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孟子說,在平時遇到水旱災害,農產歉收的凶年,你的老百姓們沒有飯吃。年紀大,身體弱的,餓死在路旁;年紀輕,身體健壯,走得動的,就離鄉背井,向外逃生。在鄒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逃亡的人,就高達幾千人之多,占了你全部人口的很大比例。但是你政府的糧倉裡面,多的是糧食,財庫里的錢也很充裕,有足夠的力量幫助這些老百姓。可是你的幹部們,當時並沒有把老百姓的痛苦情形告訴你,他們這樣驕慢而不理政事,結果殘害了多少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做事要特別小心謹慎,凡事是有因果報應的。怎麼出去,就怎樣回來;如何待人,人也將如何待你。所以在平時老百姓吃了他長官的虧。現在他們也就眼看著他們的長官受難,不出來救援了。這正是他們飢餓時,長官不救援他們的一種還報,你穆公還有什麼好責怪埋怨的呢?如果從今以後,實行仁政,愛護老百姓,老百姓當然也就敬愛他們的長官,當長官有難的時候,他們當然就會拼死命去保護救助了。
這一段中,孟子所說的理論,是中國政治哲學的最高原則之一,也是政治領導人的最高領導原則。中國文化處處講因果,這因果的觀念並不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開始確立,並普遍被社會應用在語言文字上。我們的《易經》老早就有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至於孟子,這裡所引用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同樣是因果報應的觀念。
在政治上,我們看歷史的演變,就是因果報應。我們如果從因果中去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很奇妙的事情。就拿我們眼前可以看得見的歷史現象來說,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很了不起。那天我打開電視,看見他突然冒險訪問以色列的消息,就知道他一定有影響力。同時也預料到以色列的貝京,也一定會去埃及報聘,也可以說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將來對於中東地區的謀和,猶太與阿拉伯兩個民族去嫌釋怨,總會有幫助的。假定我們處身在一百年後,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這兩人之間的一往一來情形,以及誠心謀和與否的因果報應,則是一件在因果律上,很有趣的,能證實的事情。
古今中外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律。我們中國的歷史,每一朝代都是如此。怎麼來的江山,也將怎麼樣的失去;怎麼樣取得的政權,也是怎麼樣的交出去。仔細研究外國的史實,又何嘗逃過此一法則。
我們隨手舉一個例子,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據說他自己並不想當皇帝,而是陳橋兵變,部下們硬把皇帝所穿的黃袍加在他的身上的。當時的皇帝,是後周的柴榮。他在位時死了,兒子還小,只有六七歲,而趙匡胤是柴榮當時的殿前點檢使,等於是憲兵總司令或首都衛戍司令等要職。就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所以到了元初,在宋朝垮了的時候,有人非常感慨地作了兩首詩說:“記得陳橋兵變時,欺她寡婦與孤兒。誰知二百餘年後,寡婦孤兒又被欺。”“臥榻而今又屬誰?江南回首見征旗。路人遙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歲兒。”
我們再看清朝,進主中國,是孤兒寡婦入關,而最後一代皇帝,又是寡婦孤兒悄然出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讀了元人那首詩,我也曾經依樣畫葫蘆的寫過一首:“寡婦孤兒自入關,便宜占盡此江山。果然二百餘年後,母子君臣出塞難。”博儀登基接受群臣朝賀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抱他坐上金鑾殿的大交椅上時,他大哭起來,他的父親攝政王拍拍他,安慰說:“不要哭,快完了!”果然很快就完了。這就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的道理。所以國家也好,個人的事業也好,都是怎麼起來,也是怎樣下去。經過時間的證明,長期觀之,可以說是必然律的回互,並非偶然如此的。
至於《孟子》書中的“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這兩句文言,尤其別具韻味,而且也特別悲涼。豈但戰國時代的老百姓們如此,幾乎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都是過著這種艱苦的日子。“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大地儘是一片流民饑荒的景象。悲涼,慘痛!豈是言語文字所能盡其形容的。社會的貧病到了這種情形,便正如左宗棠的詩所說:“世事悠悠袖手看,誰將儒術策治安。國無苛政貪猶賴,民有飢心撫亦難。”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且看所謂工商業發達的社會現象呢?雖然沒有孟子這兩句話那樣悲慘,但是在物質文明發展之下的一般社會狀況,農村鄉鎮的衰落偏廢,都市文明的畸形發達,它的變相結果,也有“老弱困守故土,壯者散處四方”的景況。尤其對我們一般具有出國狂熱的心理病態的社會而言,也同樣會有此悲鳴,豈但只是衰亂時勢如此而已!
君道與臣節
除此以外,由鄒穆公與孟子這一段對話中,引出一個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上極重要的問題,需要特別加以討論。
根據本文鄒穆公的發問,認為他的國家有了重大的變故,而一般守上有責的高級幹部們,死難的不少,但是他們的部下,以及基層的民眾們,根本視若無睹,好像毫不相干似的。我們平常也都讀過《孟子》,但是重點往往被《孟子》的文章才氣掩蓋過去。甚至可以說,我們被古文語調困住了,忽略了其中有兩個極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孟子當時既非盡情發揮得明明白白,我們後世讀來,也未仔細尋思,只是馬馬虎虎地讀過去了。
在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傳統道德中,過去的歷史上,“君道與國共存亡,臣節盡忠死國事。”這是不易的原則。自三代以後,春秋以下,無論君主政體與否,這個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始終不變的。這種根基深厚的民族精神,當然,最具體而得力的,便是孔子著《春秋》以後的孔孟一脈的儒家學術思想。而在宋、元以後,再根深蒂固地往下層紮下根基的,則歸功於幾部有關歷史故事的小說,如《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等,把固有文化道德仁義的精神,如重然諾守信義的義氣風範,融會在國民生活的每一環節,打入每一個人心,打入每一代子孫心坎深處。加上宋明以來理學家們在臣道、臣節上的深厚修養與發揮,因此在宋、元、明、清之間,士大夫們死難於臣節、盡忠報國的典型,比之以往的歷史,更加激烈而具體,更加莊嚴而可敬。
其實這種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精神,由來久遠,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例如孟子講三道,動輒便提出周初開國的文武之業來作標榜。但事實上,以商紂的暴虐,雖經周武王鼎革以後,政治上的種種努力,但將近百年之間,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將近一個世紀,還有“殷之頑民”,始終與周朝並不合作。最明顯的,便如初期的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其實,歷史上所記載的“殷之頑民”,也就是前代商朝遺民的忠貞志士,因為作史者立場,所以稱他們為“頑民”,也就是所謂的頑固分子。因此周武王的分封諸侯,封微子於宋,以祀殷商之後,固然是武王的仁心德政,同時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措施。
這一段中,孟子所說的理論,是中國政治哲學的最高原則之一,也是政治領導人的最高領導原則。中國文化處處講因果,這因果的觀念並不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開始確立,並普遍被社會應用在語言文字上。我們的《易經》老早就有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至於孟子,這裡所引用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同樣是因果報應的觀念。
在政治上,我們看歷史的演變,就是因果報應。我們如果從因果中去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很奇妙的事情。就拿我們眼前可以看得見的歷史現象來說,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很了不起。那天我打開電視,看見他突然冒險訪問以色列的消息,就知道他一定有影響力。同時也預料到以色列的貝京,也一定會去埃及報聘,也可以說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將來對於中東地區的謀和,猶太與阿拉伯兩個民族去嫌釋怨,總會有幫助的。假定我們處身在一百年後,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這兩人之間的一往一來情形,以及誠心謀和與否的因果報應,則是一件在因果律上,很有趣的,能證實的事情。
古今中外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律。我們中國的歷史,每一朝代都是如此。怎麼來的江山,也將怎麼樣的失去;怎麼樣取得的政權,也是怎麼樣的交出去。仔細研究外國的史實,又何嘗逃過此一法則。
我們隨手舉一個例子,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據說他自己並不想當皇帝,而是陳橋兵變,部下們硬把皇帝所穿的黃袍加在他的身上的。當時的皇帝,是後周的柴榮。他在位時死了,兒子還小,只有六七歲,而趙匡胤是柴榮當時的殿前點檢使,等於是憲兵總司令或首都衛戍司令等要職。就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所以到了元初,在宋朝垮了的時候,有人非常感慨地作了兩首詩說:“記得陳橋兵變時,欺她寡婦與孤兒。誰知二百餘年後,寡婦孤兒又被欺。”“臥榻而今又屬誰?江南回首見征旗。路人遙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歲兒。”
我們再看清朝,進主中國,是孤兒寡婦入關,而最後一代皇帝,又是寡婦孤兒悄然出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讀了元人那首詩,我也曾經依樣畫葫蘆的寫過一首:“寡婦孤兒自入關,便宜占盡此江山。果然二百餘年後,母子君臣出塞難。”博儀登基接受群臣朝賀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抱他坐上金鑾殿的大交椅上時,他大哭起來,他的父親攝政王拍拍他,安慰說:“不要哭,快完了!”果然很快就完了。這就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的道理。所以國家也好,個人的事業也好,都是怎麼起來,也是怎樣下去。經過時間的證明,長期觀之,可以說是必然律的回互,並非偶然如此的。
至於《孟子》書中的“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這兩句文言,尤其別具韻味,而且也特別悲涼。豈但戰國時代的老百姓們如此,幾乎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都是過著這種艱苦的日子。“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大地儘是一片流民饑荒的景象。悲涼,慘痛!豈是言語文字所能盡其形容的。社會的貧病到了這種情形,便正如左宗棠的詩所說:“世事悠悠袖手看,誰將儒術策治安。國無苛政貪猶賴,民有飢心撫亦難。”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且看所謂工商業發達的社會現象呢?雖然沒有孟子這兩句話那樣悲慘,但是在物質文明發展之下的一般社會狀況,農村鄉鎮的衰落偏廢,都市文明的畸形發達,它的變相結果,也有“老弱困守故土,壯者散處四方”的景況。尤其對我們一般具有出國狂熱的心理病態的社會而言,也同樣會有此悲鳴,豈但只是衰亂時勢如此而已!
君道與臣節
除此以外,由鄒穆公與孟子這一段對話中,引出一個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上極重要的問題,需要特別加以討論。
根據本文鄒穆公的發問,認為他的國家有了重大的變故,而一般守上有責的高級幹部們,死難的不少,但是他們的部下,以及基層的民眾們,根本視若無睹,好像毫不相干似的。我們平常也都讀過《孟子》,但是重點往往被《孟子》的文章才氣掩蓋過去。甚至可以說,我們被古文語調困住了,忽略了其中有兩個極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孟子當時既非盡情發揮得明明白白,我們後世讀來,也未仔細尋思,只是馬馬虎虎地讀過去了。
在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傳統道德中,過去的歷史上,“君道與國共存亡,臣節盡忠死國事。”這是不易的原則。自三代以後,春秋以下,無論君主政體與否,這個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始終不變的。這種根基深厚的民族精神,當然,最具體而得力的,便是孔子著《春秋》以後的孔孟一脈的儒家學術思想。而在宋、元以後,再根深蒂固地往下層紮下根基的,則歸功於幾部有關歷史故事的小說,如《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等,把固有文化道德仁義的精神,如重然諾守信義的義氣風範,融會在國民生活的每一環節,打入每一個人心,打入每一代子孫心坎深處。加上宋明以來理學家們在臣道、臣節上的深厚修養與發揮,因此在宋、元、明、清之間,士大夫們死難於臣節、盡忠報國的典型,比之以往的歷史,更加激烈而具體,更加莊嚴而可敬。
其實這種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精神,由來久遠,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例如孟子講三道,動輒便提出周初開國的文武之業來作標榜。但事實上,以商紂的暴虐,雖經周武王鼎革以後,政治上的種種努力,但將近百年之間,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將近一個世紀,還有“殷之頑民”,始終與周朝並不合作。最明顯的,便如初期的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其實,歷史上所記載的“殷之頑民”,也就是前代商朝遺民的忠貞志士,因為作史者立場,所以稱他們為“頑民”,也就是所謂的頑固分子。因此周武王的分封諸侯,封微子於宋,以祀殷商之後,固然是武王的仁心德政,同時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