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就是說,壬辰之戰中,明軍一直以三萬八千人的兵力在與日軍十三萬兵力作戰。

  這其中,朝鮮軍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雖然朝鮮軍統計數量高達十七萬,但朝鮮方面自己的記載中,實際真正投入過戰鬥的,全加起來僅六萬餘人陸軍,水軍數千。其二則是朝鮮軍除水軍外,沒有一場有戰略意義的正面戰役。其三則是即便在和明軍的協同作戰中,其數量也就三、五千人,且從不被獨立使用,甚至連朝鮮自己都少有戰鬥記載。客觀地說,在整個戰爭時期,朝鮮軍最大的作用是為明軍負責運輸物資,而不是戰鬥。可即使這樣,物資運輸也始終未能很好地解決,一直是制約明軍行動的一個重大軟肋。

  另外,日軍也一樣擁有數量不少的朝鮮偽軍,尤其是弓箭手。他們甚至建立了相當數量以朝鮮人從事生產的城下町。因此在朝鮮人力這點上,中日兩軍都是客軍,都無太大優勢。

  丁酉再亂,日軍再次出動兵力十二萬一千一百人,加原駐朝鮮的日軍兩萬零三百九十人,陸軍為十四萬一千四百九十人;水軍兩萬兩千人,水陸總計兵力為十六萬三千餘人。

  明軍方面,計劃出動的兵力為陸軍十三萬零五百人,水軍一萬三千二百人,水陸合計總兵力十四萬三千七百人。

  然而,日軍出動的十六萬人兵力是實實在在且一次到位的,而明軍丁酉初期入朝的兵力僅四萬人左右,一直到次年五月前後,所有部隊才全部進入朝鮮集結完畢,但根據朝鮮李朝的記載,入朝明軍兵力實際只有十一萬餘人。

  換話說,整個朝鮮倭亂期間,明軍其實一直在以少打多,哪怕是最後決戰階段,雙方總兵力依然相差近三分之一。

  遺憾的是,大明朝這支亞洲第一強軍,二十年多後,被楊鎬在薩爾滸葬送了一半,在之後的瀋陽和松錦等一系列戰役中又被葬送了另一半。

  於是,大明朝終於成了個沒牙老虎,並最終傾覆。

  但是因為這場戰爭的緣故,朝鮮王室對明帝國的態度,是尊崇感激有之。一直到清朝立國幾十年後,朝鮮王室宮內依然立著明朝神位,以明朝為正朔等等。

  而朝鮮士人和民間,在明清兩朝,對明朝的態度則始終以感激及對父母之邦的尊崇為主。明清遼東交戰期間,清軍多次徵發朝鮮軍出征明朝。由於朝鮮軍火炮受教於明軍,其技術和裝備都好於清軍,因此多為炮兵。有次攻城,當清軍命令朝鮮軍開炮時,朝鮮軍士卒發沒炮彈的空炮應付,後被清軍發現,多爾袞遂下令將為首的朝鮮軍六名士兵斬首示眾。明軍將領祖大壽聞聽此事,在城上率軍致哀。後來朝鮮軍回國,又在國內立了五義士廟紀念這些士兵。

  萬曆朝鮮戰爭,留給我們可以說的問題太多,甚至可以說完全夠單獨立個研究科目出來,我們這四十多萬字寫下來,最後我們自己的感覺,是這僅僅只是匆匆一沾而過,吉光片羽。

  最後,我們以萬曆帝的平倭詔來結束全書吧。《明神宗皇帝實錄》卷三三四,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戍,以平倭詔告天下,詔曰: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這,就是萬曆朝鮮平倭之戰。

  Table of Contents

  【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