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再看註解,“此節,統言關鍵三寶之要道也。修道之士,有內三寶,有外三寶。元精、元氣、元神內三寶也。”內三寶是我們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氣來,做氣功不是真的氣,是外面呼吸之氣,是有生滅的。生命一口氣不來,不是空氣不來,是內在氣沒有,能源沒有就完了。因怕大家以為空氣這個氣就是真的氣,所以他改個名字叫“元精”。元精、元氣、元神這是內三寶。

  三寶不漏存元神

  “耳目口,外三寶也”,外三寶耳、目、口,內三寶精、氣、神。“欲得內三寶還真,全在外三寶不漏”,他說要想達到內三寶還真,精、氣、神各歸本位,還到原來的境界,做工夫開始是耳、目、口不漏。因此《陰符經》所謂,“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是也”,這是《陰符經》的原文。《陰符經》分兩種,一種道家修持的,所謂黃帝傳下來的;一種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關係的。所謂姜太公傳下來的《陰符經》,講九竅,我們人身上的九個竅,頭上七個加下面兩個。“九竅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氣,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氣、元神三個重點,必須先要把耳、目、口關閉起來,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須屏聰黜明,謹閉兌口,真元方不外漏。”所以我們修道打坐要閉起眼睛,垂簾,不是全閉。不過現在我是主張全閉,現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閉著才是養神之道。這個“屏聰黜明”是一切聰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謹閉兌口”,“兌”是卦名,這個符號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說話。這樣耳、目、口三寶關閉起來,“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外竅不漏,元神內存”,現在講理論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講的守竅。譬如今天有位同學講,過去學過道,因為守上竅的習慣,思想精神都在上面,頭就很重,很悶,下不來。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竅,隨便你守哪一竅都有感覺,不要認為是道的工夫,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為人體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個部分神經就起反應,氣血也必定集中。

  正統道家沒有告訴你守竅,現在告訴你這個理論,到了“外竅不漏,元神內存”,外面關閉了,我們內心的那個靈知之性,又不睡覺,又沒有亂想,儒家形容是“一點靈明自在”,理學家形容四個字“昭昭靈靈”,你裡面很清楚。所以前後會合,里外自然融為一片,就定得久靜得久。不過你靜不住,眼睛又想張開,耳朵又想聽外面,這就不對了,是習慣的走漏。所以佛學講“無漏”,就是六根不外流,歸到內在歸元了。

  無位真人 元關一竅

  “前後會合,中間有一無位真人,潛藏深淵之中”,這中間有一個無位真人,這個名稱是唐代禪宗臨濟祖師講的。這個無位的真我,既是無位,所以不是在上竅,也不在中宮,也不在丹田,但是三處又都有關聯。所以他的無位真人就是真我,我們這個昭昭靈靈,一靈不昧這個真我,潛藏在內部,不是身體內部,是“潛藏深淵之中”,藏得很深。“深淵之中”是形容,等於一個東西把它丟到海底去了。密宗及道家講海底就是人體的下部,叫海底好像是固定的位置,變成有形的了。其實海底、深淵都是形容辭,就是藏到深不可測,沒得位置了,是下沉,不是上升。

  “深淵乃北極太淵,天心之所居,即元關一竅也。”古人形容這個“北極太淵”深不可測。《道藏》里有一本書,叫做《五嶽真形圖》,都是黑點白點,都是洞洞,講這個地球下面有通道,整個是連的。是否如此,我們暫不做結論,這裡講“北極太淵”是形容辭,是借用,不是講有形的地球物理。“天心之所居”,“天心”也是道家的名辭,這是天地的中心點,宇宙其實沒有中心點,是人為假定有這個中心點,叫做“元關一竅”。這就是正統道家,他絕沒有告訴你在哪兒,所以叫“元關一竅”,也沒有說就在這裡,也沒有說就在丹田。一般傳你的,是守這個竅,那個竅,算是“元關一竅”,那簡直是亂竅,騙人的。正統道家所說的“元關一竅”,就是專一的意思,是無位真人之道,不是任何固定的部位。

  “元關在天地之間,上下四方之正中,虛懸一穴”,注意最後四個字,沒有真的位置,你假設它在哪個地方,它就是在哪個地方。譬如胃不大好的,靜坐修道你坐在那裡,自然就守竅了,是生理的本能。你不加上那個注意力,本能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那裡去了,已經無形中在治療,所以再加就多餘了。就在那個地方守這一竅,慢慢就治療好了。所以“虛懸一穴”,它無所不在,沒有真實固定的部位。

  下面是引用莊子的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謂之規中。中有主宰,謂之真人。”“規中”無大小內外,中間是人為假定,所以稱它為“規中”,是理念的名稱,不是生理上實質形象的名稱。所謂“規中”,其中自然有主宰,“中”是代表可以做主,不是偏的,這樣謂之真人,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我。這個肉體不是真我,即使活兩百歲,有一天還是要毀壞,就像一個房子一樣。我們真正的精神生命是借這個房子來住的,這個是真人,修的是那個東西。“守而勿失”,所謂守竅就是關閉外門外竅,“謂之抱一”,“抱一”就是集中在一點,可是並不是用有意的注意力。

  如果把煉元神、煉元氣、煉元精的各種方法統計一下,那很多。據我所了解的,就算練氣功吧,有兩百多種方法,包括印度的瑜珈術,中國的氣功,各種各樣。我說人真奇怪,就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同樣呼吸的氣,會產生那麼多的花樣,每一個方法都有效。大效有沒有?不見得有,一個方法做到底,不曉得變通就成問題了。真正的元氣不是靠這個,是內在自己本身生命來的,原理是如此。我們身體上這個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則一樣,本身那個真元發起來,就是最好的藥。這裡把這個原理方法都講清楚了,一點都沒有保留,沒有任何秘密。

  修道的秘塊

  “然其妙訣”,“訣”就是口訣,道家叫訣,佛家叫做密法,秘密的法門。外道所謂旁門八百,左道三千,各種方法多得很,不過是偏向的,都是要傳口訣的。所以老師傳你口訣,一般六耳不同傳,師父告訴徒弟是在耳朵邊上講的,那麼神秘,還要賭咒發誓。

  現在你們不要外求了,本經統統告訴你,怎麼用功修道,妙訣“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勿助勿忘”是孟子的話,“不勤不怠”是道家加上的,如果加上佛家的話,就是“不增不減”,三家共同的道理。所以孟子講修養、養生最徹底,一般人修道都是揠苗助長,求速效,那就完了!這個東西不能求,所以要“不勤不怠”,不要過分地用功。如果不吃飯,不睡覺,我要修道了,那是自尋煩惱。所以只要優哉游哉,勿助勿忘,當然也不能優遊過度。所以他說用功的要點是“不勤不怠”,“怠”就是懈怠,不要偷懶,也不要過分勤快;“勿助勿忘”,中庸之道,也不要幫助,也不要丟掉;“有浮游之象”,這個“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想長生不老,“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幾次,比你打維他命吃補藥都好,一笑,腦神經就鬆了。你看每一個人走在街上,那個苦瓜相像銀行討債的面孔,一天到晚心裡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繃緊了。你這樣修能夠成道?我第一個不相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