和“甚疼憐”他的怡親王允祥,也想起了曾與自己同灑辛酸之淚的短命天才曹雪芹,不禁淚雨滂沱。友誼、愛情、榮華富貴乃至難以忍受的苦難都已成過眼煙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懷著愈加渺茫又熾熱的期待,祈禱後世能再有一對像他和曹雪芹一樣敏感的心靈,感受他們每一絲智慧閃耀的呼吸。這,大約就是曹頫臨終絕筆的狀態。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曹雪芹實有其人
前文已經論證了現存120回《紅樓夢》的作者就是生於1706年6月8日的曹頫,小說早期抄本的主要評點者脂硯齋就是曹頫的化名,現在需要回答的最後一組問題是: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小說前80回作者的曹雪芹究竟是什麼人?他與曹頫究竟是什麼關係?他與小說《紅樓夢》有什麼關係?
小說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兩次寫到了“曹雪芹”。在第一回中,曹雪芹是作為“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並將小說題名為《金陵十二釵》的“高級編輯”形象出現的。在最後一回中,曹雪芹還是一位“傳書人”:
(空空道人)直尋到急流津覺迷渡口,草庵中睡著一個人,因想他必是閒人,便要將這抄錄的《石頭記》給他看看。那知那人再叫不醒。空空道人復又使勁拉他,才慢慢的開眼坐起,便接來草草一看,仍舊擲下道:“這事我已親見盡知,你這抄錄的尚無舛錯。我只指與你一個人,托他傳去,便可歸結這段新鮮公案了。”空空道人忙問何人,那人道:“你須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到一個悼紅軒中,有個曹雪芹先生,只說賈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說畢仍舊睡下了。
那空空道人牢牢記著此言,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果然有個悼紅軒,見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裡翻閱歷來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將賈雨村言了,方把這《石頭記》示看。(第1647頁)
不過,曹雪芹並非曹頫虛擬的小說人物,而是實有其人。關於這一點,馮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訂本)一書中著專文反駁謬見,至為有力[1]。
馮先生主要引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誠所著的《四松堂集》和《鷦鷯庵雜詩》、敦敏所著的《懋齋詩鈔》、張宜泉所著的《春柳堂詩稿》,以及宗室詩人永忠的《延芬室集》、富察明義的《綠煙瑣窗集》等來證明曹雪芹實有其人。
台灣學者劉廣定先生曾撰文《〈春柳堂詩稿〉的作者問題試探》,提出《春柳堂詩稿》一書疑點頗多,在未能確定其作者“張宜泉”究竟是不是“漢軍興廉,字宜泉”,未能確定其寫作時代究竟是不是“乾隆年代”,及未能確定詩中的“曹雪芹”、“曹芹溪”與“芹溪居士”究竟是不是同一人或是否即為《紅樓夢》作者之前,似不宜據《春柳堂詩稿》以解釋有關《紅樓夢》之問題[2]。
大陸學者蔡義江則撰《此曹雪芹即彼曹雪芹——〈春柳堂詩稿〉釋疑》一文進行反駁,認為“《春柳堂詩稿》作者張宜泉除了與興廉字的字相同以外(這是楊鍾羲視二者為一人、將《詩稿》歸於興廉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兩人的生平事歷(興廉的生平事歷全據劉廣定先生大作所引資料),實差異甚大,非同為一人可以解說得通的”,而“張宜泉”筆下的“曹雪芹”,就是“小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3]。
筆者贊同蔡先生的意見。不過即使不用《春柳堂詩稿》來作證,敦敏、敦誠兩兄弟以及永忠的詩作也足以證明曹雪芹實有其人。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不能作證的《棗窗閒筆》
馮其庸先生在論證曹雪芹存在的真實性時,沒有引用裕瑞《棗窗閒筆》里的記載,對這本書僅僅一筆帶過。愛新覺羅•裕瑞,號思元齋,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跟曹雪芹不是同時代的人。裕瑞在《棗窗閒筆》的《〈後紅樓夢〉書後》一文中寫道:
“雪芹”二字,想系其字與號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漢軍人,亦不知其隸何旗。聞前輩姻戚有與之交好者,其人身胖頭廣而色黑,善談吐,風雅遊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致。
聞袁簡齋家隨園,前屬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約在康熙年間。書中所稱“大觀園”,蓋假託此園耳。其先曾為江寧織造,頗裕,又與平郡王府姻戚往來,書中所託諸邸甚多,皆不可考,因以備知府第舊時規矩。書中所假託諸人,皆隱寓其家某某。凡情性遭際,一一默寫之,惟非真姓名耳。
聞其所謂寶玉者,尚系指其叔輩某人,非自己寫照也。所謂“元、迎、探、惜”者,隱寓“原應嘆息”四字,皆諸姑輩也。其書開卷有雲“作者自經歷一番”等語,反為狡獪托者,非實跡也。本欲刪改成百二十回一部,不意書未告成而人逝矣。[4]
筆者完全贊同“甲午八日”應為“甲午人日”的看法,但是完全不能同意“依靖本改作‘甲申’,則更合情理一些”。趙先生顯然不知道所謂“靖藏本批語”根本就是偽造。
查《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甲午人日”是1774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初七辛酉日),第二天正月初八交“雨水”節氣[10]。此時的曹頫已將近68歲,可謂“風燭殘年”,而曹雪芹已經去世11年了。
“人日”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根據氣象情況判斷吉凶,如上文所引東方朔《占書》說,正月七日這一天占卜人之事,如果這一天天氣“清明溫和”,則表示所占之人將會“蕃息安泰”;如果這一天天氣“陰寒慘烈”,則預示著所占之人將會有“疾病衰耗”。《遼史•禮志六》:“七日為人(日)。其占,晴為祥,陰為災”;民國《桓仁縣誌•歲時》:“以當日(七日)之晴陰占歲之豐歉,驗否則不問也。”[11]
我們現在無法確知“甲午人日”當天的天氣情況,不過既然第二天是交“雨水”節氣,大概當時的天氣情況並不好。如果是“陰寒慘烈”,那麼對於精於八字命理又年老體衰的曹頫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同時,“雨水”這個節氣對於曹頫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他的姐姐曹佳就是生於1692年2月18日正月初二“雨水”那一天;脂硯齋的“先姊”元春的生日“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時”對應的真實日期是1704年2月19正月十五,恰好也是交“雨水”節氣。
屋外陰風怒號,屋內的曹頫形單影隻。年老多病的他預感到自己已經來日無多了。他用顫抖的手一頁一頁翻閱著終於定稿的《石頭記》,這是他在孤獨與困頓之中以血淚凝鑄的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作品。他回憶起了天真浪漫的少年時光,那些親切的笑臉和充滿智慧的美麗心靈讓他感到安慰;他看到了作品中那些巧妙設計的機關,也許臉上還會露出一絲狡黠的微笑。他想起了曾經給予自己無微不至關懷的姐姐和“甚疼憐”他的怡親王允祥,也想起了曾與自己同灑辛酸之淚的短命天才曹雪芹,不禁淚雨滂沱。友誼、愛情、榮華富貴乃至難以忍受的苦難都已成過眼煙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懷著愈加渺茫又熾熱的期待,祈禱後世能再有一對像他和曹雪芹一樣敏感的心靈,感受他們每一絲智慧閃耀的呼吸。這,大約就是曹頫臨終絕筆的狀態。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曹雪芹實有其人
前文已經論證了現存120回《紅樓夢》的作者就是生於1706年6月8日的曹頫,小說早期抄本的主要評點者脂硯齋就是曹頫的化名,現在需要回答的最後一組問題是: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小說前80回作者的曹雪芹究竟是什麼人?他與曹頫究竟是什麼關係?他與小說《紅樓夢》有什麼關係?
小說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兩次寫到了“曹雪芹”。在第一回中,曹雪芹是作為“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並將小說題名為《金陵十二釵》的“高級編輯”形象出現的。在最後一回中,曹雪芹還是一位“傳書人”:
(空空道人)直尋到急流津覺迷渡口,草庵中睡著一個人,因想他必是閒人,便要將這抄錄的《石頭記》給他看看。那知那人再叫不醒。空空道人復又使勁拉他,才慢慢的開眼坐起,便接來草草一看,仍舊擲下道:“這事我已親見盡知,你這抄錄的尚無舛錯。我只指與你一個人,托他傳去,便可歸結這段新鮮公案了。”空空道人忙問何人,那人道:“你須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到一個悼紅軒中,有個曹雪芹先生,只說賈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說畢仍舊睡下了。
那空空道人牢牢記著此言,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果然有個悼紅軒,見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裡翻閱歷來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將賈雨村言了,方把這《石頭記》示看。(第1647頁)
不過,曹雪芹並非曹頫虛擬的小說人物,而是實有其人。關於這一點,馮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訂本)一書中著專文反駁謬見,至為有力[1]。
馮先生主要引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誠所著的《四松堂集》和《鷦鷯庵雜詩》、敦敏所著的《懋齋詩鈔》、張宜泉所著的《春柳堂詩稿》,以及宗室詩人永忠的《延芬室集》、富察明義的《綠煙瑣窗集》等來證明曹雪芹實有其人。
台灣學者劉廣定先生曾撰文《〈春柳堂詩稿〉的作者問題試探》,提出《春柳堂詩稿》一書疑點頗多,在未能確定其作者“張宜泉”究竟是不是“漢軍興廉,字宜泉”,未能確定其寫作時代究竟是不是“乾隆年代”,及未能確定詩中的“曹雪芹”、“曹芹溪”與“芹溪居士”究竟是不是同一人或是否即為《紅樓夢》作者之前,似不宜據《春柳堂詩稿》以解釋有關《紅樓夢》之問題[2]。
大陸學者蔡義江則撰《此曹雪芹即彼曹雪芹——〈春柳堂詩稿〉釋疑》一文進行反駁,認為“《春柳堂詩稿》作者張宜泉除了與興廉字的字相同以外(這是楊鍾羲視二者為一人、將《詩稿》歸於興廉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兩人的生平事歷(興廉的生平事歷全據劉廣定先生大作所引資料),實差異甚大,非同為一人可以解說得通的”,而“張宜泉”筆下的“曹雪芹”,就是“小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3]。
筆者贊同蔡先生的意見。不過即使不用《春柳堂詩稿》來作證,敦敏、敦誠兩兄弟以及永忠的詩作也足以證明曹雪芹實有其人。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不能作證的《棗窗閒筆》
馮其庸先生在論證曹雪芹存在的真實性時,沒有引用裕瑞《棗窗閒筆》里的記載,對這本書僅僅一筆帶過。愛新覺羅•裕瑞,號思元齋,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跟曹雪芹不是同時代的人。裕瑞在《棗窗閒筆》的《〈後紅樓夢〉書後》一文中寫道:
“雪芹”二字,想系其字與號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漢軍人,亦不知其隸何旗。聞前輩姻戚有與之交好者,其人身胖頭廣而色黑,善談吐,風雅遊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致。
聞袁簡齋家隨園,前屬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約在康熙年間。書中所稱“大觀園”,蓋假託此園耳。其先曾為江寧織造,頗裕,又與平郡王府姻戚往來,書中所託諸邸甚多,皆不可考,因以備知府第舊時規矩。書中所假託諸人,皆隱寓其家某某。凡情性遭際,一一默寫之,惟非真姓名耳。
聞其所謂寶玉者,尚系指其叔輩某人,非自己寫照也。所謂“元、迎、探、惜”者,隱寓“原應嘆息”四字,皆諸姑輩也。其書開卷有雲“作者自經歷一番”等語,反為狡獪托者,非實跡也。本欲刪改成百二十回一部,不意書未告成而人逝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