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莊子的思想比之佛家的思想更勝一籌。佛家強調頓悟紅塵,超脫死亡,也就是要人們不怕死亡,卻忘記了教導世人要好好地活著。然而我們普通人一念執著,求生存者居多,接受死亡的人太少。
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六國,建立了萬世不拔之功業,可說是震古爍今。然而他也怕那人人都會得的瘟疫——死亡。於是乎,這位偉大的英主做出了一個荒誕不經的決定——派人尋求長生不老藥。他派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到東海去尋藥。徐福走後,秦始皇還曾經親自到東海去觀望。秦始皇不愧是一個英主,他知道徐福未必能夠成功,於是做出了兩手準備。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個舉世罕見的陵寢,他夢想著死後還能在他的地下王國里繼續做皇帝。
死亡是未知的,誰也不知道死後會是什麼樣子,因而人們就有了對死亡的恐懼。這也不足為奇。然而,大部分人卻不是因為未知而懼怕死亡,而是因為放不下塵世中的功名富貴。“人死如燈滅”,除了一具屍體以外,什麼也剩不下,根本沒有必要執著於塵世的東西。生與死是人的兩種形態,各有各的所得,沒有必要在我們將要走向下一種形態的時候,還放不下前一種形態的東西。
那一部分不懼死亡的人也並非都是勘破了生死,大多數的人是缺乏活著的勇氣。活著很難,需要經歷很多痛苦難堪的事情。這一部分人被生活折騰得死去活來,因而產生了厭倦的感覺,想要放棄生命。這不叫超脫生死,這叫懦弱。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即使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生活得很好,擁有地位和金錢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生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我們就要珍惜,我們既然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就要儘自己所能,好好地生存下去,直至生命終結。
據說老鷹有七十年的壽命,但是在四十歲的時候,它們要經歷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在老鷹四十歲的時候,它們的羽毛會變得很沉重,不能飛翔;它們的爪子會變得老化,不能捕食獵物;它們的喙會變得又長又彎,碰到自己的胸膛。照這樣下去,老鷹很快就會死去。為了生存,老鷹必須來到山頂,在懸崖邊上築巢。每天用喙撞擊岩石,直到喙脫落,重新長出新的;然後再用新喙把爪子上的趾甲拔掉,使爪子恢復;接著用煥發活力的爪子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這個過程要持續一百五十天的時間。一百五十天後,老鷹才能再次翱翔在天空中。
生死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是我們所能夠掌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遵循生死的規律,接受命運的安排。在沒有面對死亡之前,無論有什麼樣的磨難,我們都要堅強地活下去;在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夠從容、平靜地面對。堅強求生,也不懼怕死,這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生死觀。
酒不醉人人自醉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論語·子罕》
孔子說:“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都在醉夢中,如果以哲學看人生,幾乎沒有一個人清醒過。愛情的醉,富貴功名的醉,沒有哪樣不醉。
道家的呂純陽有兩句詩說:“浮名浮利濃於酒,醉得人間死不醒。”呂純陽以道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大家都在醉中,臨死都沒有清醒過。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孔子的“不為酒困”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酒是從來不醉人的,人的醉是因為心醉了。人世間紛紛擾擾的很多事情都會使人們沉醉其中,無法自拔。有人醉心於美色,有人醉心於金錢,有人醉心於功名,有人醉心於富貴,有人醉心於詩書,有人醉心於權勢……總之,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人們沉醉的對象。
人們之所以會有醉心的對象,歸根到底是人們對生的醉心和對死的恐懼。世人都知生命短暫,因此都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生活,感知生存的樂趣,恨不得能夠把一分鐘當兩分鐘過。有了這種心態,人們就會紛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而為了不浪費時間,大家就隨便找了一樣東西,然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將生命融入其中,這就形成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局面。
人們一旦沉醉於一件事情或者是一樣東西,那麼眼睛裡再也容不下任何東西。這樣的人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在有限對生命里做更多的事情,但結果卻是浪費了一生的時間。生命本就不是單一的,只有保持清醒,才能不被浮華遮住雙眼,才能看到生命的意義所在,才能真正把生命用來做更多的事情。
生命里有很多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醉心的東西恰好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那我們就等於是在浪費生命。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醉心於權勢的人,為了權力之爭變得六親不認;那些醉心於金錢的人,變得為富不仁;那些醉心於美色的人,失去英雄氣概;那些醉心於功名的,失去了人生的快樂……
在包青天的傳說中,有一件著名的事情,那就是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
陳世美家境貧寒卻很上進。有一年大考,陳世美從廬州老家來到京城參加考試,希望可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放榜之日,陳世美果然高中狀元。這個時候,公主看中了他這個新科狀元,想要招他為駙馬。眼看要衣錦還鄉的陳世美改變了主意,能夠成為駙馬,自己就是皇親國戚,等於是一步登天。為了富貴榮華,陳世美答應了這樁婚事。
在家鄉苦等的秦香蓮一直得不到丈夫的音訊,決定帶著兩個孩子上京尋找。但是陳世美不肯與她相認,並且派韓琪追殺他們母子三人。韓琪不忍下手,自盡身亡。秦香蓮被誣告為兇手,發配邊疆。陳世美安排人在半路上殺死她,幸被展昭所救。
陳世美假意與秦香蓮相認,將她騙進駙馬府,逼她在休書上簽字。包拯決意要治陳世美之罪,於是搜集證據,最終將陳世美送上了龍頭鍘。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世上大多數的人是不知道的,因為他們只知道生命很短暫,必須要充分利用短暫的生命,享受生活,因而他們忽視了做人的本分,沉醉於一些不該沉醉的東西。我們不希望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樣,提倡多元化的人生。但是多元化的人生並不代表什麼樣的人生都應該存在。
世上的任何人都知道死亡是註定的,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貪生怕死。生是可感可知的,生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死後就什麼也不剩了,因此很多人寧願拿生命做賭注去做一些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然而生與死的界限並不是那麼明顯,人們總是要在生與死之間輪迴。一代又一代的人逝去,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生命總是綿延無盡的。如果我們能夠勘破生死,再來看看我們迷醉的人生,我們會發現那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因為沉醉,我們忽略了人生中更多美好的東西。
“縱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只需三尺寬。”為了那些身外之物鑽營一輩子根本就不值得。我們要學會摒除妄念,從沉醉中甦醒過來。看透生命的本質,悟得人生的真諦,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脫,盡享生存的甘甜。
秦始皇雄才大略,統一六國,建立了萬世不拔之功業,可說是震古爍今。然而他也怕那人人都會得的瘟疫——死亡。於是乎,這位偉大的英主做出了一個荒誕不經的決定——派人尋求長生不老藥。他派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到東海去尋藥。徐福走後,秦始皇還曾經親自到東海去觀望。秦始皇不愧是一個英主,他知道徐福未必能夠成功,於是做出了兩手準備。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個舉世罕見的陵寢,他夢想著死後還能在他的地下王國里繼續做皇帝。
死亡是未知的,誰也不知道死後會是什麼樣子,因而人們就有了對死亡的恐懼。這也不足為奇。然而,大部分人卻不是因為未知而懼怕死亡,而是因為放不下塵世中的功名富貴。“人死如燈滅”,除了一具屍體以外,什麼也剩不下,根本沒有必要執著於塵世的東西。生與死是人的兩種形態,各有各的所得,沒有必要在我們將要走向下一種形態的時候,還放不下前一種形態的東西。
那一部分不懼死亡的人也並非都是勘破了生死,大多數的人是缺乏活著的勇氣。活著很難,需要經歷很多痛苦難堪的事情。這一部分人被生活折騰得死去活來,因而產生了厭倦的感覺,想要放棄生命。這不叫超脫生死,這叫懦弱。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即使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生活得很好,擁有地位和金錢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生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我們就要珍惜,我們既然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就要儘自己所能,好好地生存下去,直至生命終結。
據說老鷹有七十年的壽命,但是在四十歲的時候,它們要經歷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在老鷹四十歲的時候,它們的羽毛會變得很沉重,不能飛翔;它們的爪子會變得老化,不能捕食獵物;它們的喙會變得又長又彎,碰到自己的胸膛。照這樣下去,老鷹很快就會死去。為了生存,老鷹必須來到山頂,在懸崖邊上築巢。每天用喙撞擊岩石,直到喙脫落,重新長出新的;然後再用新喙把爪子上的趾甲拔掉,使爪子恢復;接著用煥發活力的爪子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這個過程要持續一百五十天的時間。一百五十天後,老鷹才能再次翱翔在天空中。
生死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是我們所能夠掌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遵循生死的規律,接受命運的安排。在沒有面對死亡之前,無論有什麼樣的磨難,我們都要堅強地活下去;在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夠從容、平靜地面對。堅強求生,也不懼怕死,這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生死觀。
酒不醉人人自醉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論語·子罕》
孔子說:“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都在醉夢中,如果以哲學看人生,幾乎沒有一個人清醒過。愛情的醉,富貴功名的醉,沒有哪樣不醉。
道家的呂純陽有兩句詩說:“浮名浮利濃於酒,醉得人間死不醒。”呂純陽以道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大家都在醉中,臨死都沒有清醒過。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孔子的“不為酒困”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酒是從來不醉人的,人的醉是因為心醉了。人世間紛紛擾擾的很多事情都會使人們沉醉其中,無法自拔。有人醉心於美色,有人醉心於金錢,有人醉心於功名,有人醉心於富貴,有人醉心於詩書,有人醉心於權勢……總之,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人們沉醉的對象。
人們之所以會有醉心的對象,歸根到底是人們對生的醉心和對死的恐懼。世人都知生命短暫,因此都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生活,感知生存的樂趣,恨不得能夠把一分鐘當兩分鐘過。有了這種心態,人們就會紛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而為了不浪費時間,大家就隨便找了一樣東西,然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將生命融入其中,這就形成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局面。
人們一旦沉醉於一件事情或者是一樣東西,那麼眼睛裡再也容不下任何東西。這樣的人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在有限對生命里做更多的事情,但結果卻是浪費了一生的時間。生命本就不是單一的,只有保持清醒,才能不被浮華遮住雙眼,才能看到生命的意義所在,才能真正把生命用來做更多的事情。
生命里有很多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醉心的東西恰好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那我們就等於是在浪費生命。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醉心於權勢的人,為了權力之爭變得六親不認;那些醉心於金錢的人,變得為富不仁;那些醉心於美色的人,失去英雄氣概;那些醉心於功名的,失去了人生的快樂……
在包青天的傳說中,有一件著名的事情,那就是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
陳世美家境貧寒卻很上進。有一年大考,陳世美從廬州老家來到京城參加考試,希望可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放榜之日,陳世美果然高中狀元。這個時候,公主看中了他這個新科狀元,想要招他為駙馬。眼看要衣錦還鄉的陳世美改變了主意,能夠成為駙馬,自己就是皇親國戚,等於是一步登天。為了富貴榮華,陳世美答應了這樁婚事。
在家鄉苦等的秦香蓮一直得不到丈夫的音訊,決定帶著兩個孩子上京尋找。但是陳世美不肯與她相認,並且派韓琪追殺他們母子三人。韓琪不忍下手,自盡身亡。秦香蓮被誣告為兇手,發配邊疆。陳世美安排人在半路上殺死她,幸被展昭所救。
陳世美假意與秦香蓮相認,將她騙進駙馬府,逼她在休書上簽字。包拯決意要治陳世美之罪,於是搜集證據,最終將陳世美送上了龍頭鍘。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世上大多數的人是不知道的,因為他們只知道生命很短暫,必須要充分利用短暫的生命,享受生活,因而他們忽視了做人的本分,沉醉於一些不該沉醉的東西。我們不希望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樣,提倡多元化的人生。但是多元化的人生並不代表什麼樣的人生都應該存在。
世上的任何人都知道死亡是註定的,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貪生怕死。生是可感可知的,生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死後就什麼也不剩了,因此很多人寧願拿生命做賭注去做一些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然而生與死的界限並不是那麼明顯,人們總是要在生與死之間輪迴。一代又一代的人逝去,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生命總是綿延無盡的。如果我們能夠勘破生死,再來看看我們迷醉的人生,我們會發現那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因為沉醉,我們忽略了人生中更多美好的東西。
“縱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只需三尺寬。”為了那些身外之物鑽營一輩子根本就不值得。我們要學會摒除妄念,從沉醉中甦醒過來。看透生命的本質,悟得人生的真諦,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脫,盡享生存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