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漢朝的文景之治,是主張寬的,法令也寬,最初漢高祖到壩上,因為始皇法令太嚴,而他與老百姓只約法三章,最簡單的三點,可見漢朝的興起,一開始就是寬的。當一個社會經過多年的戰亂,老百姓受嚴刑統治以後,最好的政策就是濟之以寬。漢朝到了漢武帝以後講法治,酷吏就出來了,慢慢收緊,嚴起來了。這是因為社會群眾的心理,太寬了以後,容易放任,就非要用猛,非嚴格管理不可,政治上運用寬的猛的手法在於人。儒家寬可以得眾,而“信則民任焉”,上面領導的人言而有信,老百姓就完全信任你。“敏則有功”,敏捷聰明,就可建功業。“公則說”,凡事公正、公平,則大家心悅誠服。

  這篇書從一開頭到這裡的敘述,好像同孔子乃至孔子的弟子門人都沒有關係,只是記載了上古歷史的資料,寫的和前面十九篇完全不同,實際上是表示孔子的思想,延續中國上古的傳統文化,就是從這些地方來的,因此下半篇就提出來孔子的思想。

  從政典範論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

  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

  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

  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

  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

  之吝,謂之有司。

  這一段的文字,我們很容易看懂,剩下的問題,是做起來很難。“惠而不費”在從政的時候很容易做到。民間有句古諺:“身在公門好修行”。做公務員有時很容易做好事,往往一件事,一個案子決定了。坐在辦公桌上想出來的一個建議,一個辦法,經上面決定以後實行起來,影響之大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最高明的從政者,經常有這種機會,給別人很好的利益,大家獲得福利,而對自己沒有什麼犧牲損害。但是有的人,對這一類的事,往往不干,譬如有一個人來辦事,或請求什麼,而有些公務人員連多講一句話,指導人家一下都不干,致使許多人埋怨,結果這些埋怨都歸到領導人的身上。所以為政之道,許多“惠而不費”的事,做了多好!可是有時候還做不到。交朋友也一樣,我們常常發現幫忙朋友一件事,是“惠而不費”,可是現在年輕人流行的話“多管閒事,多吃屁。”其實管閒事又何妨?朋友之間,“惠而不費”的事情該多做,這種惠而不費的事情,隨時做得到,又豈止為政!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們任勞易,任怨難,多做點事累一點沒有關係,做了事還挨罵,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準備挨罵,“勞而不怨”,我覺得難在任怨。

  “欲而不貪”這句話很有道理,人要做到絕對清廉,可以要求自己,不必苛求任何一個人。人生有本能的欲望,欲則可以,不可過分的貪求。中國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主張大公,但也都容許部分私心的存在。

  “泰而不驕”是指在態度方面、心境方面,胸襟要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對人要有威,威並不是兇狠,一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人家看見自然會害怕,這是威,而別人的害怕,並不是恐懼,是一種敬畏、敬重之意。如果“威”得使人真的恐懼,就是猛了。我們看歷史上許多人,一犯猛的毛病,沒有不失敗的。

  這五美包括了為政和作人處世的原則,我們自己對五美作了解釋以後,看孔子的解釋,孔子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這等於現在的民主政治,就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福利而利之,這就是惠而不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同樣的使用勞力,以對老百姓利益有關的事而勞動老百姓,就不會有人怨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所要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還有什麼其他的貪念?所要求的正當本分,而達到了目的,就沒有分外之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之人處在任何環境當中沒有多與少的觀念,如待遇的多少、利益的高低等等觀念,也沒有什麼職位大小的觀念,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輕慢,一件小事情,往往用全力。佛學中有句話非常好:“獅子搏物”,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何以會是百獸之王?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認真,當獅子要吃人的時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絕不放鬆,當獅子抓一隻小老鼠的時候,也是用全部力量,這種獅子的精神,就是無小大,無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為容易,如果以為容易往往出毛病,這就是說怎樣可以做到泰而不驕。下面講到態度:“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這還是就外形論,關於內在的意義,我們說過了。現在根據文字表面來說,一個人衣冠端正,禮貌威儀都到了,別人無論是遠瞻或近看,各個都生敬畏之心,這就是威而不猛的道理。

  四惡

  對於五美,在我們自己的研究以及孔子本身的解釋都了解了,下面是孔子解釋四惡:

  “不教而殺謂之虐”,對部下,對學生都是如此,如果沒有教導他,他做錯了,我們要自己負責。人並不一定對任何事情都有經驗,而教了以後,改不過來,才可以處罰他。“不戒視成謂之暴”,這個“戒”就是告誡。對部下事前不告誡他,到時候又要他拿出成果來,要求太高,不合情理,不可以,這就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慢令致期謂之賊”,對於法規、命令,處以輕慢的態度,不在乎。“慢令”就是現在所謂玩弄法令。“慢令致期”,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別人達到目的,完成任務。符合你的期望,這就是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為政之道,一切事情都要想到,我所需要的,別人也需要,假使一件事臨到我身上,我會很不願意,臨到別人身上也是一樣,這是“猶之與人也”,比之自己與人家相同。“出納之吝”——為政與經濟分開來——就是怎樣節省或放開來用,這個分寸,各有專門負責的人,該用則用,該省則省。

  學至三知的結論

  上面是孔子答覆了子張的五美四惡,下面是全部《論語》二十篇的結論了。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

  人也。

  古代中國人講三理,本來三理的“理”是禮,中國文化有三禮,即“周禮、禮記、儀禮”為三禮。宋明以後又有三理的說法,讀書人必須懂三理,是“醫理、命理、地理(堪輿)”這是由孝道的觀念來的。知識分子要懂得這三理,因為父母病了,自己要懂得照顧,這就要懂醫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要懂算命。父母這年有問題,為兒女的要特別小心。萬一出了事,要找個好風水,就得懂地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