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酷暑時節,廟裡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小和尚看到後對師傅說:“趕緊撒草籽吧!好難看啊!”師傅說:“等天涼了吧,隨時。”

  到了秋天,師傅買了草籽回來,讓小和尚去撒,然而一陣秋風吹來,草籽被吹得四處亂飄。小和尚叫道:“不好了,草籽被風吹走了。”“沒關係,吹走的都是空的,撒下也不能發芽。隨性!”師傅說。

  突然飛過來很多鳥啄食草籽,小和尚又喊道:“草籽都被鳥吃光了。”“吃不完的,隨遇!”

  半夜下了一場大雨,小和尚跑去對師傅說:“這下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全被水沖走了。”師傅說:“衝到哪裡,就到哪裡發芽,隨緣!”

  一個月後,原本光禿禿的地面長滿了嫩芽,連沒有撒草籽的地方也是,師傅說:“隨喜!”

  順其自然是一種人生境界。能夠順其自然,循天道而行,必然能夠超拔於萬物,逍遙於人世間。佛家說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在佛家看來人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沒有做到“空”。而“空”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萬事隨緣法而行,必然能夠超脫塵世之苦,逍遙人世間。

  人到無求品自高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太多,怎麼能剛強呢?”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有欲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愛好的,就非投降不可。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欲望的——無欲則剛。

  欲望是人最大的牽絆,無論是對名利等世俗的欲望,還是對詩書禮義等高雅的欲望都會對人形成羈絆。欲望沒有好壞之分,無論是世俗的,還是高雅的欲望只要我們能夠完全掌控住,都不會影響自己的作為,在道德上形成瑕疵。然而欲望一旦脫離了我們的掌控,就會使我們失去自由,不能逍遙人世間。

  如果我們能夠掌控欲望,那麼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受外物的影響,面對任何誘惑都能視而不見,這樣依然能夠瀟灑生活。然而一旦反過來被欲望控制,則世間處處都是誘惑。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只要有人抓住了我們的欲望點,投我們所好,我們的行動自然會受別人控制,哪裡還會有逍遙可言。墮入世俗之後,在世俗的薰陶之下,品格自然也就下降。看歷史上那些高明的隱士,每天縱情於山水之間,任誰金山銀山堆到面前都不為所動,然而一旦有人不辭勞苦,天天拜訪,或者是與他們高談論闊,談天說地,斗酒弄詩,很快就會被他們引為知己。到最後“士為知己者死”,終身受人驅使。

  說到底,人有了欲望就會有所求,有所求就會受到牽絆,若是不能掌控住欲望,人生就會被束縛,就不會得到真正逍遙的生活。因此,有大智大勇並且追求逍遙生活的人都會消除自己的欲望。

  相傳五千多年前,有一個曠世奇才,名叫許由。當時的執政者是堯,堯聽說了他之後,就想禪位於他,許由遁隱於山林,避而不見。後來堯又想命他為九州州長,他跑到了潁川掬水洗耳表示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介子推跟隨公子重耳逃離晉國,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逃亡生涯。有一次重耳快要餓死了,介子推為了救他的命,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煮湯給他吃。重耳知道後許諾說將來一定報答他。

  回到晉國的重耳,即位成了晉文公。當時周王室大亂,晉文公出兵勤王,沒有對身邊的功臣進行封賞。狐偃等人主動向晉文公請賞,介子推非常鄙夷這樣的行為,他認為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

  介子推歸隱綿山,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根本找不到人。晉文公尋人心切,就命令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見到介子推。大火熄滅後,有人發現了介子推與他母親的骸骨。

  欲望發乎人心,想要根除難之又難,非大聖大賢者難以做到。宋代程朱理學就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然而這一主張確實大違人的本性。欲望在常人身上是必然存在的,即使想通過修養來根除也是不容易的。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強行壓制自己的欲望,但是也不能縱容欲望的膨脹,我們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使欲望始終不超越自己的自制力。這樣我們的行為、行動依然可以不為外物所累,依然能夠逍遙人世間。

  第39章 生命的長度只在呼吸之間

  人生無常,生死有如晝夜一樣尋常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莊子·大宗師》

  天地養育我們給了我們生命,人生忙忙碌碌,等到老了就能安養,死後就能休息。所以懂得生存的人也懂得死亡。

  這是莊子對生死的感悟。南懷瑾先生說生老病死在老莊道家看來,是很自然的,是生命的各個階段。一個人真正認清了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才能善於活著,才能懂得善於死亡、善於回去。

  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是任何生命體都不能逃避的。任何一個生命體都是既有其生,必有其死。即使壽如烏龜也終究難免一死。人們對於生死的態度,就形成了人的生死觀。在各種宗教中,大多是把有形的生命看做是一副臭皮囊,不足一觀。然而現實中的人大多是不能勘破生死的。

  凡人都是喜歡生而厭惡死,尤其是那些擁有顯赫地位的人,他們更希望自己能夠永生,永遠享受生的快樂。然而,生命的運行規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超越死亡,得到永生。在我國古代,皇帝們天天都聽到“萬歲,萬歲,萬萬歲”祝禱,但是也沒有一個皇帝能真的活到萬歲,連一百歲的都沒有。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厭惡生存。這一部分人大都是有很多煩惱難以解開,要麼就是生存艱難。在他們眼裡活著就是遭罪,死了才能得到解脫。

  這兩種觀點都不符合莊子的意思。生命就像白晝黑夜交替一樣自然,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天地既然已經賜予了我們生命,我們就要活著,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也無所留戀,安靜地死去。這就是莊子對待生死的看法,所以他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一個真正勘破生死的人,既要能坦然面對死亡,還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