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頁
此刻賈璉正與鳳姐兒並肩立在榮禧堂前, 一會兒新郎官兒要來此向岳父岳母行謝親之禮, 此外作為女方親長,賈璉夫婦還要設宴招待男方前來迎親的官客和娶親太太, 諸事繁雜, 饒是賈璉夫婦見慣了大陣仗, 到底還是有些忙不過來。
即便如此,謝親禮畢,鳳姐兒還是於百忙之中, 溜去了後院巧姐那裡, 目送她上轎。
按照京里的規矩,新娘是要有兄長叔伯抱入轎中的,因巧姐沒有親哥哥,最後是由二房的蘭哥兒作為堂兄, 將巧姐送上轎的。原本巧姐的大弟,賈璉的長子榮哥兒吵嚷著要背姐姐上轎。榮哥兒剛滿十五,已經考過了武舉,背姐姐上轎不在話下,但是礙於老規矩,賈璉最終還是出面求了賈政和寡嫂李紈,請了賈蘭。但賈家此時已是長房做主,二房依附長房,再者老一輩都盼著小輩能再走得近些,賈政等人都無有不允的。
一時花轎吹吹打打地離去,鳳姐兒回到賈璉身邊,伸手拭淚。賈璉知道她因何難過,小聲安慰:“姐兒是個好性兒的,又會持家,姑爺也不賴,你無須擔心。”
鳳姐趕緊擦乾了淚,別著臉道:“誰說我替姐兒擔心了,不過是風迷了眼!”便聽賈璉在她耳邊嗤的一聲笑,鳳姐的臉登時又僵了僵,轉頭道:“我可寧可姐兒不是個好性兒,要真跟我一樣是個破落戶兒,到婆家才不被人欺負。”
鳳姐說畢,賈璉笑得更響了,鳳姐臉一紅,只聽賈璉在耳邊道:“夫人,咱們這兒,有誰敢欺負你呀!”
鳳姐一想,也是,可她記起給巧姐兒擇婿的那一段,又翻起舊帳,恨不得拎起賈璉的耳朵數落:是沒人敢欺負她,可是她想給巧姐那邊說王家的子弟,賈璉又死活不肯。
巧姐的親事實在是一波三折。原本賈家在旗,姐兒是要選秀的,賈璉託了很多人,最終一直托到皇后那裡,才批了下來准予免選。賈璉事後才悟出來,賈府上一代的姑奶奶們,嫁宗室的嫁宗室,撫蒙古的撫蒙古,已經夠顯赫的了,而賈璉本人,也已經官居二品。既然賈家小一輩樂意低調些,皇家應當是樂見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賈璉才不敢再將巧姐嫁給王家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以前抱團抱得太緊,難免為人所忌。如今史家也倒了,王家也從織造的職位上撤下來了,薛家則一直只顧忙自己的生意,離官場遠遠的。小一輩的又何必繼續聯姻,繼續給家族招忌呢?
於是賈璉到底是給巧姐兒物色了個詩禮傳家的讀書人,看準了姑爺性格溫厚敦實,家中人口簡單,家境小康,這才提了親,撮合了姻緣。
“咦,鳳姐姐,你這是吹了風麼?臉上這麼紅?”
賈璉夫妻兩個在說悄悄話,冷不丁寶玉過來,先向鳳姐打了個招呼。鳳姐當即啐了一口:“寶兄弟就會混說!”她趕緊將心思放到一邊去,反正如今巧姐的夫婿她也是相當滿意的,未必便比王家的差。
“忙得差不多了,你們哥兒倆聚一處吃杯酒吧!我到後院去了。”鳳姐丟下一句,留這對堂兄弟自己在榮禧堂里說話。
在賈璉眼裡,寶玉始終都是當年那個心思單純的寶兄弟,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有變。自打寶玉中舉之後,家裡一直想迫他繼續科考,讓他嘗試考個進士,然後入仕為官的,這樣在官場上多少可以給賈璉一個助力。
賈璉卻知寶玉是真不適合官場,與其讓寶玉在官場裡碰個頭破血流,倒不如讓他過些自己想過的日子,反正賈府的虧空已經償清,再無壓力。而且寶玉近來與二十一阿哥允禧交好,偶爾一處吟詩作畫,寫些文章,也頗為風雅。允禧已經答應了,回頭給寶玉掛個頭銜,補個清閒的差事。
豈料寶玉連這虛銜兒都不肯受,寧可平日在家塾坐館教書,教教子弟,也不肯去當差。可他說是坐館,大半時間卻是在琢磨文字,說是要騰出辰光,要將平生所認得的幾個異樣女子的事跡記下來,寫成故事,許是可以供人消愁解悶。後人閱起,或許可以透過紙面看著背後的離合悲歡、興衰際遇。
賈璉見寶玉心意已決,雖然覺得有點兒可惜,可畢竟強扭的瓜不甜,便做主壓下了賈政和女眷們的反對意見,支持了寶玉一把。可是他始終也沒能想清楚,寶玉說是想要寫身邊幾個異樣女子的故事,到底是哪幾位呢?
家裡與他一輩的,出了兩位王妃,平郡王福晉倒也罷了,嫁了科爾沁的那位親王福晉探春是真的出色,將生意一直做到了鄂羅斯人那裡,蒙古各旗,幾乎都知道她的名號。就因為這個,探春的夫婿也決計不敢冷落了她去。
其餘人的故事則略顯平淡,當年他曾經用一柄文刀一柄武刀好生教訓過的妹夫丹濟,正與妹妹迎春過著舒心的小日子;原本出身寧府的惜春,被過繼到了賈赦名下,也算是賈璉的妹妹,因此躲過了寧府抄家之禍。但是她自幼向佛,求了家裡,便去姑蘇尋昔日的妙玉師父,一道修行去了。
賈家昔日還有一門親,也在姑蘇,姓林。這次巧姐兒出嫁,林家聽到消息,也一早就送來了添箱禮。但是賈璉曾命人去蘇州打聽林家的消息,知道林家在蘇州有口皆碑,但是當真要去拜見林老爺林姑娘,卻覓之不得。賈璉心知這一家乃是大隱隱於世,不會輕易教人見了廬山真面目。但寶玉對林家不熟,賈璉心裡也沒譜,不知道林家那位是不是也在寶玉想記敘的“故事”之列。
即便如此,謝親禮畢,鳳姐兒還是於百忙之中, 溜去了後院巧姐那裡, 目送她上轎。
按照京里的規矩,新娘是要有兄長叔伯抱入轎中的,因巧姐沒有親哥哥,最後是由二房的蘭哥兒作為堂兄, 將巧姐送上轎的。原本巧姐的大弟,賈璉的長子榮哥兒吵嚷著要背姐姐上轎。榮哥兒剛滿十五,已經考過了武舉,背姐姐上轎不在話下,但是礙於老規矩,賈璉最終還是出面求了賈政和寡嫂李紈,請了賈蘭。但賈家此時已是長房做主,二房依附長房,再者老一輩都盼著小輩能再走得近些,賈政等人都無有不允的。
一時花轎吹吹打打地離去,鳳姐兒回到賈璉身邊,伸手拭淚。賈璉知道她因何難過,小聲安慰:“姐兒是個好性兒的,又會持家,姑爺也不賴,你無須擔心。”
鳳姐趕緊擦乾了淚,別著臉道:“誰說我替姐兒擔心了,不過是風迷了眼!”便聽賈璉在她耳邊嗤的一聲笑,鳳姐的臉登時又僵了僵,轉頭道:“我可寧可姐兒不是個好性兒,要真跟我一樣是個破落戶兒,到婆家才不被人欺負。”
鳳姐說畢,賈璉笑得更響了,鳳姐臉一紅,只聽賈璉在耳邊道:“夫人,咱們這兒,有誰敢欺負你呀!”
鳳姐一想,也是,可她記起給巧姐兒擇婿的那一段,又翻起舊帳,恨不得拎起賈璉的耳朵數落:是沒人敢欺負她,可是她想給巧姐那邊說王家的子弟,賈璉又死活不肯。
巧姐的親事實在是一波三折。原本賈家在旗,姐兒是要選秀的,賈璉託了很多人,最終一直托到皇后那裡,才批了下來准予免選。賈璉事後才悟出來,賈府上一代的姑奶奶們,嫁宗室的嫁宗室,撫蒙古的撫蒙古,已經夠顯赫的了,而賈璉本人,也已經官居二品。既然賈家小一輩樂意低調些,皇家應當是樂見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賈璉才不敢再將巧姐嫁給王家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以前抱團抱得太緊,難免為人所忌。如今史家也倒了,王家也從織造的職位上撤下來了,薛家則一直只顧忙自己的生意,離官場遠遠的。小一輩的又何必繼續聯姻,繼續給家族招忌呢?
於是賈璉到底是給巧姐兒物色了個詩禮傳家的讀書人,看準了姑爺性格溫厚敦實,家中人口簡單,家境小康,這才提了親,撮合了姻緣。
“咦,鳳姐姐,你這是吹了風麼?臉上這麼紅?”
賈璉夫妻兩個在說悄悄話,冷不丁寶玉過來,先向鳳姐打了個招呼。鳳姐當即啐了一口:“寶兄弟就會混說!”她趕緊將心思放到一邊去,反正如今巧姐的夫婿她也是相當滿意的,未必便比王家的差。
“忙得差不多了,你們哥兒倆聚一處吃杯酒吧!我到後院去了。”鳳姐丟下一句,留這對堂兄弟自己在榮禧堂里說話。
在賈璉眼裡,寶玉始終都是當年那個心思單純的寶兄弟,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有變。自打寶玉中舉之後,家裡一直想迫他繼續科考,讓他嘗試考個進士,然後入仕為官的,這樣在官場上多少可以給賈璉一個助力。
賈璉卻知寶玉是真不適合官場,與其讓寶玉在官場裡碰個頭破血流,倒不如讓他過些自己想過的日子,反正賈府的虧空已經償清,再無壓力。而且寶玉近來與二十一阿哥允禧交好,偶爾一處吟詩作畫,寫些文章,也頗為風雅。允禧已經答應了,回頭給寶玉掛個頭銜,補個清閒的差事。
豈料寶玉連這虛銜兒都不肯受,寧可平日在家塾坐館教書,教教子弟,也不肯去當差。可他說是坐館,大半時間卻是在琢磨文字,說是要騰出辰光,要將平生所認得的幾個異樣女子的事跡記下來,寫成故事,許是可以供人消愁解悶。後人閱起,或許可以透過紙面看著背後的離合悲歡、興衰際遇。
賈璉見寶玉心意已決,雖然覺得有點兒可惜,可畢竟強扭的瓜不甜,便做主壓下了賈政和女眷們的反對意見,支持了寶玉一把。可是他始終也沒能想清楚,寶玉說是想要寫身邊幾個異樣女子的故事,到底是哪幾位呢?
家裡與他一輩的,出了兩位王妃,平郡王福晉倒也罷了,嫁了科爾沁的那位親王福晉探春是真的出色,將生意一直做到了鄂羅斯人那裡,蒙古各旗,幾乎都知道她的名號。就因為這個,探春的夫婿也決計不敢冷落了她去。
其餘人的故事則略顯平淡,當年他曾經用一柄文刀一柄武刀好生教訓過的妹夫丹濟,正與妹妹迎春過著舒心的小日子;原本出身寧府的惜春,被過繼到了賈赦名下,也算是賈璉的妹妹,因此躲過了寧府抄家之禍。但是她自幼向佛,求了家裡,便去姑蘇尋昔日的妙玉師父,一道修行去了。
賈家昔日還有一門親,也在姑蘇,姓林。這次巧姐兒出嫁,林家聽到消息,也一早就送來了添箱禮。但是賈璉曾命人去蘇州打聽林家的消息,知道林家在蘇州有口皆碑,但是當真要去拜見林老爺林姑娘,卻覓之不得。賈璉心知這一家乃是大隱隱於世,不會輕易教人見了廬山真面目。但寶玉對林家不熟,賈璉心裡也沒譜,不知道林家那位是不是也在寶玉想記敘的“故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