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貧而無怨”更加難以做到。窮人的一大特點就是愛嘮叨,愛抱怨,把自己貧窮的原因全都歸結在別人的身上。男的怪自己沒有找一個好老婆,女的怪自己沒有找一個好丈夫,就這樣,夫妻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就是這樣來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源於攀比心理,攀比使得他們忽略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眼裡只看到了財富的多少,把幸福與財富完全等同起來。

  姜子牙在沒有發跡之前在商朝都城朝歌有一房妻子馬氏。馬氏是一個見錢眼開的人,她看到姜子牙什麼也不做,就催促他去討生活。姜子牙無奈,只得去賣面,結果,面被人撞翻。馬氏大怒,不依不饒,兩個人之間吵得不可開交。最終馬氏與姜子牙離婚。

  後來,姜子牙輔佐文王、武王,立下功勞,位極人臣。馬氏聽說後,後悔莫及。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沒有接受貧窮的勇氣。當一個人不敢面對貧窮的時候,就會心生怨恨;當富貴與自己擦肩而過的時候,就會追悔莫及。這樣的人始終患得患失,在得與失之間忍受精神的折磨。物質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生執著於物質而忽略了心靈的享受是本末倒置的行為。與其在物質的得與失里飽受精神的摧殘,不如尋求心靈的安逸。

  安貧樂道真君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巷子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古人講究安貧樂道,這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念似乎有所不同。現代人總是比較推崇那些積極進取的人。然而安貧樂道這種價值觀念對現代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南懷瑾先生認為個人修養達到顏回的境界很不容易。在物質如此匱乏的環境下,顏回仍然不改其樂,心裡一樣快樂。這實在很難,物質環境苦到這個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乃至於幾天沒飯吃,還是保持那種頂天立地的氣概,不要說真的做到,假的做到,也還真不容易。

  顏回的修養的確很高,他不僅能夠忍受貧困,還能夠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下追求“道”,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也許我們有些人也能夠忍受貧困,但是卻不可能在物質如此匱乏的情況下還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安貧”已然很難,“樂道”的境界更是難以達到。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看來屬於消極的思想,是一種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的行為。然而究其實質,安貧樂道是一種恬退的精神境界,是面對金山銀山巋然不動的定力。達到這種境界的人,能夠逍遙於物外,獲得精神上的返璞歸真。

  王歡字君厚,是樂陵人。安於貧困的現狀而喜歡學習,精神專一地沉迷於學業之中,所以也荒廢了自己家的產業,常常邊乞討食物邊誦讀詩經中的句子。雖然家中沒有一斗米的儲蓄,心意卻一如既往。他的妻子擔心這件事,有時焚燒他的書而要求改嫁,王歡笑著對他的妻子說:“你沒有聽說過朱買臣的妻子嗎?”當時聽到這話的人大多嘲笑他,但是王歡堅守他的志向更加牢固,終於成為一位飽學的大儒。

  第37章 平衡得失心態(2)

  安貧樂道關鍵是在“樂道”二字上。“樂道”就是精神上的追求,是道德上的修養。一個人能夠在貧困的環境下堅持做學問,修養道德,的確是很了不起的。我們也許也會面對貧困的生活,那個時候的我們恐怕再也不會想這些東西,我們所想的應該是如何填飽肚子,如何擺脫這種貧困的生活。而君子則不一樣,他們會安於這種貧困的生活,堅持自己的追求,即使是吃不上飯也不會放棄追求。這樣的人,已經完全將物慾與精神相剝離,精神的追求不會隨著物質的變化而改變。

  人生的追求大致可以分為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能夠將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的人就可算得上是君子。然而我們總是過多地關注可以形而見的物質,卻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因而總是在物質的得與失中苦苦掙扎,為了獲得更多的物質而在社會中周旋。

  我們稱不上“聖人”,也算不得“君子”,在這個現實社會中,我們不可能像古人一樣完全撇掉物質上的追求。在我們的生活中物質追求總是與精神追求同步的。只有物質上得到了滿足,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因而我們把精神追求建立在了物質的基礎上。然而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的,物質上的滿足總是難以達到。人們把心思全都用在了如何獲取更多物質上,致使精神和物質相脫節,不能同步進行。

  因此,將精神追求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效法古人,將可見的物質追求和不可見的精神修養分開,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不間斷地修養道德,在物質不斷豐富的同時,精神也在不斷豐富。

  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的人生,我們會發現人生的得與失變得內涵豐富,得與失不再那麼界限分明。當我們在物質上失去的時候,依然有精神上的支持。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貧困而憂心,就能像顏回一樣安貧樂道。

  看得破,忍不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南懷瑾先生認為有許多事情我們都想得到,但做起來的時候,就硬做不來。也就是說學問、道理雖然懂得,身體力行時,卻做不到,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做學問必須養成習慣,一日不可無它。“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它,喜歡雖然喜歡,並不認為是生活中的一件樂趣。以現在最流行的打太極拳來說,絕沒有打麻將那麼受人歡迎。因為打麻將的人視此事一樂也,坐在那裡快樂得很,而打太極拳,知道對身體有益,是知之者,天天打,是“好之者”,可是摸兩下,覺得今天好累,明天再打,那就還不是“樂之者”。欲期學問的成就,進入“樂之”的境界,就太不簡單了。

  南懷瑾先生將這個道理引申到做人做事上,他認為有很多人知道應該怎麼做,道理都懂,可是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就是他曾經提到的“看得破,忍不過”。他打了個比方:算了吧!生活簡單一點吧!這是看破了,但到時候卻忍不過。看到不義之財,第一個念頭是不要;多看一眼,眼睛就亮了;再看一眼,眼睛就發紅了。

  人生的道路中會有很多誘惑在等著我們,它們就像是美麗的毒蘑菇、鋪滿鮮花的陷阱,我們明知道走上前去會傷害到自己,但是仍然會把持不定,在猶豫中接受了誘惑。這就是“看得破,忍不過”,道理很明顯擺在那裡,誰都明白,說起來都是一套一套的,然而當我們真正面對的時候,卻沒有幾個人能堅守。我們的人生路本不應該如此曲折難行,只因為我們不能拒絕誘惑,而被引入了歧途,在誘惑中停下了前行的腳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