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施諸所安,至滿五劫。」藥王如來和弟子的一切,都是由寶蓋聖王所供養,使他們能安心修道。而且不是只供養一百年,是供養了五劫那麼長的時間。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過了五劫,寶蓋聖王吩咐他一千個兒子,我死後你們要學我,以深心,至誠恭敬供養人天師表。這一千個兒子就照著父王的命令,又供養了藥王如來五劫,一切如同父王在世一般。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一千個兒子當中,有一個叫作月蓋,他獨自思索,還有什麼樣更超越的方式來供養佛? 佛說法供養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此時空中有天人告訴他,真正的供養是法供養,勝過任何一切的供養。用普通的話講,就是精神的供養勝過物質的供養。當然,我這是簡單地講,法供養不能解釋成是精神的供養,下面解釋什麼是法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天人告訴月蓋王子,去找藥王如來,他會詳細為你解說什麼是法供養。
「實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之供養?」月蓋王子就依言去向藥王如來請示。「稽首佛足,卻住一面」,這都是傳統的禮法,表示對佛的恭敬。我年輕時候在家鄉,還是要向父母親行跪拜禮的,現在的年輕人當然沒這一套規矩了。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藥王如來告訴他,法供養就是智慧的成就。從教育的觀點來說,老師教學生,最高興的是,學生的成就能超過老師。所以孟子說,人生三樂之一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另二樂是:父母在,兄弟無故)。
諸佛所傳的法就是經,經是傳法的記錄。深經不是一般的經,像《維摩詰經》就是深經,我們看文字,覺得懂了,實際上能否真懂還是問題。藥王如來說諸佛所傳的深經,世間眾生是難以相信,難以接受的。這話我們可能聽了不服氣,會說,我可是所有佛經都相信的。你有真正的相信嗎?如果自己沒有能修證到經典所講的境界,還只能算是迷信,不是正信。因為沒有證得,所以叫「微妙難見」。能證得了就能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那不是可以用分別心來思惟研究而得到的。用分別心來思惟研究,只是個方便,不是真正佛法,所以我們不要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佛所傳的深經,是大乘菩薩道的法藏,是陀羅尼(藏是倉庫的意思。陀羅尼是總持,最精要的意思,不只是指咒語),可以使人到達菩薩第八不退轉地,成就六度法門。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為什麼上面剛說不可以分別,這裡又說善分別?其實並不矛盾的。本經開頭時就講過,「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修證到了的人,並不是不可以用分別思想,因為他的分別思想念念皆空,不會停留,不會染污的。第一義是無義,實相之義。
所以到了這個境界的人,能「善分別義」,順菩提正法,超越了一切經典。真學到了佛法最高處,是沒有法的。
當年我們學密宗,在西寧見過一個悟了道的喇嘛,他在康藏一帶很有名,大家只叫他瘋喇嘛。這瘋喇嘛住在一個小破廟中,外界把很多發了瘋的女人送到廟子裡,瘋喇嘛就對著他們彈漢人的琵琶,他彈得也不是很好聽,可是這些瘋女人聽了卻好了,過不了幾天就可以回家了。我們去看他,最好是帶茶葉,要不然是帶破爛的古董,他都很喜歡。他有一個缽,奇髒無比,洗也不洗,他就在這缽裡面泡茶給人喝,我們可是跪著接這個缽來喝的。很多人嫌髒不敢喝,他就再也不會理你了。他很多舉動很怪的,我們在廟中拜佛,他就跑到後面去推佛桌,還喊「唉喲,唉喲」,意思好像是說你們很行,佛都被你拜得動了。就這樣,他已經在傳法了,你們能懂嗎?他也是眾經之上,一字都無。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這段是大法,你不要把它當經或當佛學看,實際上它把佛法都傳完了。能夠懂得一字皆無的清淨大法,才能入大慈悲境界,離開魔事及諸邪見,能順緣起性空的因緣法。什麼是順因緣法?是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業報,能痛痛快快地還債,就是順因緣法的表現。所以張拙悟道後作的偈子:「隨順世緣無罣礙,涅盤生死等空花。」一切總歸是八個字「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順因緣法到底,就是上面說的順菩提法,就悟了。
順因緣法的起修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干闥婆等所共嘆譽。」什麼是道場?不是山林廟子,講法供養,心地就是道場。 有一首很好的偈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你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家道家和其它外道,都很看重這個偈子,它把身心雙方面都講完了,這就是道場的意義。再舉個例子,道家的張紫陽也有個偈子:
不移一步到西天 端坐西方在目前
項後有光猶是幻 雲生足下未為仙
這就是講本地風光,平常心就是道。真達到法供養的境界,就可使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不用另外找個道場的,天龍八部也都會來給你護法。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可以加被眾生,讓他們進入佛法,得一切智慧。
「說眾菩薩所行之道。」能真正解說各個菩薩的法門。
「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真正的法供養就是真修持,能夠見到性空,依諸法實相無相的義理,弘揚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法門。但是我們要注意,無常、苦、空、無我,只是佛法的一半,是小乘證入涅盤之道。佛他老人家自己要涅盤時,說了另外一半:常、樂、我、淨,正好是相反的。佛這個時候說的是得道的本體,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雖然如此,大小乘都是要以無常、苦、空、無我為根基,連這個都沒做到,也不用自我標榜是什麼大乘。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可以拯救一切犯戒違禁的眾生了。這裡講的犯戒是指遮戒,因時因地可以有所不同的,是遮戒。性戒是不限時空的,例如人類共同認為殺生是惡的,就是性戒。如果犯了性戒,就要自度,自見自性空,罪福皆空,才能夠超度。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嘆。」行法供養可以使魔外道和貪著的人,生怖畏心,為聖賢所稱嘆。
什麼是魔外道?你們不要隨便說人家是魔外道,魔外道也是要度的,好人要度,壞人更要度。真悟道了就懂得,沒有什麼叫魔外道的,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們學佛的人,自己還是在心外求法,那我們也是外道。魔是心魔,大珠禪師說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搗鬼,哪有真魔外道?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過了五劫,寶蓋聖王吩咐他一千個兒子,我死後你們要學我,以深心,至誠恭敬供養人天師表。這一千個兒子就照著父王的命令,又供養了藥王如來五劫,一切如同父王在世一般。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一千個兒子當中,有一個叫作月蓋,他獨自思索,還有什麼樣更超越的方式來供養佛? 佛說法供養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此時空中有天人告訴他,真正的供養是法供養,勝過任何一切的供養。用普通的話講,就是精神的供養勝過物質的供養。當然,我這是簡單地講,法供養不能解釋成是精神的供養,下面解釋什麼是法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天人告訴月蓋王子,去找藥王如來,他會詳細為你解說什麼是法供養。
「實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之供養?」月蓋王子就依言去向藥王如來請示。「稽首佛足,卻住一面」,這都是傳統的禮法,表示對佛的恭敬。我年輕時候在家鄉,還是要向父母親行跪拜禮的,現在的年輕人當然沒這一套規矩了。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藥王如來告訴他,法供養就是智慧的成就。從教育的觀點來說,老師教學生,最高興的是,學生的成就能超過老師。所以孟子說,人生三樂之一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另二樂是:父母在,兄弟無故)。
諸佛所傳的法就是經,經是傳法的記錄。深經不是一般的經,像《維摩詰經》就是深經,我們看文字,覺得懂了,實際上能否真懂還是問題。藥王如來說諸佛所傳的深經,世間眾生是難以相信,難以接受的。這話我們可能聽了不服氣,會說,我可是所有佛經都相信的。你有真正的相信嗎?如果自己沒有能修證到經典所講的境界,還只能算是迷信,不是正信。因為沒有證得,所以叫「微妙難見」。能證得了就能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那不是可以用分別心來思惟研究而得到的。用分別心來思惟研究,只是個方便,不是真正佛法,所以我們不要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佛所傳的深經,是大乘菩薩道的法藏,是陀羅尼(藏是倉庫的意思。陀羅尼是總持,最精要的意思,不只是指咒語),可以使人到達菩薩第八不退轉地,成就六度法門。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為什麼上面剛說不可以分別,這裡又說善分別?其實並不矛盾的。本經開頭時就講過,「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修證到了的人,並不是不可以用分別思想,因為他的分別思想念念皆空,不會停留,不會染污的。第一義是無義,實相之義。
所以到了這個境界的人,能「善分別義」,順菩提正法,超越了一切經典。真學到了佛法最高處,是沒有法的。
當年我們學密宗,在西寧見過一個悟了道的喇嘛,他在康藏一帶很有名,大家只叫他瘋喇嘛。這瘋喇嘛住在一個小破廟中,外界把很多發了瘋的女人送到廟子裡,瘋喇嘛就對著他們彈漢人的琵琶,他彈得也不是很好聽,可是這些瘋女人聽了卻好了,過不了幾天就可以回家了。我們去看他,最好是帶茶葉,要不然是帶破爛的古董,他都很喜歡。他有一個缽,奇髒無比,洗也不洗,他就在這缽裡面泡茶給人喝,我們可是跪著接這個缽來喝的。很多人嫌髒不敢喝,他就再也不會理你了。他很多舉動很怪的,我們在廟中拜佛,他就跑到後面去推佛桌,還喊「唉喲,唉喲」,意思好像是說你們很行,佛都被你拜得動了。就這樣,他已經在傳法了,你們能懂嗎?他也是眾經之上,一字都無。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這段是大法,你不要把它當經或當佛學看,實際上它把佛法都傳完了。能夠懂得一字皆無的清淨大法,才能入大慈悲境界,離開魔事及諸邪見,能順緣起性空的因緣法。什麼是順因緣法?是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業報,能痛痛快快地還債,就是順因緣法的表現。所以張拙悟道後作的偈子:「隨順世緣無罣礙,涅盤生死等空花。」一切總歸是八個字「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順因緣法到底,就是上面說的順菩提法,就悟了。
順因緣法的起修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干闥婆等所共嘆譽。」什麼是道場?不是山林廟子,講法供養,心地就是道場。 有一首很好的偈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你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家道家和其它外道,都很看重這個偈子,它把身心雙方面都講完了,這就是道場的意義。再舉個例子,道家的張紫陽也有個偈子:
不移一步到西天 端坐西方在目前
項後有光猶是幻 雲生足下未為仙
這就是講本地風光,平常心就是道。真達到法供養的境界,就可使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不用另外找個道場的,天龍八部也都會來給你護法。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可以加被眾生,讓他們進入佛法,得一切智慧。
「說眾菩薩所行之道。」能真正解說各個菩薩的法門。
「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真正的法供養就是真修持,能夠見到性空,依諸法實相無相的義理,弘揚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法門。但是我們要注意,無常、苦、空、無我,只是佛法的一半,是小乘證入涅盤之道。佛他老人家自己要涅盤時,說了另外一半:常、樂、我、淨,正好是相反的。佛這個時候說的是得道的本體,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雖然如此,大小乘都是要以無常、苦、空、無我為根基,連這個都沒做到,也不用自我標榜是什麼大乘。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可以拯救一切犯戒違禁的眾生了。這裡講的犯戒是指遮戒,因時因地可以有所不同的,是遮戒。性戒是不限時空的,例如人類共同認為殺生是惡的,就是性戒。如果犯了性戒,就要自度,自見自性空,罪福皆空,才能夠超度。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嘆。」行法供養可以使魔外道和貪著的人,生怖畏心,為聖賢所稱嘆。
什麼是魔外道?你們不要隨便說人家是魔外道,魔外道也是要度的,好人要度,壞人更要度。真悟道了就懂得,沒有什麼叫魔外道的,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們學佛的人,自己還是在心外求法,那我們也是外道。魔是心魔,大珠禪師說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搗鬼,哪有真魔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