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離諸我所。」問題來了,一個人真達到無我,是什麼無我?你們要把《維摩詰經》這一句參進去,好好修行,是「離諸我所」,我所屬的肉體,我所屬的的思想妄念都空了。我常提醒大家,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之所屬的,是我有使用權,但不是我。你住的房子是你的,你有權使用,但你不是房子,你死了房子不跟著你的。所以你就算得到空,這個空也是我所。真正的無我就是離諸我所。那個能知我與非我的,動也沒有動過,不需要離,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能懂進去了就恭喜了。 四不依 隨順法相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這是有名的「四不依」,學佛的人都要知道。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下來,走了七步路,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為什么正好走七步,不是六步,不是八步?你們參參看,這才是真大話頭。

  學佛是要完成自我,用現代哲學語言說,是要找到真正自我。真找到了,是頂天立地的,也沒有什麼上帝佛菩薩,三界之間只有我,其它一切皆空。你懂了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麼學佛有四不依。

  「依義不依語」,是說縱使你能把佛經倒過來背,如果沒有搞清楚經文的道理,也是沒有用的。你要把經文的義理,像吸收營養似的吸收,不死守經文的文字語言作標準。

  「依智不依識」,是說不能依我們的心意識,不能用習慣的思想推理來解釋佛經,而是要用般若智慧。你們將來出去講經弘法,要像岩頭禪師說的「語語從胸襟中流出,蓋天蓋地」,不然你一字不漏地講,於眾生無益。智慧不是聰明,更不是學位,生活中處處是佛法,不用言語文字表達,要靠智能去理悟。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三藏十二部當中很多是不了義經,就是義理不透徹的,很多小乘的經典是如此。學習佛法就要依了義經,義理徹底,透頂透底。譬如《楞嚴經》的經題是《大佛頂了義首楞嚴經》,已經告訴了你是了義經。不過老實講,依我看《楞嚴經》還不是盡然了義的,還掛著點尾巴。真正徹底了義就只是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諸位的了義經在哪裡?都在你家裡,你沒有出門來這裡聽經之前,你已經念完《維摩詰經》了,你來這裡聽我講的是不了義。你懂了這個意思可以學佛了。

  什麼是佛?禪宗祖師答:「佛是無事的閒人。」這很難,閒也不容易的,我看你們當中有幾位很閒的,但是閒得很煩惱。古人詩曰:「人非有品不能閒」,這個品不是人品,是說沒有超越「了脫」境界的話,是閒不下來的,閒下來會痛苦的。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一個人閒居久了不是好事。所以有時我會勸一些年紀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夠賴就賴,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幾十年事,一退休下來就垮了,開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為什麼?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閒」。

  還有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宗教的偏見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個宗教都一樣,因為基本上都是教人為善的,這總沒有錯吧!不必說你是那個教,我是這個教。你睡午覺,我睡晚覺。宗教的最高處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來看人家,要從平等線來看。所以有的朋友對我說,想找個宗教歸宿,又不知道選那個教,我就叫他去街上逛,看見那個教堂廟子,覺得看著舒服就進去坐坐聽聽。我不是哪個教的推銷員,這是要看個人因緣如何,不是我不肯推薦。

  第四個不依是「依法不依人」,我每次進教室你們就站起來,我只好合個掌,我實在很煩,很怕敬禮。我常罵你們,只會「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了。」都是假話!其實老師樣樣都不了。老師好不好不要管,要依法不依人,以老師所講的法好不好為主,不是看老師這個人好不好。如果因為是某某講的我不能不信,那你是大迷信!有時我問同學為什麼要如此如此,他說因為是老師你昨天這麼講的。這就是沒有智慧,昨天某一個環境所以這麼說,今天的環境不同,你怎麼不曉得變呢?昨天下雨我叫你帶傘,今天不下雨你為什為還要帶傘呢?

  學佛一定要把四不依搞清楚。像現在好多人跟著去學密宗,我就問他們到底學了什麼東西,講給我聽聽。一聽之下,都是沒有搞清楚就胡跟著學,不管你跟著再有名的喇嘛還是麻辣,都沒用的,弄個手印就叫傳法,曼達還不如饅頭好。曼達是代表一切供養,曼達拉就是道場,曼達拉的手印就是說要儘自己一切所有供養。你又不懂這意思,也做不到這樣的供養,只會結印,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現在回到本題,本題是法供養。你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對得起佛菩薩,才是法供養。不是你搞什麼曼達拉才是供養。學佛在心在念,心念搞不清楚都是在自欺欺人。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這是大乘十二因緣,一直連到這裡。能夠做到四不依,才能隨順法相,是真正學佛的教導。也無所謂證入了什麼境界,也無所謂歸入何處,也就是不著相。人到了不著相就解脫了,就達到學佛的目的。這時候就沒有無明起來,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最後到生、老死也空了。講到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大家常常讀的一本了義經,連題目共二百六十八個字(加了摩訶就成二百七十個字),就是《心經》。其中所講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與這裡講的是一樣的。

  能夠這樣去觀,就無所謂滅無明,也無所謂不滅無明。滅與不滅都是兩頭的不了義教。就像空,也是不了義;有,也是不了義。不了怎麼得了?學佛就是求了的。藥王如來說,這就是最上等的法供養。

  我小的時候幫媽媽去街上打油,端著個碗,愈小心愈潑出來,結果把碗打破了。我頭也不回,趕忙去家裡再拿個碗出來。人家問我,打破碗怎麼也不停下來?我說為什麼要停下來?媽媽等著油燒菜,碗破了就破了嘛,我就算停下來,它還是個破碗啊!天下就有很多不了的人,打破了還待在那裡看,還要嘆氣,真可惜啊!好名貴的碗啊!然後還要氣得睡不著,吃虧了還要生氣,那簡直是笨蛋,這就是不了。

  所以當初很多同學問我怎麼學佛,我就叫他拿個好碗好杯子來摔,他們都上當。而且他愈生氣我愈笑,你們這樣子怎麼學佛?這個都捨不得!現在我年紀大了,這個方法不用了。

  佛說到這裡,經文頓一下,然後再為天帝說下去。 王子月蓋守護正法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月蓋王子聽到藥王如來這個法門,還不用證到,能聽懂了就得「柔順忍」的境界。心平氣和是柔順,由心平氣和進到萬念皆空就是忍,萬緣放下。不是表面忍住故作心平氣和狀的意思,那會得癌症的,會把肝弄壞了。本經在前面也講過,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忄+龍]唳不調,又倔強又壞,很難調伏,能調伏就是柔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