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其實經文也告訴你了,貪著者就是諸魔外道。一切不貪著才是究竟。你說自己學佛,已經放下了,不貪了,真的嗎?你貪著清淨不是貪嗎?所以佛在《楞嚴經》中,把聲聞緣覺都罵成是外道,因為貪著個空。
「背生死苦,示涅盤樂。」可以了生死,真正得涅盤。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佛所說深經」的道理,是一切佛都這麼說的,不只是我藥王如來說的。真理只有一個,不這麼說的,就不是佛了。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這裡總結什麼是法供養。如果聽到了這樣的深經,要信解受持讀誦,為眾生分析解說,這樣的人才是護法,能如此才叫作法供養。這是第一層法供養的意義, 下面講第二層法供養。 也是法供養——修行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依據佛的教導確實修行。下面列出佛所教導的主要法門。
「隨順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無明起,所以入胎轉生;無明不是沒有光明,是沒有智慧。小乘法門是要切斷無明,至於無明是怎麼起的就不說了。無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動力,所以行陰最難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靜,就算做到心寧靜了,身體的行陰像血液循環呼吸往來,都沒辦法停下來,這還是一念,沒有空,儘管意識沒感覺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
因為行就生出識,識就是心意識,就會有了別知覺。然後一連串下去,緣就是掛鉤,十二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一個鉤住一個。假使能解開其中一個環,其它十一個環就都好辦了。
佛告訴我們,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無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會有光明出現,不過不是有相之光,是無相光,佛學上叫常寂光。佛永遠都在常寂光中。我們這裡不能詳細講十二因緣,否則要拖得很長了。
所謂因緣是一個前因搭住了後果。例如我們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這一念來的,是連鎖關係。有人常喜歡知道自己前生是什麼樣的,來生又變成什麼樣。你不用問別人,自己應該知道的。你這一生種種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種的因。你來生的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麼事,種什麼因了。所以說「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來生事,今生作者是。」這就是因緣關係。
所有因緣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間,五陰、六根、十二根塵、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緣本性也是空,因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緣的作用。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注意!這是說宇宙的現象,不是本體。《楞嚴經》說「非因緣,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覺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緣,為什麼說不是?問題是《楞嚴經》那句話講的是本體,本體是空性。至於宇宙萬有的現象,才是因緣所生。因緣縱使過了幾億萬年都不會消失的,不受時空阻礙,所以佛教導我們慎莫造因,因為「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中間的道理是非常複雜奇妙的。
因此佛經還有四句話:「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聞。」共有四難,說明佛法菩提因緣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緣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種一點善根,等他生來世因緣成熟時再說。所以一個人的悟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學名稱是時節因緣,就是時間。時節因緣不成熟,還是不可能,因為時間是心不相應行法。
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也是很奇妙的,有時與某人只有一面因緣,再想過去打個招呼就沒有機會了,從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間,永遠隔開了。所以佛法和中國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緣。
「離諸邪見,得無生忍。」講起邪見,其它的宗教多認為宇宙中有個主宰。在座很多人,雖然信佛,但是不大容易有正見,還是認為有個菩薩在管著的。今天下午才和一位年輕同學談起,他去菩薩前問卦,菩薩告訴他可以交某某朋友。我說,這個話你也可以信嗎?一個真學佛的人,又是個知識分子,要信自心。我就寫了孔子的話給他「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不是反對鬼神,不是要破除迷信,而是要你恭敬鬼神,但是保持距離。這東西不能玩的,玩起來,人的價值就沒有了,這些就算是邪見。
唯識般若中觀告訴我們,一切萬法,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所以諸法無自性,都是因緣,誰也主宰不了誰。
邪見是我們要遠離的,縱然你修行功夫好,有定力,如果見地不清,還是難有成就的。見地就是觀念,有所謂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縱然你貪嗔痴慢疑都平伏了,有這五見就還是外道法門,因為沒有般若正知見。我在《禪海蠡測》這本書中,就評論了東西方的哲學思想,統統都是落在這五見上。
修道上的邪見太多了,稍微差一點就是邪見,換句話說,落入五見之中的邪見。邪就是歪,所以認為有主宰的,就是邪見。
《般若經》上有六十二見,六十二種見解,六十二種錯誤的思想觀念,障礙了成道。實際上不管它有六十二還是一百八,就是一念之間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有主觀。
藥王如來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法供養要「離諸邪見」,能離得開,就得道了,因此,「得無生忍」一念不生。所以我常引用「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如果考試問你:菩薩如何得無生法忍?你可以用上《維摩詰經》這一段「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來答就對了。甚至再簡化一點,只要答「離諸邪見」,也是正確的。
「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證到了無生法忍就絕對無我相,無眾生相,對因緣果報看得好清楚,怕得很,一點不敢偏差,不敢爭論。若說空了就沒有因果了,也是很大的邪見。
當年我在成都,成都文殊院的方丈給我一個帖子,請我這晚輩吃素齋。這很嚴重,我就趕快去請教我的老師,老師說他也收到了帖子,方丈要審問你!聽說你年輕悟道了,要公審你,一共有六桌人,都是老和尚,你去嗎?我說,當然要去了,充其量殺頭,何況和尚是不開殺戒的。
到那一天吃飯時,都沒事,方丈很客氣,讓我坐最高位,連我的老師都坐在下座。飯吃完了,老和尚讓我講話,這一下開始了,所有在座的都可以提問,還好,我都能應付。最後老和尚問了個問題:
「證無生法忍是不是證得空性?」我答,是的。
「那空了還有沒有因果?」我說當然有。
「空怎麼有因果?」我說空是因,涅盤是果。
老和尚聽了就坐下來,不再說話了。這才終於通過了,老和尚是慈悲的,他怕我悟了空性就「撥無因果」,那是很嚴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卻更明顯了。為什麼?你真空了,只要有一點東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眾生因為不空,對因緣果報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擋住了。所以古人說,學般若的空宗菩薩如「冰棱上走,劍刃上行」,在冰凍的山稜上走,以及踏著刀鋒走,都是很危險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間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學得是什麼菩薩境界,照樣是六道輪迴。
「背生死苦,示涅盤樂。」可以了生死,真正得涅盤。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佛所說深經」的道理,是一切佛都這麼說的,不只是我藥王如來說的。真理只有一個,不這麼說的,就不是佛了。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這裡總結什麼是法供養。如果聽到了這樣的深經,要信解受持讀誦,為眾生分析解說,這樣的人才是護法,能如此才叫作法供養。這是第一層法供養的意義, 下面講第二層法供養。 也是法供養——修行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依據佛的教導確實修行。下面列出佛所教導的主要法門。
「隨順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無明起,所以入胎轉生;無明不是沒有光明,是沒有智慧。小乘法門是要切斷無明,至於無明是怎麼起的就不說了。無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動力,所以行陰最難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靜,就算做到心寧靜了,身體的行陰像血液循環呼吸往來,都沒辦法停下來,這還是一念,沒有空,儘管意識沒感覺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
因為行就生出識,識就是心意識,就會有了別知覺。然後一連串下去,緣就是掛鉤,十二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一個鉤住一個。假使能解開其中一個環,其它十一個環就都好辦了。
佛告訴我們,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無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會有光明出現,不過不是有相之光,是無相光,佛學上叫常寂光。佛永遠都在常寂光中。我們這裡不能詳細講十二因緣,否則要拖得很長了。
所謂因緣是一個前因搭住了後果。例如我們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這一念來的,是連鎖關係。有人常喜歡知道自己前生是什麼樣的,來生又變成什麼樣。你不用問別人,自己應該知道的。你這一生種種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種的因。你來生的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麼事,種什麼因了。所以說「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來生事,今生作者是。」這就是因緣關係。
所有因緣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間,五陰、六根、十二根塵、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緣本性也是空,因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緣的作用。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注意!這是說宇宙的現象,不是本體。《楞嚴經》說「非因緣,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覺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緣,為什麼說不是?問題是《楞嚴經》那句話講的是本體,本體是空性。至於宇宙萬有的現象,才是因緣所生。因緣縱使過了幾億萬年都不會消失的,不受時空阻礙,所以佛教導我們慎莫造因,因為「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中間的道理是非常複雜奇妙的。
因此佛經還有四句話:「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聞。」共有四難,說明佛法菩提因緣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緣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種一點善根,等他生來世因緣成熟時再說。所以一個人的悟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學名稱是時節因緣,就是時間。時節因緣不成熟,還是不可能,因為時間是心不相應行法。
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也是很奇妙的,有時與某人只有一面因緣,再想過去打個招呼就沒有機會了,從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間,永遠隔開了。所以佛法和中國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緣。
「離諸邪見,得無生忍。」講起邪見,其它的宗教多認為宇宙中有個主宰。在座很多人,雖然信佛,但是不大容易有正見,還是認為有個菩薩在管著的。今天下午才和一位年輕同學談起,他去菩薩前問卦,菩薩告訴他可以交某某朋友。我說,這個話你也可以信嗎?一個真學佛的人,又是個知識分子,要信自心。我就寫了孔子的話給他「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不是反對鬼神,不是要破除迷信,而是要你恭敬鬼神,但是保持距離。這東西不能玩的,玩起來,人的價值就沒有了,這些就算是邪見。
唯識般若中觀告訴我們,一切萬法,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所以諸法無自性,都是因緣,誰也主宰不了誰。
邪見是我們要遠離的,縱然你修行功夫好,有定力,如果見地不清,還是難有成就的。見地就是觀念,有所謂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縱然你貪嗔痴慢疑都平伏了,有這五見就還是外道法門,因為沒有般若正知見。我在《禪海蠡測》這本書中,就評論了東西方的哲學思想,統統都是落在這五見上。
修道上的邪見太多了,稍微差一點就是邪見,換句話說,落入五見之中的邪見。邪就是歪,所以認為有主宰的,就是邪見。
《般若經》上有六十二見,六十二種見解,六十二種錯誤的思想觀念,障礙了成道。實際上不管它有六十二還是一百八,就是一念之間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有主觀。
藥王如來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法供養要「離諸邪見」,能離得開,就得道了,因此,「得無生忍」一念不生。所以我常引用「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如果考試問你:菩薩如何得無生法忍?你可以用上《維摩詰經》這一段「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來答就對了。甚至再簡化一點,只要答「離諸邪見」,也是正確的。
「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證到了無生法忍就絕對無我相,無眾生相,對因緣果報看得好清楚,怕得很,一點不敢偏差,不敢爭論。若說空了就沒有因果了,也是很大的邪見。
當年我在成都,成都文殊院的方丈給我一個帖子,請我這晚輩吃素齋。這很嚴重,我就趕快去請教我的老師,老師說他也收到了帖子,方丈要審問你!聽說你年輕悟道了,要公審你,一共有六桌人,都是老和尚,你去嗎?我說,當然要去了,充其量殺頭,何況和尚是不開殺戒的。
到那一天吃飯時,都沒事,方丈很客氣,讓我坐最高位,連我的老師都坐在下座。飯吃完了,老和尚讓我講話,這一下開始了,所有在座的都可以提問,還好,我都能應付。最後老和尚問了個問題:
「證無生法忍是不是證得空性?」我答,是的。
「那空了還有沒有因果?」我說當然有。
「空怎麼有因果?」我說空是因,涅盤是果。
老和尚聽了就坐下來,不再說話了。這才終於通過了,老和尚是慈悲的,他怕我悟了空性就「撥無因果」,那是很嚴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卻更明顯了。為什麼?你真空了,只要有一點東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眾生因為不空,對因緣果報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擋住了。所以古人說,學般若的空宗菩薩如「冰棱上走,劍刃上行」,在冰凍的山稜上走,以及踏著刀鋒走,都是很危險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間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學得是什麼菩薩境界,照樣是六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