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一位年輕人問老者:“我怎樣才能成功地攀登到夢想的山巔?”
老者微微一笑,從地上撿起一張紙,疊只小船放進身邊的小河。小船不喧譁,不急躁,借著水流,一聲不吭地駛向前方。途中,蝴蝶、鮮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為所動,默默前行……
老者說:“人的一生,金錢、美色、地位、名譽,誘惑太多。選定了奮鬥目標,途中卻因思謀金錢而駐足,因貪戀美色而沉淪,因渴求名譽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難眠,故難以像小船一樣,不為誘惑所動,向著既定目標默然前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廢,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輕人恍然大悟,打點起行囊,迎著風向山頂爬去。
拒絕誘惑是一件很難的事,很多人能夠經歷生與死的考驗,卻在誘惑面前投降。糖衣炮彈的威脅遠比真槍實彈要大得多。每個人都有欲望,酒色財氣是人們永遠也擺脫不了的致命弱點,只要是沾染上其中的一項,誘惑就會抓住這一點,馬上讓你陷入其中。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就連英雄也有弱點,也會為美色所累造成英雄氣短,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英雄馬爾戈被敵人捕獲後躺在地上裝死,想尋機逃生。敵人為了檢驗他是否真死,用鐵釘穿透他的手心,用火燒他的皮肉,他都忍住了,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可是,當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在他面前跳起舞時,他終於忍不住綻開了笑容。
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實際上還是因為我們看不破。我們只是明白道理,但是這些道理並沒有內化進我們的內心,因此,當誘惑到來的時候,我們的心依然會怦怦直跳。只有內心真正心如止水,將富貴榮華看破了,才能不為誘惑所動。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取所當取,是拒絕誘惑的最好辦法。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對當時執政的司馬氏不屑,因此不願為官,拒絕與任何為官之人打交道。
司隸校尉鍾會想結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於鍾會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回音後,鍾會準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生活的不幸一半源於生存,一半源於攀比。只因為我們得失之心太重,總是嚮往著更高的地方。然而這個世界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永遠沒有盡頭的。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辛苦地將人生經營下去,成為了欲望的奴隸,我們的人生也因為外物所累而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我們沒有大智慧,不需要看破紅塵,只需要看破名利得失,熄滅欲望之火,就可以以平靜的心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收穫生活的幸福。
寵辱不驚,淡泊明志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論語·公冶長》
子張問道:“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沒有高興的顏色;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恨的顏色。每次交接,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道:“可算盡忠於國家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在上台與下台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得到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難免。如果上台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下台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台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不喜不慍”,這是很重要的修養。
《莊子·秋水》中有言道:“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然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甘於寂寞,淡泊明志的。他們被虛名浮利遮住了雙眼,凡事都跟著名利走,為達到目的而爾虞我詐,坑蒙拐騙,唯利是圖。故而家庭中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官場上中飽私囊、以權謀私的事例時有發生。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執著於名利的人,志向終將被磨平;蠢蠢欲動的人,終將難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被名利蒙住雙眼的人,一生都會很累。他們總是會在榮與辱之間經歷人生的大喜大悲。得到名利的時候,就心情舒暢;失去名利的時候則寢食難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人生的起伏跌宕總是在所難免,若是不能做到寵辱不驚,人生則會一片晦暗。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范仲淹一生幾經沉浮,始終笑對,是寵辱不驚的典範。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帝的文學侍從。得任此職,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官僚來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鬥爭。當時劉太后執政,范仲淹認為於理不合,於是,上書要求劉太后還政於仁宗,結果被一紙詔書調任河中府通判。三年後,劉太后去世,范仲淹重回京師做右司諫。
沒過多久,宋仁宗廢后,范仲淹作為諫官,直言上奏,結果被遠放江外,去做睦州知州。後因治水有功,再次被調回京師任開封知府。宰相呂夷簡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便被削去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
後西夏入侵大宋,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大宋邊境得以安寧。此時的范仲淹達到了人生的頂峰,主持了“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革除了一切軍政大權。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被貶居鄧州。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算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千世界的滾滾紅塵多姿多彩,使得我們無可自拔,一生耽於名利,產生了一大批失意失落的人。執著於名利又怎能不懼不憂,不悲不喜呢?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一生為名利爭來爭去,毫無意義。“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情還少嗎?
老者微微一笑,從地上撿起一張紙,疊只小船放進身邊的小河。小船不喧譁,不急躁,借著水流,一聲不吭地駛向前方。途中,蝴蝶、鮮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為所動,默默前行……
老者說:“人的一生,金錢、美色、地位、名譽,誘惑太多。選定了奮鬥目標,途中卻因思謀金錢而駐足,因貪戀美色而沉淪,因渴求名譽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難眠,故難以像小船一樣,不為誘惑所動,向著既定目標默然前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廢,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輕人恍然大悟,打點起行囊,迎著風向山頂爬去。
拒絕誘惑是一件很難的事,很多人能夠經歷生與死的考驗,卻在誘惑面前投降。糖衣炮彈的威脅遠比真槍實彈要大得多。每個人都有欲望,酒色財氣是人們永遠也擺脫不了的致命弱點,只要是沾染上其中的一項,誘惑就會抓住這一點,馬上讓你陷入其中。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就連英雄也有弱點,也會為美色所累造成英雄氣短,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英雄馬爾戈被敵人捕獲後躺在地上裝死,想尋機逃生。敵人為了檢驗他是否真死,用鐵釘穿透他的手心,用火燒他的皮肉,他都忍住了,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可是,當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在他面前跳起舞時,他終於忍不住綻開了笑容。
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實際上還是因為我們看不破。我們只是明白道理,但是這些道理並沒有內化進我們的內心,因此,當誘惑到來的時候,我們的心依然會怦怦直跳。只有內心真正心如止水,將富貴榮華看破了,才能不為誘惑所動。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取所當取,是拒絕誘惑的最好辦法。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對當時執政的司馬氏不屑,因此不願為官,拒絕與任何為官之人打交道。
司隸校尉鍾會想結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於鍾會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回音後,鍾會準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生活的不幸一半源於生存,一半源於攀比。只因為我們得失之心太重,總是嚮往著更高的地方。然而這個世界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永遠沒有盡頭的。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辛苦地將人生經營下去,成為了欲望的奴隸,我們的人生也因為外物所累而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我們沒有大智慧,不需要看破紅塵,只需要看破名利得失,熄滅欲望之火,就可以以平靜的心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收穫生活的幸福。
寵辱不驚,淡泊明志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論語·公冶長》
子張問道:“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沒有高興的顏色;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恨的顏色。每次交接,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道:“可算盡忠於國家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人在上台與下台之間,儘管修養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得到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難免。如果上台了,還是本色,並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下台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並不容易做到安於下台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不喜不慍”,這是很重要的修養。
《莊子·秋水》中有言道:“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然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甘於寂寞,淡泊明志的。他們被虛名浮利遮住了雙眼,凡事都跟著名利走,為達到目的而爾虞我詐,坑蒙拐騙,唯利是圖。故而家庭中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官場上中飽私囊、以權謀私的事例時有發生。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執著於名利的人,志向終將被磨平;蠢蠢欲動的人,終將難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被名利蒙住雙眼的人,一生都會很累。他們總是會在榮與辱之間經歷人生的大喜大悲。得到名利的時候,就心情舒暢;失去名利的時候則寢食難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人生的起伏跌宕總是在所難免,若是不能做到寵辱不驚,人生則會一片晦暗。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范仲淹一生幾經沉浮,始終笑對,是寵辱不驚的典範。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帝的文學侍從。得任此職,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官僚來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鬥爭。當時劉太后執政,范仲淹認為於理不合,於是,上書要求劉太后還政於仁宗,結果被一紙詔書調任河中府通判。三年後,劉太后去世,范仲淹重回京師做右司諫。
沒過多久,宋仁宗廢后,范仲淹作為諫官,直言上奏,結果被遠放江外,去做睦州知州。後因治水有功,再次被調回京師任開封知府。宰相呂夷簡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便被削去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
後西夏入侵大宋,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大宋邊境得以安寧。此時的范仲淹達到了人生的頂峰,主持了“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被革除了一切軍政大權。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被貶居鄧州。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算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千世界的滾滾紅塵多姿多彩,使得我們無可自拔,一生耽於名利,產生了一大批失意失落的人。執著於名利又怎能不懼不憂,不悲不喜呢?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一生為名利爭來爭去,毫無意義。“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情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