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必也默默垂簾”,所以修道第一步要靜坐,眼睛閉起來。“頻頻逆聽,則坎離之炁不泄矣”,你迴轉來耳朵不聽外,反聽內在,元炁自然不泄漏了。

  “故曰,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榮衛”是中國醫學的名辭,就是氣與血,不是現在說的營養。“括囊內守,混沌忘言,則兌口之炁不泄矣。”所以初步修道就是求一個靜坐的境界,像口袋一樣把它封起來,裡頭混沌靜靜的,不明不暗,不說話。“故曰,兌合不以談”,嘴巴合攏來不講話了。“希言順鴻濛,即所謂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者也”,“鴻濛”就是宇宙天地未分的那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耳、目、口三寶關起來,不與外面通才行。

  下一句話要注意了,“此中秘密全在口字”,也就是說修道的秘密全在一個“口”,這個“口”呀就難辦了。“此口是元關一竅,吞吐乾坤。因天機不可盡泄,姑取兌象,非世人飲食之口也,必須真師指示,方知其妙。”道家講這裡就是一個關鍵,這裡的“口”字不是指嘴,而是指身體上同宇宙關係密切來往的地方,所以天機不可泄漏。講到這裡,每一本道書都說不清,所以只好拿個卦名來代表叫做“兌象”。注意呀!這個“口”要打開,必須要真正修道成功的老師,“方知其妙”。先聲明在先,我是假師,不是真的,他說天機不可泄漏,我也很害怕有什麼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的。過去好多次提到過,這個“口”是“上口”,大家自己回想起來就懂了。

  再看本文,“三者既關鍵”,這三個關鍵鎖住了,“緩體處空房”,修道的人不要緊張,靜坐的時候一切放鬆,在一個靜的地方,思想寧靜,歸到空的境界。“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禪宗講的“無念”是《參同契》先提出來的,當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實際上是取用《參同契》中的話語。這裡說“無念以為常”,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修道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無念”做到了就是養性。下面告訴你身體不要緊張,一切放鬆,放鬆,從頭腦起放鬆,靜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鬆。尤其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腦筋,六根都在緊張。所以“緩體處空房,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專到無念境界。

  真人的優遊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候,身體在睡,裡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守到這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精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精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

  再看註解:“此節,詳言潛淵守中工夫。耳目口三者,既已關鍵嚴密,一毫不泄。”三寶既然關起來了,“則我之真人自然不擾不雜,優遊於深淵之中”了,我們自己本有生命自然在那個空洞的境界裡頭自在優遊,“此中空空洞洞,別無一物,有若空房然”,這與禪宗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境界。

  “故曰,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空房”是抽象的名稱,並不一定要關到一個房間裡頭,而是內心永遠在空靈的境界中。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炁,原從虛無中來”,空極了,身上的氣脈就通了。所以密宗、道家修氣脈,太用意去修都不對。你有個反應有個感覺,那不是真,是凡精凡氣,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應。這個真正元炁一來,氣脈剎那之間同時都打通,那是真來了。這個真從哪裡來呢?從虛無中來。你念頭思想越空到極點,感覺知覺越空到極點,所謂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發生真炁從虛無中來。

  所以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虛以待之”,在佛學講空,要空到什麼程度呢?“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如果身上還在這裡跳一下,那裡動一下,那完全是感覺,是你的意識在動。六根包括身根,身體的反應在動,就是身根沒有大定,所以都不是。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相應還不是完全,是同靜的境界差不多而已。

  再說無念

  “然所謂無念,只是常應常靜,不出規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真正的所謂“無念”,我們曾經發過呂純陽的《百字銘》給大家,上面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無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無念。真正無念是“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還能做人做事。所以禪宗強調這個地方,修養要做到“於心無事”,能夠遇事做事,心中沒有動念;“於事無心”,這就是真正無念。“不出規中”,沒有跳出過圓明清淨這個圓圈。所以講“非同木石之蠢然也”,不是變成木頭、石頭一樣,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以為那是無念,認為是得定,佛經叫你不要做這個工夫,他生來世的果報是變豬。所以“常應常靜,不出規中”,不同於木石的無知。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藥之時。”長生不老之藥,祛病延年就是靠靜極而來。所以老子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到這個境界,先天一炁才來,這個氣脈就通。學密的人,這些原理搞不清楚,拼命去修後天的氣脈,搞了半天白搞,沒有成就,因為違反這個原理。所以真到無念,真到了空,氣脈就一時頓通,這同於禪宗所謂的頓悟,一下就統統打開了。

  正統的道家工夫就是這樣,“故曰,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所以性命雙修,每一個人都是神仙,都是佛,都是上帝。“此事人人具足,本不難取證,有如立竿見影”,這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而且真正原理對了,方法用對了,做工夫就有效驗,像太陽下面插竹竿,地上就出來影子那麼快。

  “世人取證之難,正以心志不專,時刻推移,縱橫百出,遂望洋而返耳。”一般修道的人,第一不能專心一致,原理搞不清楚,有些人閉關兩天半,影子也不見了,跑出去了。心志不專,隨時變動,東一下西一下的,又想學道,又想修密宗,又想修淨土,樣樣都想抓住,又怕靠不住,還是往生西方極樂好一點,念了半天能不能生淨土呀,還是修道家好。自己游移不定,“縱橫百出”,人太聰明,“遂望洋而返耳”,所以到了海洋,渡不過只好回去,到不了彼岸。

  專一是什麼狀況

  “倘入室之時,心志專一,推移不動,絕無縱橫之病,則可以得之於一息矣,有何難證之道乎?故曰,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假使這個人放下一切專修,一下就可以達到。道並不難證到,很容易。記得我們小時候學毛筆字,老師寫一首詩,要我們在紙上臨摹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