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第36章 平衡得失心態(1)
不是誰都能做“窮人”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與弟子們離開了衛國。一行人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南懷瑾先生認為“君子固窮”的境界是必須有一定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他舉了一個例子:明朝一位名士是大畫家,詩文也非常好,窮得不得了,第二天沒有米下鍋了,頭天晚上還坐在樹下賞月吟詩。太太嘮叨他:“明天沒有米,還作詩!”他看看天上的月亮說:“時間距明天早晨還有好幾個時辰哩!明天的事明天管,現在還是看月亮吧,風景太好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文人的修養,但是想擁有這種胸襟、氣度,又談何容易。一個人要在心理上構成一個中心思想,自己要有個境界。如果內在沒有一個東西,人生將是相當空虛的。有事情做,忙的時候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把事放下來,處在清靈當中,就要受不了了!這個窮還不只是指經濟環境窮,人到了窮途末路,上了年紀,萬事俱空,兒女離開了身邊,老伴也去了,冷清清一個人,的確不好受。這個時候,必須自己有自己天地中的“性天風月”,自己有自己的修養才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窮”。
“君子固窮”是一種極高的修養。南懷瑾先生指出我們需要有“性天風月”,這個指的就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要考慮自己的生計問題,不可能完全不管不顧,但是我們不能為了生活而什麼事情都做,這樣的話就算不上是“君子固窮”了。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部分人做不到,他們採取各種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慾。現實的生活中有很多誘惑,如果我們不能克制心中的欲望,則會受到利益的誘導,做出不恰當的行為來。
人們應該在自己的心裡設置一個道德底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都要清楚明白。我們如果只在道德底線之內獲取利益,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那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超越道德底線,我們就要及時剎車,以免越陷越深,
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而去,隱居山林之後,生活一直困苦,經常靠朋友的接濟過日子。有一回重陽節,他沒有酒喝,當地的官員就給他送來了酒。他當即痛飲起來,直至大醉。陶淵明不是沒有做官的機會,只要願意他完全可以復出,再次混跡官場,也不用過如此落魄的生活,但是他不願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氣節。
晚年的李白也是如此。李白才華橫溢,得到唐玄宗的欣賞,如果他肯諂媚權貴,一定可以做成大官,享受很好的生活,但是他不願意向權貴低頭,因此被排擠出了官場,最後落得“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境地。
由此可見,“君子固窮”不僅僅是道德上的超越,還是一種氣節的表現。我們很多人總是會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違背自己的意願,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道德上未必有損,也未必會傷害到別人,因此,我們做了。雖然心裡不痛快,但是我們還是向現實低頭了。而陶淵明、李白這樣的人就不一樣,他們做到了孔子說的“君子固窮”,他們沒有向現實低頭,也沒有因為要做的事情不違背道德而勉強自己去做。
因此說,“窮人”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窮人”不僅僅要忍受物質的貧乏,還要加強自己的修養,有自己的氣節。就像蘇武一樣,寧願在北海牧羊,也不願丟掉漢朝的節杖。我們生活中那些在富貴與名利中執著的人在孔子眼裡,連做“窮人”的資格都沒有。
貧不怨,富無驕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學而》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解讀這句話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詞——“失意忘形”,他這樣說:“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麼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
在孔子看來,富貴而不驕傲容易,貧窮而不抱怨卻難。而事實證明這兩者都難。伴隨著富貴與貧窮,人們的心裡總是會出現驕傲和怨恨兩種情緒。人們的生活總是在得與失之間進行,很多人放不下得失,於是就產生了驕傲與怨恨。貧窮的時候怨天尤人,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富貴的時候,就想要炫耀,讓世人都知道自己的富貴。然而這種心態最終會給人帶來不好的結局。
石崇是西晉時期的巨富,經常與王愷比富,雙方都竭力用最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輛、衣冠。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曾經把一株兩尺來高的珊瑚樹賞給王愷。這株珊瑚樹枝葉茂盛紛披,世上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愷拿出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完後,用鐵如意把珊瑚樹打碎了。王愷既惋惜,又以為石崇妒忌自己的寶貝,嚴厲地大聲責問石崇。石崇說:“不值得惱恨,現在我還你一株。”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樹統統拿來,其中有六七株高三四尺,枝條的美麗絕無僅有。石崇炫富最終沒給自己帶來好下場。後來,石崇被趙王司馬倫所殺。
“得意忘形”是最容易招來禍患的。人人都想追求富貴,然而富貴卻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當你總是顯擺自己的富有時,就會引起一些心術不正而又不夠富有的人的嫉恨和羨慕,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打擊你。真正有修養的人會把財富看得很平淡,無論多麼富有,都會保持一貫的生活作風和為人處世的態度,這樣不顯山不露水的人,才能長保富貴。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富豪都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巨額的財產,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沒有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而改變,依然謙虛謹慎,待人真誠恭謹。擁有這樣的氣度的富豪才是真正的富豪。那些到處招搖的暴發戶們恐怕一夜暴富之後就是一夜暴窮。
不是誰都能做“窮人”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與弟子們離開了衛國。一行人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南懷瑾先生認為“君子固窮”的境界是必須有一定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他舉了一個例子:明朝一位名士是大畫家,詩文也非常好,窮得不得了,第二天沒有米下鍋了,頭天晚上還坐在樹下賞月吟詩。太太嘮叨他:“明天沒有米,還作詩!”他看看天上的月亮說:“時間距明天早晨還有好幾個時辰哩!明天的事明天管,現在還是看月亮吧,風景太好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文人的修養,但是想擁有這種胸襟、氣度,又談何容易。一個人要在心理上構成一個中心思想,自己要有個境界。如果內在沒有一個東西,人生將是相當空虛的。有事情做,忙的時候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把事放下來,處在清靈當中,就要受不了了!這個窮還不只是指經濟環境窮,人到了窮途末路,上了年紀,萬事俱空,兒女離開了身邊,老伴也去了,冷清清一個人,的確不好受。這個時候,必須自己有自己天地中的“性天風月”,自己有自己的修養才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窮”。
“君子固窮”是一種極高的修養。南懷瑾先生指出我們需要有“性天風月”,這個指的就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要考慮自己的生計問題,不可能完全不管不顧,但是我們不能為了生活而什麼事情都做,這樣的話就算不上是“君子固窮”了。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部分人做不到,他們採取各種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慾。現實的生活中有很多誘惑,如果我們不能克制心中的欲望,則會受到利益的誘導,做出不恰當的行為來。
人們應該在自己的心裡設置一個道德底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都要清楚明白。我們如果只在道德底線之內獲取利益,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那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超越道德底線,我們就要及時剎車,以免越陷越深,
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而去,隱居山林之後,生活一直困苦,經常靠朋友的接濟過日子。有一回重陽節,他沒有酒喝,當地的官員就給他送來了酒。他當即痛飲起來,直至大醉。陶淵明不是沒有做官的機會,只要願意他完全可以復出,再次混跡官場,也不用過如此落魄的生活,但是他不願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氣節。
晚年的李白也是如此。李白才華橫溢,得到唐玄宗的欣賞,如果他肯諂媚權貴,一定可以做成大官,享受很好的生活,但是他不願意向權貴低頭,因此被排擠出了官場,最後落得“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境地。
由此可見,“君子固窮”不僅僅是道德上的超越,還是一種氣節的表現。我們很多人總是會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違背自己的意願,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道德上未必有損,也未必會傷害到別人,因此,我們做了。雖然心裡不痛快,但是我們還是向現實低頭了。而陶淵明、李白這樣的人就不一樣,他們做到了孔子說的“君子固窮”,他們沒有向現實低頭,也沒有因為要做的事情不違背道德而勉強自己去做。
因此說,“窮人”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窮人”不僅僅要忍受物質的貧乏,還要加強自己的修養,有自己的氣節。就像蘇武一樣,寧願在北海牧羊,也不願丟掉漢朝的節杖。我們生活中那些在富貴與名利中執著的人在孔子眼裡,連做“窮人”的資格都沒有。
貧不怨,富無驕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學而》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解讀這句話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詞——“失意忘形”,他這樣說:“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麼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
在孔子看來,富貴而不驕傲容易,貧窮而不抱怨卻難。而事實證明這兩者都難。伴隨著富貴與貧窮,人們的心裡總是會出現驕傲和怨恨兩種情緒。人們的生活總是在得與失之間進行,很多人放不下得失,於是就產生了驕傲與怨恨。貧窮的時候怨天尤人,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富貴的時候,就想要炫耀,讓世人都知道自己的富貴。然而這種心態最終會給人帶來不好的結局。
石崇是西晉時期的巨富,經常與王愷比富,雙方都竭力用最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輛、衣冠。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曾經把一株兩尺來高的珊瑚樹賞給王愷。這株珊瑚樹枝葉茂盛紛披,世上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愷拿出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完後,用鐵如意把珊瑚樹打碎了。王愷既惋惜,又以為石崇妒忌自己的寶貝,嚴厲地大聲責問石崇。石崇說:“不值得惱恨,現在我還你一株。”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樹統統拿來,其中有六七株高三四尺,枝條的美麗絕無僅有。石崇炫富最終沒給自己帶來好下場。後來,石崇被趙王司馬倫所殺。
“得意忘形”是最容易招來禍患的。人人都想追求富貴,然而富貴卻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當你總是顯擺自己的富有時,就會引起一些心術不正而又不夠富有的人的嫉恨和羨慕,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打擊你。真正有修養的人會把財富看得很平淡,無論多麼富有,都會保持一貫的生活作風和為人處世的態度,這樣不顯山不露水的人,才能長保富貴。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富豪都是這樣,他們雖然擁有巨額的財產,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沒有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而改變,依然謙虛謹慎,待人真誠恭謹。擁有這樣的氣度的富豪才是真正的富豪。那些到處招搖的暴發戶們恐怕一夜暴富之後就是一夜暴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