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譬如說喉管三寸也是這樣一個量法,這個我告訴你,中國文化現在都沒有了。有一種草藥叫葛根,四川的特別好,一個人打擺子發冷發熱,胃裡有細菌消化不良,中醫、西醫都沒有辦法,搞了一年多都好不了。當地找來一個鄉下人,用土法子,那真有本事,他一看這是瘧疾打擺子,就去找一個葛根,把外皮一扒,裡面白得像蔥白一樣。他把病人手指頭拿來一量,我在旁邊看他是個內行,量了就把葛根切好長度,從病人喉嚨里一直插下去,等一下他一抽出來,那個人就好啦。我問病人有什麼感受?他說那個東西下去,感覺好像有個東西咚一下掉下去啦!就沒有啦!就是很久的消化不良,像在胃裡頭長毛了,沒有辦法化掉。這是中國人用的老辦法,我現在可惜,那個到胃裡頭幾寸忘記了。還有一個懂得中藥修道家的,不管什麼病找到他,很簡單,隨便出去抓一點草藥洗洗,吃了就好。我要拜他為師,他說條件是你什麼都不要做,跟我三年。我一聽這三年跟你,做一個草藥的,這有什麼用呀?我現在想想很後悔,跟他三年,這個草藥就學完了,能救多少人啊!笨!可是來不及了!人沒有三頭六臂,要學的東西太多,學不完啊。
“方圓恰好徑寸,法身隱於其中”,說那個丹頭一點,混沌境界就在中宮。“優遊充長”,在禪宗就是“任運”,讓它自己充滿。“與赤子原初在母腹中,一點造化”,道家叫懷胎,沒有真的胎兒,等於嬰兒在娘胎里慢慢長大的現象,修道的境界是一樣的。所以《參同契》上講“縱橫一寸,以為始初”,就是這個道理,真結了丹那個境界是在這裡,這叫初步。
第七十七講
混沌境界須多久
築基結丹再養胎
長養聖胎的變化
意生身成就了
進一步再造乾坤
魔來了
混處境界須多久
“聖胎初凝,一點元神,潛藏神室”,這個是得定的時候,定有很多種,道家的這種得定是進入混沌境界,就是非空非有、不空不有這一念。有一念已經不是了,沒有一念也不對。當真到身上來時,道家所謂工夫來找我,不是我去找工夫,它自然迴轉了。儒家朱熹朱夫子所講的“一念回到腔子裡”,當然朱夫子能不能到達這個境界不知道,他那個說法是對的。一念迴轉,禪宗達摩祖師也講過,“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不過達摩祖師所講的“一念回機”不一定是這樣,我們借用他的話,硬是自己迴轉來到內心了。這個時候你不想入定也不可能,六根自然關閉,不想動了。等於老母雞孵卵那個樣子,人都軟了,喝醉了一樣,雜念妄想統統提不起來了,可是並不是昏沉!這“一點元神”不是有念也不是無念,確有這個作用。
迴轉來“潛藏神室”,一念正念到了身上來,你說在哪個部位呢?勉強講它在神室中宮。其實這個時候,“元黃未剖”,未剖就是雞蛋黃未打開,這是形容!我們這個身體,沒有內外中間的分別,等於雞蛋一樣,外面蛋殼包著,裡邊有個蛋黃。千萬不要幻想我已經變成雞蛋,裡頭有蛋黃。“黑白未分”,明白這一念不是有念也不是無念,代表六根關閉了,不相干了。“類如雞子,白黑相符”,內里是白的外面是黑的,雞蛋裡面是黃的外面是白的了,這是比喻。這個“白黑”是什麼道理?說是一靈不昧,那靈靈明明,整個同外界隔開了。那麼在哪裡呢?在我們心中,不一定是有形的心窩裡頭,但也並不是離開這個有形的身體心窩這個部位。“神室中間,方圓恰好徑寸”,這個我們講過的,“法身隱於其中”就是在心中。這個混沌境界一定下去多久呢?就不一定了。算不定坐在那裡,或者躺在那裡,站在那裡,也許兩三天,也許七天七夜,都在這個境界裡頭。你們注意,萬一諸位將來到了這一境界,當然算不定啦,大家都有神仙資格,能不能當選不知道,但是看到旁人到了這境界,就要幫忙,要護法,要照應他。
“優遊充長”,形容完全自由自在。過去在重慶看到一位老前輩,聽說他常常入定。他一個禮拜吃一次飯,我也曾當過主人,他一個人吃一桌酒席,我們當主人不吃,在旁邊陪他談談。他慢慢吃,又起來唱唱歌,站起來摸摸肚子走兩圈,然後又吃,這一頓飯,要吃五六個鐘頭。這一餐吃完了,一個禮拜不吃飯。他是吃葷的,都要頂好的,他吃飽了起來,說聲“再見”就走了。修道的人,大家朋友不用多話客氣,他高興起來,跟你談幾句,一個禮拜吃一餐免得麻煩,這個可是普通人做不到的。這是講到“優遊充長”這四個字,想到這位老朋友。修道工夫到這一步的時候,就要專修了。
“與赤子原初在母腹中,一點造化”,他說這種情形就是嬰兒剛剛入胎,這就是“一點造化”,我們這個性命凝結成了。所以原文講“故曰,縱橫一寸,以為始初”,“縱橫一寸”的地方,不一定講心窩這裡,修道家就要靈活,假使讀死書就著相了,修道決不會成功。到這個時候,沒有雜念妄想啦,拿佛學來講,貪嗔痴慢這些都沒有了。
築基結丹再養胎
上面這些叫做百日築基,真正結胎,也就是結丹,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你說打坐入定,今天觀想成功有境界,可以坐上幾天幾夜,那都不是結丹。真正結丹是自然來的,不是你想像出來的,觀想出來就不對了。那麼這一點來了以後,是修道第一步,這也就是說,百日築基的基礎打好以後,不曉得什麼時間,你功德到了,修行到了,這東西就來了,結丹以後就入胎了。《楞嚴經》也提到“長養聖胎”,跟媽媽懷孕一樣,這個胎兒慢慢長大,道家就叫做溫養,說“溫養真胎”,這個地方他用“真胎”,不是假的。
“溫養真胎,必須從微至著”,長養聖胎這個階段,開始只有這麼一個境界,覺得有這個東西,真空中起妙有,不一定只是打坐入定的時候,下座還是如此。剛才有個比喻,等於母親懷胎一樣,隨時隨地這一念不出去,在內的。不像我們現在打起坐來,思想亂七八糟向外散,把思想停住已經很困難了,所以根本談不上溫養。真到溫養的時候,這一點真空妙有,從開始微弱,慢慢作用越來越大。
“始而成象”,開始變成那個現象,這個裡頭工夫就很多了,如果你的智能不夠,或者是學過其他外道,下意識有觀想,算不定你就覺得裡頭真有個胎兒,或者覺得自己裡頭就是一個菩薩像,你要是喜歡觀音,自己就是觀音像,有時覺得完全是個剛生下來的嬰兒。所以就要注意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不能著相,否則你就走錯了路。“始而成象”是無相之象,但是假設真到這一步,修道有時候會變真,所以說,很難,就是在這種地方要真智慧了。
開始成象,慢慢工夫培養鍛鍊成熟,“繼而成形”,就像嬰兒在娘胎里成胎以後,慢慢生成脈絡、筋骨出來了,“四肢五臟”同我們現在身體一樣,“並筋絡骨節之類件件完備,具體而行”。千萬注意啊!這段是形容辭,形容一個胎兒在娘胎中這樣長成。
“方圓恰好徑寸,法身隱於其中”,說那個丹頭一點,混沌境界就在中宮。“優遊充長”,在禪宗就是“任運”,讓它自己充滿。“與赤子原初在母腹中,一點造化”,道家叫懷胎,沒有真的胎兒,等於嬰兒在娘胎里慢慢長大的現象,修道的境界是一樣的。所以《參同契》上講“縱橫一寸,以為始初”,就是這個道理,真結了丹那個境界是在這裡,這叫初步。
第七十七講
混沌境界須多久
築基結丹再養胎
長養聖胎的變化
意生身成就了
進一步再造乾坤
魔來了
混處境界須多久
“聖胎初凝,一點元神,潛藏神室”,這個是得定的時候,定有很多種,道家的這種得定是進入混沌境界,就是非空非有、不空不有這一念。有一念已經不是了,沒有一念也不對。當真到身上來時,道家所謂工夫來找我,不是我去找工夫,它自然迴轉了。儒家朱熹朱夫子所講的“一念回到腔子裡”,當然朱夫子能不能到達這個境界不知道,他那個說法是對的。一念迴轉,禪宗達摩祖師也講過,“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不過達摩祖師所講的“一念回機”不一定是這樣,我們借用他的話,硬是自己迴轉來到內心了。這個時候你不想入定也不可能,六根自然關閉,不想動了。等於老母雞孵卵那個樣子,人都軟了,喝醉了一樣,雜念妄想統統提不起來了,可是並不是昏沉!這“一點元神”不是有念也不是無念,確有這個作用。
迴轉來“潛藏神室”,一念正念到了身上來,你說在哪個部位呢?勉強講它在神室中宮。其實這個時候,“元黃未剖”,未剖就是雞蛋黃未打開,這是形容!我們這個身體,沒有內外中間的分別,等於雞蛋一樣,外面蛋殼包著,裡邊有個蛋黃。千萬不要幻想我已經變成雞蛋,裡頭有蛋黃。“黑白未分”,明白這一念不是有念也不是無念,代表六根關閉了,不相干了。“類如雞子,白黑相符”,內里是白的外面是黑的,雞蛋裡面是黃的外面是白的了,這是比喻。這個“白黑”是什麼道理?說是一靈不昧,那靈靈明明,整個同外界隔開了。那麼在哪裡呢?在我們心中,不一定是有形的心窩裡頭,但也並不是離開這個有形的身體心窩這個部位。“神室中間,方圓恰好徑寸”,這個我們講過的,“法身隱於其中”就是在心中。這個混沌境界一定下去多久呢?就不一定了。算不定坐在那裡,或者躺在那裡,站在那裡,也許兩三天,也許七天七夜,都在這個境界裡頭。你們注意,萬一諸位將來到了這一境界,當然算不定啦,大家都有神仙資格,能不能當選不知道,但是看到旁人到了這境界,就要幫忙,要護法,要照應他。
“優遊充長”,形容完全自由自在。過去在重慶看到一位老前輩,聽說他常常入定。他一個禮拜吃一次飯,我也曾當過主人,他一個人吃一桌酒席,我們當主人不吃,在旁邊陪他談談。他慢慢吃,又起來唱唱歌,站起來摸摸肚子走兩圈,然後又吃,這一頓飯,要吃五六個鐘頭。這一餐吃完了,一個禮拜不吃飯。他是吃葷的,都要頂好的,他吃飽了起來,說聲“再見”就走了。修道的人,大家朋友不用多話客氣,他高興起來,跟你談幾句,一個禮拜吃一餐免得麻煩,這個可是普通人做不到的。這是講到“優遊充長”這四個字,想到這位老朋友。修道工夫到這一步的時候,就要專修了。
“與赤子原初在母腹中,一點造化”,他說這種情形就是嬰兒剛剛入胎,這就是“一點造化”,我們這個性命凝結成了。所以原文講“故曰,縱橫一寸,以為始初”,“縱橫一寸”的地方,不一定講心窩這裡,修道家就要靈活,假使讀死書就著相了,修道決不會成功。到這個時候,沒有雜念妄想啦,拿佛學來講,貪嗔痴慢這些都沒有了。
築基結丹再養胎
上面這些叫做百日築基,真正結胎,也就是結丹,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你說打坐入定,今天觀想成功有境界,可以坐上幾天幾夜,那都不是結丹。真正結丹是自然來的,不是你想像出來的,觀想出來就不對了。那麼這一點來了以後,是修道第一步,這也就是說,百日築基的基礎打好以後,不曉得什麼時間,你功德到了,修行到了,這東西就來了,結丹以後就入胎了。《楞嚴經》也提到“長養聖胎”,跟媽媽懷孕一樣,這個胎兒慢慢長大,道家就叫做溫養,說“溫養真胎”,這個地方他用“真胎”,不是假的。
“溫養真胎,必須從微至著”,長養聖胎這個階段,開始只有這麼一個境界,覺得有這個東西,真空中起妙有,不一定只是打坐入定的時候,下座還是如此。剛才有個比喻,等於母親懷胎一樣,隨時隨地這一念不出去,在內的。不像我們現在打起坐來,思想亂七八糟向外散,把思想停住已經很困難了,所以根本談不上溫養。真到溫養的時候,這一點真空妙有,從開始微弱,慢慢作用越來越大。
“始而成象”,開始變成那個現象,這個裡頭工夫就很多了,如果你的智能不夠,或者是學過其他外道,下意識有觀想,算不定你就覺得裡頭真有個胎兒,或者覺得自己裡頭就是一個菩薩像,你要是喜歡觀音,自己就是觀音像,有時覺得完全是個剛生下來的嬰兒。所以就要注意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不能著相,否則你就走錯了路。“始而成象”是無相之象,但是假設真到這一步,修道有時候會變真,所以說,很難,就是在這種地方要真智慧了。
開始成象,慢慢工夫培養鍛鍊成熟,“繼而成形”,就像嬰兒在娘胎里成胎以後,慢慢生成脈絡、筋骨出來了,“四肢五臟”同我們現在身體一樣,“並筋絡骨節之類件件完備,具體而行”。千萬注意啊!這段是形容辭,形容一個胎兒在娘胎中這樣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