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明朝清流文人筆記里充滿派系利益和政治動機的財政描寫,實在不好太當真。
我們現在可以摘掉“財政”這副有色眼鏡,重新審視一下,萬曆朝鮮戰爭的意義,到底何在。
第一個當然是它把朝鮮李朝從亡國的境地解救了出來,輕鬆地復了國,這對朝鮮李朝自然是大事,但對明朝同樣也是大事。朝鮮作為明朝的附屬國,是明中後期是牽制後金的一個重要存在。這個牽制,一直到明末皇太極發動丙子之役後才逐漸消失。
明軍入朝替李朝復了國,再次確立了明朝是李朝的宗主國,是朝鮮李朝的父母之邦這一大義名分,這對朝鮮李朝朝野的各種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首先是朝鮮李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臨海君李珒及順和君等人,在這次戰爭中被日軍俘虜,因此失去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後來繼位的是宣祖大王庶次子光海君李琿。然而他的繼位,卻因明朝“爭國本”事件的拖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明朝的承認。
萬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上表明朝請准封光海君為世子,結果明朝以“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而不准。之後的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鮮繼續上表請准冊封光海君為世子,正當“爭國本”風頭上的明朝當然還是不准。因此,光海君對明朝的怨念不是一般二般的大,可以說是肯定心懷怨恨。
萬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的仁穆王后生下了永昌大君,因此李朝內部也出現了和明朝“爭國本”一樣的問題,朝中的北人黨分裂為主張擁立光海君的李爾瞻大北派,及主張擁立嫡子的柳永慶小北派。
萬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勢大的光海君占據上風嗣位,隨即上表明朝自稱權署國事,請求明朝正式冊封。誰知萬曆帝以其未經批准先斬後奏,是為專擅,便將此事壓了下來。後來因東北女真勢力日大,考慮到要朝鮮牽制女真,最後在十月准了光海君嗣位的請求。
光海君嗣位後,朝中的黨爭並未消除,全盤繼承華夏文化衣缽的朝鮮士人們,和明朝爭國本的士人一樣固執,繼續爭鬥不休。但光海君很強硬,上台後就將仁穆王后給廢了,又把宣祖長子、同母兄臨海君,以及年僅兩歲的宣祖嫡子永昌大君都給殺了。
明天啟三年三月,綾陽君李倧、西人黨李貴等人和南人黨聯手,發動了政變。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人被賜死,二十八歲的綾陽君李倧即位,也就是李朝仁祖大王。光海君被用石灰燒瞎雙目,流放江華島。
對十分重視倫理的明朝來說,這種下克上的宮廷政變是不可接受的,且朝鮮廢黷的是明朝正式承認並冊封的國王,這種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消息傳到明朝,當時負責節制朝鮮的登萊巡撫袁可立當即上疏朝廷,聲稱必須對這種目無明朝、以臣篡君的大逆不道行為進行討伐,以振王綱:“即琿果不道,亦宜聽大妃具奏,待中國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廢伯,李倧之心不但無琿,且無中國,所當聲罪致討,以振王綱。”
朝鮮對此大為驚恐,當下又派出外交使團前往登州拜見袁可立進行傳統的“辯誣”行動,希望說服袁可立改變立場,並進而影響明廷對此事的態度。
袁可立此人,應該說是個務實的能吏,對北方女真和朝鮮等勢力很熟悉,如崇禎年致遼東總兵毛文龍死地原因之一的劉興祚叛歸明朝事,就有他的功勞在內。因此當朝鮮職業辯誣使團抵達山東,言辭恭謙地與袁可立進行了長時間勾兌後,出於對北方形勢的務實考慮,袁可立認為既然李倧已經事實上掌握了朝鮮李朝的政權,則此事可以從權,但在大義名分上卻不可讓步。最後他上疏朝廷提出了這樣一個處理意見:“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頒赦罪之詔,令其祗奉國祀,如國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權也。”
雖然最後李倧如願以償獲得了冊封,但這起事件對朝鮮李朝的影響,一直到清朝還沒結束。
五十年後,朝鮮李朝聞聽清朝正在修編明史,遂再次派使團出使清朝“辯誣”,向清朝聲討明朝官吏袁可立,並希望清朝能修改明史,為朝鮮李朝王室的這次政變正名、洗冤,以證明現在的王室繼位是合法的。
只不過雖然朝鮮李朝使團在北京進行了大量社交攻勢,國王李淳也親自上奏康熙表達了這一意願,但中國史書最終並未如他們所願進行修改,依然以宗主國的姿態記錄了這一政變,並對其進行了定性。
一個國家,國王的冊立需要他國冊封承認,無論如何,這都是心頭一根去不掉的刺。這種情緒經過多年發酵,1897年,朝鮮李朝的李熙終於稱帝,改年號為“光武”,並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終止了一直以來和中原帝國的從屬藩國關係。
對日本來說,這次戰爭不但讓豐臣秀吉氣病身死,也使他的嫡系損失慘重,直接後果是德川家康乘此機會一舉擊敗豐臣勢力,建立了德川幕府,同時徹底打消了在亞洲爭霸的念頭,採取了延續三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以避免刺激明朝。這使得亞洲此後三百年的地理政治格局,沒出現任何變化。但是,日本這一次“進出”朝鮮,給後世的野心家留下無窮的遐想,當他們的野心再度燃燒起來的時候,朝鮮又會成為這頭餓狼的第一口食物。
對明朝,尤其是對萬曆皇帝來說,這是很得不償失的一件事。因為此後幾百年裡,此戰獲得的評價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靡師耗餉大傷明朝元氣——無論它到底真的如此。
這也是促使我們花力氣去搜集中、朝、日三國史料,把這場戰爭重新寫出來的最重要原因。
萬曆時期,明朝的國力毫無疑問依然是亞洲最強的,這點沒什麼好懷疑的。而萬曆朝的軍力,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軍隊將領、士兵的戰鬥力和意志力,也都是亞洲最強的,這也沒有任何可懷疑的地方。
萬曆前期戚繼光及東北李成梁等將領對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的打擊和壓制,後來新一代將領如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麻貴麻家軍在西北的鎮壓,乃至韓戰中明朝北方邊鎮騎兵的優異表現,南軍步兵和火器的奪目風采,陳璘率領的大明水師的過人戰力,都充分說明萬曆時期的明軍,是發展異常全面的亞洲第一強軍,且名副其實。
這點我們可以在這裡做個總結性的對比,以數字來說明。
如前所說,壬辰之戰中,明軍方面的宋應昌動員了七萬左右人員(含運輸和軍械製造等),兵部計劃入朝兵力數為四萬八千人,但一直到年底,實際入朝作戰的僅三萬八千人,到次年年中才達到四萬三千人,這其中還包含了已發生的傷亡人數。
而日軍方面,截止到壬辰正月五日為止,秀吉下令動員的兵力數為二十八萬一千八百四十人,這還不含日本國內的運輸和軍械製造等人員。
三月十八日,實施出軍朝鮮命令中的總兵力為十五萬八千人。
六月三日,屯駐朝鮮領土的日軍總兵力為十三萬餘人。
我們現在可以摘掉“財政”這副有色眼鏡,重新審視一下,萬曆朝鮮戰爭的意義,到底何在。
第一個當然是它把朝鮮李朝從亡國的境地解救了出來,輕鬆地復了國,這對朝鮮李朝自然是大事,但對明朝同樣也是大事。朝鮮作為明朝的附屬國,是明中後期是牽制後金的一個重要存在。這個牽制,一直到明末皇太極發動丙子之役後才逐漸消失。
明軍入朝替李朝復了國,再次確立了明朝是李朝的宗主國,是朝鮮李朝的父母之邦這一大義名分,這對朝鮮李朝朝野的各種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首先是朝鮮李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臨海君李珒及順和君等人,在這次戰爭中被日軍俘虜,因此失去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後來繼位的是宣祖大王庶次子光海君李琿。然而他的繼位,卻因明朝“爭國本”事件的拖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明朝的承認。
萬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上表明朝請准封光海君為世子,結果明朝以“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而不准。之後的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鮮繼續上表請准冊封光海君為世子,正當“爭國本”風頭上的明朝當然還是不准。因此,光海君對明朝的怨念不是一般二般的大,可以說是肯定心懷怨恨。
萬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的仁穆王后生下了永昌大君,因此李朝內部也出現了和明朝“爭國本”一樣的問題,朝中的北人黨分裂為主張擁立光海君的李爾瞻大北派,及主張擁立嫡子的柳永慶小北派。
萬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勢大的光海君占據上風嗣位,隨即上表明朝自稱權署國事,請求明朝正式冊封。誰知萬曆帝以其未經批准先斬後奏,是為專擅,便將此事壓了下來。後來因東北女真勢力日大,考慮到要朝鮮牽制女真,最後在十月准了光海君嗣位的請求。
光海君嗣位後,朝中的黨爭並未消除,全盤繼承華夏文化衣缽的朝鮮士人們,和明朝爭國本的士人一樣固執,繼續爭鬥不休。但光海君很強硬,上台後就將仁穆王后給廢了,又把宣祖長子、同母兄臨海君,以及年僅兩歲的宣祖嫡子永昌大君都給殺了。
明天啟三年三月,綾陽君李倧、西人黨李貴等人和南人黨聯手,發動了政變。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人被賜死,二十八歲的綾陽君李倧即位,也就是李朝仁祖大王。光海君被用石灰燒瞎雙目,流放江華島。
對十分重視倫理的明朝來說,這種下克上的宮廷政變是不可接受的,且朝鮮廢黷的是明朝正式承認並冊封的國王,這種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消息傳到明朝,當時負責節制朝鮮的登萊巡撫袁可立當即上疏朝廷,聲稱必須對這種目無明朝、以臣篡君的大逆不道行為進行討伐,以振王綱:“即琿果不道,亦宜聽大妃具奏,待中國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廢伯,李倧之心不但無琿,且無中國,所當聲罪致討,以振王綱。”
朝鮮對此大為驚恐,當下又派出外交使團前往登州拜見袁可立進行傳統的“辯誣”行動,希望說服袁可立改變立場,並進而影響明廷對此事的態度。
袁可立此人,應該說是個務實的能吏,對北方女真和朝鮮等勢力很熟悉,如崇禎年致遼東總兵毛文龍死地原因之一的劉興祚叛歸明朝事,就有他的功勞在內。因此當朝鮮職業辯誣使團抵達山東,言辭恭謙地與袁可立進行了長時間勾兌後,出於對北方形勢的務實考慮,袁可立認為既然李倧已經事實上掌握了朝鮮李朝的政權,則此事可以從權,但在大義名分上卻不可讓步。最後他上疏朝廷提出了這樣一個處理意見:“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頒赦罪之詔,令其祗奉國祀,如國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權也。”
雖然最後李倧如願以償獲得了冊封,但這起事件對朝鮮李朝的影響,一直到清朝還沒結束。
五十年後,朝鮮李朝聞聽清朝正在修編明史,遂再次派使團出使清朝“辯誣”,向清朝聲討明朝官吏袁可立,並希望清朝能修改明史,為朝鮮李朝王室的這次政變正名、洗冤,以證明現在的王室繼位是合法的。
只不過雖然朝鮮李朝使團在北京進行了大量社交攻勢,國王李淳也親自上奏康熙表達了這一意願,但中國史書最終並未如他們所願進行修改,依然以宗主國的姿態記錄了這一政變,並對其進行了定性。
一個國家,國王的冊立需要他國冊封承認,無論如何,這都是心頭一根去不掉的刺。這種情緒經過多年發酵,1897年,朝鮮李朝的李熙終於稱帝,改年號為“光武”,並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終止了一直以來和中原帝國的從屬藩國關係。
對日本來說,這次戰爭不但讓豐臣秀吉氣病身死,也使他的嫡系損失慘重,直接後果是德川家康乘此機會一舉擊敗豐臣勢力,建立了德川幕府,同時徹底打消了在亞洲爭霸的念頭,採取了延續三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以避免刺激明朝。這使得亞洲此後三百年的地理政治格局,沒出現任何變化。但是,日本這一次“進出”朝鮮,給後世的野心家留下無窮的遐想,當他們的野心再度燃燒起來的時候,朝鮮又會成為這頭餓狼的第一口食物。
對明朝,尤其是對萬曆皇帝來說,這是很得不償失的一件事。因為此後幾百年裡,此戰獲得的評價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靡師耗餉大傷明朝元氣——無論它到底真的如此。
這也是促使我們花力氣去搜集中、朝、日三國史料,把這場戰爭重新寫出來的最重要原因。
萬曆時期,明朝的國力毫無疑問依然是亞洲最強的,這點沒什麼好懷疑的。而萬曆朝的軍力,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軍隊將領、士兵的戰鬥力和意志力,也都是亞洲最強的,這也沒有任何可懷疑的地方。
萬曆前期戚繼光及東北李成梁等將領對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的打擊和壓制,後來新一代將領如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麻貴麻家軍在西北的鎮壓,乃至韓戰中明朝北方邊鎮騎兵的優異表現,南軍步兵和火器的奪目風采,陳璘率領的大明水師的過人戰力,都充分說明萬曆時期的明軍,是發展異常全面的亞洲第一強軍,且名副其實。
這點我們可以在這裡做個總結性的對比,以數字來說明。
如前所說,壬辰之戰中,明軍方面的宋應昌動員了七萬左右人員(含運輸和軍械製造等),兵部計劃入朝兵力數為四萬八千人,但一直到年底,實際入朝作戰的僅三萬八千人,到次年年中才達到四萬三千人,這其中還包含了已發生的傷亡人數。
而日軍方面,截止到壬辰正月五日為止,秀吉下令動員的兵力數為二十八萬一千八百四十人,這還不含日本國內的運輸和軍械製造等人員。
三月十八日,實施出軍朝鮮命令中的總兵力為十五萬八千人。
六月三日,屯駐朝鮮領土的日軍總兵力為十三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