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老禪者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脫,我答的是心被俗物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秀才恍然大悟。
世間的俗物最能糾纏於人心的莫過於名利。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祿會給人帶來幸福,因此不遺餘力地追逐,殊不知功名利祿也會給人帶來痛苦。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勞心、勞神、勞力;為了功名利祿,我們計劃、忙碌、奔波;為了功名利祿,我們懷疑、耍詐、爭鬥;為了功名利祿,我們玩陰謀、耍詭計、溜須拍馬;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最後,縱然我們財運亨通,名滿天下,但我們也早已筋疲力盡,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其實,人生之樂,不在於高官厚祿,不在於錦衣玉食,而在於平淡中的真實。
名利就像是一張用金線編織成的網,一旦我們進去,就再也難以出來。它會耗盡我們的心力,使我們的人生背負沉重的包袱。在名利的桎梏之下,我們再也得不到逍遙,身心都會疲憊不堪。名利具有無言的誘惑力,我們一旦抓上手,就可能再也捨不得放開,不斷地追求更多的名利,本來輕鬆的人生,會因此而越來越沉重。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路旁。一個農民背著一大捆柴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擁有那麼多的財富。請問,為什麼我沒有快樂呢?”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擦著汗水說:“快樂非常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多的財寶,老怕別人搶,還怕別人暗害,整天憂心忡忡,哪會有快樂呢?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都用來救濟窮人,做了非常多的善事。幫助別人的善舉滋潤了富翁的心田,讓他感受到了什麼叫快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之人總是難以擺脫名利的誘惑,一個又一個地加入到追逐名利的過程中,跌入名利的陷阱而不自知。名利是外物,然而,人們的生活卻總是被名利所累,得不到解脫。
名利皆是虛浮之物,得到固然值得高興,得不到也不必強求。不要忘了,雖然名利能帶給人們滿足感,但名利也是人世間各種矛盾、衝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之中諸多煩惱、愁苦的根源所在。莊子說:“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只有將名利放下,才能無欲則剛,才能遠離名利的陷阱。
追尋生存的意義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莊子·人間世》
道德敗壞就敗壞在追求“道德”這個名聲,智慧喪失就喪失在總是利用“智慧”爭辯是非,爭強好勝。人為了求名,不擇手段去做,為名所困。人類自己的知識技巧,成了鬥爭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兇器,不可以將它推行於世。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不守本分,爭求虛榮的知名度,為了一個名,不擇手段,超過了道德的範圍,就是“德盪乎名”。歷史上真有學問的人,不是為了考功名出來的,他為了自己讀書,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成功了,名留千古。
每個人由於價值觀、人生觀不同,生存的意義也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將生存的意義架構在“名”之上,那麼這種意義就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並不是出自人的本心。世人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總是會給自己留下一片空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因為為求名而做的事情並不是他真心愿意做的事。“名”是阻礙人們尋找生存意義的最大障礙,只有超越“名”之後,發現的生存意義,才是我們真正要追尋的。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人墨客能夠千古留名的人基本上都是超然於“名”之上的。他們不是為了求名而去迫使自己成為文人的,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文人。正是他們的不求名反而成就了他們的千古美名。那些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而發奮圖強的人,只在當時風光無限,又有多少被後人記住呢?
其實生存的意義很簡單,就是不受外物所累,不受大眾或社會標準的約束,依照發自本心的願望,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並致力於此就是找到了生存的意義。絕大多數的人之所以默默無聞,就是因為他們始終不能擺脫各種標準的束縛,而違心地去做不願做的事情。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一生漫遊,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傳世名篇。他的這些浪漫主義氣息濃重的詩歌就是來源於他不羈的生活。
李白年輕的時候和許多人一樣,希望能夠晉身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而他四處漫遊,希望能夠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然而十年的漫遊卻一無所獲。在這期間,李白不願意像其他人一樣通過科舉考試晉身,他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的才華得到賞識而榮登高位。
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道出了他的自信。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
李白一生從來不曾壓抑自己,雖在政治上顛簸半生卻一直隨遇而安。他從不像其他人一樣為了博取政治上的地位而鑽營。身處高位時,他開懷大笑;遭到排擠後,他瀟灑離開。他的這種灑脫不羈正是他詩歌創作的源泉。
當人們忙碌於在萬丈紅塵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時,那些灑脫的人卻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著自己的生活。忙碌的人不停地在追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那些灑脫的人卻從來不會問這些不需要回答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永遠也弄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之所以在閒暇時間感到空虛和無聊,就是因為我們長時間地按照別人或者是社會的要求做著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長期受到壓抑的心,怎麼會充實呢?
陶淵明大半生都是在官場上混跡,在做官和辭官中搖擺不定。生性崇尚自由的他,忍受不了官場的束縛,然而為了家庭,他又不得不出仕。直到四十歲的時候,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而去。他的人生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
辭官後的陶淵明享受著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述了他的心境。這個時候的他徹底擺脫了做官時的壓抑。雖然生活貧困,但是他卻安貧樂道。正是這一時期的生活激發了他的創作興趣,使他創作了大批藝術成就很高的田園詩。
社會因為名利的糾纏形成了一些世俗的偏見,而這些偏見偏偏又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使得我們的生活始終不能掙脫名利的藩籬。我們何不學一學陶淵明,擺脫世俗的偏見,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釋放,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找到生存的意義?
秀才恍然大悟。
世間的俗物最能糾纏於人心的莫過於名利。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祿會給人帶來幸福,因此不遺餘力地追逐,殊不知功名利祿也會給人帶來痛苦。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勞心、勞神、勞力;為了功名利祿,我們計劃、忙碌、奔波;為了功名利祿,我們懷疑、耍詐、爭鬥;為了功名利祿,我們玩陰謀、耍詭計、溜須拍馬;為了功名利祿,我們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最後,縱然我們財運亨通,名滿天下,但我們也早已筋疲力盡,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其實,人生之樂,不在於高官厚祿,不在於錦衣玉食,而在於平淡中的真實。
名利就像是一張用金線編織成的網,一旦我們進去,就再也難以出來。它會耗盡我們的心力,使我們的人生背負沉重的包袱。在名利的桎梏之下,我們再也得不到逍遙,身心都會疲憊不堪。名利具有無言的誘惑力,我們一旦抓上手,就可能再也捨不得放開,不斷地追求更多的名利,本來輕鬆的人生,會因此而越來越沉重。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路旁。一個農民背著一大捆柴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擁有那麼多的財富。請問,為什麼我沒有快樂呢?”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擦著汗水說:“快樂非常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多的財寶,老怕別人搶,還怕別人暗害,整天憂心忡忡,哪會有快樂呢?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都用來救濟窮人,做了非常多的善事。幫助別人的善舉滋潤了富翁的心田,讓他感受到了什麼叫快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之人總是難以擺脫名利的誘惑,一個又一個地加入到追逐名利的過程中,跌入名利的陷阱而不自知。名利是外物,然而,人們的生活卻總是被名利所累,得不到解脫。
名利皆是虛浮之物,得到固然值得高興,得不到也不必強求。不要忘了,雖然名利能帶給人們滿足感,但名利也是人世間各種矛盾、衝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之中諸多煩惱、愁苦的根源所在。莊子說:“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只有將名利放下,才能無欲則剛,才能遠離名利的陷阱。
追尋生存的意義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莊子·人間世》
道德敗壞就敗壞在追求“道德”這個名聲,智慧喪失就喪失在總是利用“智慧”爭辯是非,爭強好勝。人為了求名,不擇手段去做,為名所困。人類自己的知識技巧,成了鬥爭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兇器,不可以將它推行於世。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不守本分,爭求虛榮的知名度,為了一個名,不擇手段,超過了道德的範圍,就是“德盪乎名”。歷史上真有學問的人,不是為了考功名出來的,他為了自己讀書,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成功了,名留千古。
每個人由於價值觀、人生觀不同,生存的意義也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將生存的意義架構在“名”之上,那麼這種意義就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並不是出自人的本心。世人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總是會給自己留下一片空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因為為求名而做的事情並不是他真心愿意做的事。“名”是阻礙人們尋找生存意義的最大障礙,只有超越“名”之後,發現的生存意義,才是我們真正要追尋的。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人墨客能夠千古留名的人基本上都是超然於“名”之上的。他們不是為了求名而去迫使自己成為文人的,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文人。正是他們的不求名反而成就了他們的千古美名。那些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而發奮圖強的人,只在當時風光無限,又有多少被後人記住呢?
其實生存的意義很簡單,就是不受外物所累,不受大眾或社會標準的約束,依照發自本心的願望,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並致力於此就是找到了生存的意義。絕大多數的人之所以默默無聞,就是因為他們始終不能擺脫各種標準的束縛,而違心地去做不願做的事情。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一生漫遊,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傳世名篇。他的這些浪漫主義氣息濃重的詩歌就是來源於他不羈的生活。
李白年輕的時候和許多人一樣,希望能夠晉身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而他四處漫遊,希望能夠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然而十年的漫遊卻一無所獲。在這期間,李白不願意像其他人一樣通過科舉考試晉身,他希望能夠依靠自己的才華得到賞識而榮登高位。
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道出了他的自信。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
李白一生從來不曾壓抑自己,雖在政治上顛簸半生卻一直隨遇而安。他從不像其他人一樣為了博取政治上的地位而鑽營。身處高位時,他開懷大笑;遭到排擠後,他瀟灑離開。他的這種灑脫不羈正是他詩歌創作的源泉。
當人們忙碌於在萬丈紅塵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時,那些灑脫的人卻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著自己的生活。忙碌的人不停地在追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那些灑脫的人卻從來不會問這些不需要回答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永遠也弄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之所以在閒暇時間感到空虛和無聊,就是因為我們長時間地按照別人或者是社會的要求做著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長期受到壓抑的心,怎麼會充實呢?
陶淵明大半生都是在官場上混跡,在做官和辭官中搖擺不定。生性崇尚自由的他,忍受不了官場的束縛,然而為了家庭,他又不得不出仕。直到四十歲的時候,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而去。他的人生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
辭官後的陶淵明享受著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述了他的心境。這個時候的他徹底擺脫了做官時的壓抑。雖然生活貧困,但是他卻安貧樂道。正是這一時期的生活激發了他的創作興趣,使他創作了大批藝術成就很高的田園詩。
社會因為名利的糾纏形成了一些世俗的偏見,而這些偏見偏偏又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使得我們的生活始終不能掙脫名利的藩籬。我們何不學一學陶淵明,擺脫世俗的偏見,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釋放,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找到生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