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朝乾隆年間的貪官和珅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的貪官之最,他窮盡一生之力,搜聚了巨額的家產,然而最終還是被嘉慶皇帝一紙聖旨查抄了所有家產,他本人也被賜死。

  與他同一時期的名臣紀曉嵐,一樣位居高官,但是他卻沒有為了財富而蠅營狗苟。紀曉嵐文採風流,除了政事以外,他的時間都花在了研究文學上,為後世留下了《四庫全書》和《閱微草堂筆記》。

  莊子在《徐無鬼》中說,“錢財不積則貪者憂”。貪鄙者對於財富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只要有可能就不會放過斂財的機會。這樣的人一生在財富中鑽營,忘記了生命的本質,結果財富積累越多,幸福卻離他們越來越遠。

  生命是最寶貴的東西,在短暫的人生中又有很多事情比財富更有意義。人生是否充實,是否有意義與財富無關。或許我們應該學習杜甫“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的豁達,將財富看淡一些,去尋求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

  欲望只可淺嘗,不可沉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戒忌: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旺盛剛烈,要戒爭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無厭。”孔子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對每個階段的人要戒哪方面的欲望做了闡述。

  南懷瑾先生對“君子三戒”進行了解讀。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問題,男女之間如果有過分的貪慾,三四十歲身體就可能毀壞了。有許多中、老年人,就因為少年時沒有“戒之在色”,而種下病因。壯年戒之在斗,這個問題也很大,不只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鬧意氣的競爭都是斗。如在事業的競爭中,處處想打擊人家,使自己站起來,這種心理是中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這個問題蠻嚴重,不到這個年齡不知道。譬如說相當慷慨的人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吝嗇。曾經看到許多人,年輕時仗義疏財,到了老年一毛錢都捨不得花,事業更捨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義,到晚年一變,對錢看得像天一樣大。

  每一個人都有欲望,欲望充斥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只是因為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而表現出各式的差異而已。有的人求安樂,有的人求長壽,有的人求名,有的人求利,總之大家都在追求著不同的東西。欲望深藏在人的心裡,正是欲望促使我們不斷向前。然而欲望就像一顆種子一樣,一旦澆灌,就會迅速膨脹,直至塞滿你的心靈。一旦放任欲望持續膨脹,人生就不會有滿足,欲望的溝壑會越來越深,直至將我們折磨得體無完膚,毀掉我們的人生。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箕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後來,果如箕子所料,紂王荒淫無度,終“赴火而死”。

  為什麼事態會如箕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這隻因為殷紂王放縱了自己的欲望。世人的貪慾,不都是這樣嗎?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永無止境。而君王的貪慾,則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當然,貪慾並不是君王的專利,任何一個人都有貪慾,一旦不能很好地控制,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捉弄。

  欲壑深不見底,貪婪的人一心想填滿它,卻越發地無法填滿,最終使心境失去平靜,生活失去平和,整個人只能永遠不得安寧地在兩極情緒間起落掙扎,品嘗著綿綿無盡的焦慮與惶恐、無奈與苦澀、疲憊與怨怒、失落與惆悵,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道德經》曰:“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必須學會“知足”,當欲望膨脹的時候,我們應該克制自己,收斂欲望,將欲望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人心不足蛇吞象”會使人墮入罪惡的深淵。心裡沒有過多的欲望,才能做到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誘惑,都能保持一份淡然平和的心境,在知足中得以長樂。

  范蠡離開越王勾踐之後,來到了齊國,開始了全新的生活。范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經過他的苦心經營,沒過多久,就積累了數十萬的家產,成為富甲一方的富豪。齊王聽說了之後,決定任用他為齊國的相國。范蠡面對這一殊榮,表現得相當憂心。他說:“治家能積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將相,這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縱之念,兇險馬上會降臨。”於是他決定散盡家財,遠走他鄉。

  這一次范蠡去了陶邑,改姓朱,隱居了起來。沒過多久,他又憑藉自己的智慧,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贏得了“陶朱公”的稱號。

  第35章 名利是一朵誘人的罌粟花(2)

  朱子說:“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只管向前便危險。”人必須要懂得適可而止,很多時候,擁有的越多,到頭來失去的也就越多。欲望是無窮無盡的,而人的一生所能承載的東西是有限的,任由欲望無限制膨脹,最終會超越我們所能承受的範圍。在變幻莫測的世界裡,收斂自己的欲望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勘破名利的陷阱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逃避。”

  南懷瑾先生認為富貴、功名、前途等,如果不是正規得來的則不能要。相反的,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即使一個有仁德修養的人,對貧賤仍舊不喜歡。可是要以正規的方法上進,慢慢脫離貧賤,而不應該走歪路。

  名利閃耀著熠熠的光芒,夢幻般迷人,人們往往會窮盡一生的力量去追逐。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在這華麗的背後,是一個陷阱。人們若是痴纏於名利,就會落入這美麗的陷阱而懵然不知。名利在給予人們想要的虛榮之後,會緊緊地束縛住人們的心,使其始終沉重而不得解脫。只有勘破名利的陷阱,才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解放,得到安樂的人生。

  一個秀才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想以此考考禪院裡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閒扯,冷不防地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秀才聽了目瞪口呆:“你怎麼知道的呢?我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