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1915年的時候,有一個革命志士叫陳獨秀,他創辦了一種青年雜誌,叫《青年》,這個《青年》雜誌,很快改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新青年》。這是中國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刊物,這個刊物所發揮的作用是無以倫比的。《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隨後到1917年又開展了文學革命,因為文學是裝載著道德的,要改道德、改思想,就要改文學工具。可是這個文學革命在理論上搞得轟轟烈烈,比如說要打倒陳詞濫調,要寫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不寫帝王將相,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好的說法。但是這些故事講得不好聽,你說要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講了半天,還沒有過去講得好,所以文學革命在創作實踐上缺乏紮實的作品來支撐,好像蓋大樓,只有漂亮的圖紙,沒有具體的建築。你說大樓蓋好了怎麼樣怎麼樣,可是到今天還沒有蓋起來。我們今天學習歷史,把新文化運動想得轟轟烈烈,其實不是這樣,一開始的文學革命沒人理你,一堆搞新文化運動的年輕人,都比魯迅小得多,好多20多歲的這些年輕人轟轟烈烈地在做,好像在胡鬧一樣。飽學之士、社會的中堅力量不理他們,說讓這些小孩子瞎胡鬧,過一段時間自生自滅。鬧了一段時間,大有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光景,這些熱情的小伙子大多熱情有餘,經驗不足,慢慢地撐不足勁了。但是新文化運動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歷史賦予重任的一場運動,這種運動還需要有一位深刻的、睿智的、成熟的、革命高手來幫助它、指導它,成為它的中堅力量,這些先覺者,這些奮鬥者,他們也在尋找著這樣的人。後來他們發現有一個高手還沒有出山,還隱藏著,這個人就叫周樹人,於是他們就像當年劉玄德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一樣,決心動員這位大哥出山。
三、鐵屋中的吶喊
魯迅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話:"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這也是"五四"運動之前,魯迅生活的真實寫照。究竟是誰擾亂了魯迅的平靜生活?這位高人動用了怎樣的攻心策略,讓魯迅出山的呢?
《新青年》裡面有一個編輯,叫錢玄同。我們現在知道這名字,他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他看周大哥在家裡抄一些古碑,字寫得很好,很古雅,爐火純青的感覺,於是便問周樹人:"你抄了這些有什麼用啊?"兩人開始了很微妙的對話,周樹人回答:"沒什麼用。"你問有什麼用,我就乾脆直接回答你沒有用。周樹人也明白,你是不是想向我直銷什麼東西,拉保險?他的意思是說不要指望我,人不做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我就是無聊。知識分子有的事情看起來很高雅,其實是一種偽裝,都是為了打發無聊的人生,都是消磨人生的方式。知識分子就會笑話別人,比如看不起女同志逛商場。人家逛商場也能逛得生命力蓬勃,比你天天在家摸這幾本書還要更有人間味呢,誰說寫文章一定比打沙發高雅,事情和事情本身是不能相比的,要看你有什麼意義。你縫一個針線包是一個很俗的事情,送給志願軍馬上就不俗了,馬上意義就上去了,所以我們不能看行動本身是雅是俗,任何一個事情本身也可能是雅的,也有可能是俗的,還有可能是騙人的,魯迅清楚地知道這一點。魯迅的高明之處,就是從來不裝孫子,"我就沒有什麼用",魯迅經常解剖自己說自己無聊,魯迅標識了自己的無聊,雖然是無聊,但露出了一個奇門,畢竟有一個套路。錢玄同從這個套路入手,你說你無聊,那我請你出來玩玩,說正好我們這兒有一個事,你看這個事怎麼辦?我們這兒有一個雜誌剛剛掛牌上市,GG造得挺火,可是產品一直打不出去,你看怎麼辦?大哥在家裡,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你為何不出來幫我們兄弟一把,你這麼有經驗,幫助我們小哥幾個,我們一塊把生意做大做強。錢玄同用感情、用比喻、用道理來說動,來打動周樹人。可是周樹人不是那麼輕易被說動的,別給我來這套,不行不行,我都快40歲了,我早就洗手不幹了,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早就不幹了,我不跟你們小孩子瞎玩兒。我們知道,過去的舊社會,人的壽命短,40歲都是老頭子了,十四五歲的人都結婚了,十六七歲就有孩子了,30歲就當家了,過去40歲的人開口就叫老漢,周樹人覺得自己是一個老頭兒了。
錢玄同是一個激進分子,他說中國之所以老氣橫秋,都是一幫老人害的,他說人一過了40歲就該槍斃,中國才能進步,說40歲以上的人就沒有新思想了,就落後了。可是錢玄同自己到四十多歲就不提這個事了,腆著臉活了下來。可是魯迅還記得這個事,錢玄同40歲的時候,魯迅就寫了一首詩取笑錢玄同,其中有一句"做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
錢玄同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闖將,20多歲的錢玄同便開始給《新青年》雜誌投稿,積極支持文學革命,也在積極為雜誌尋找合適而優秀的撰稿人,他想到在日本留學的同窗好友周樹人和周作人,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來,而他的兄弟周樹人卻遲遲沒有動手。年輕氣盛,生性執拗的錢玄同便不厭其煩地經常拜訪魯迅,最終錢玄同是如何說服魯迅的呢?
錢玄同去說動周樹人的時候,周樹人覺得自己歲數不小了,從年輕的十幾歲離家出走,到獨自在外面奮鬥、尋找人生的道路,這麼多年過去了,經過了許許多多的變革、消沉、再變革、再消沉,他覺得好像沒什麼希望了,一切都是重複的,一切都是循環的,難道中國真的能進步嗎?我們不要以為魯迅生來就是那麼深刻,一下子達到那樣高度的,他更多的時候是懷疑,不自信,既不相信別人,對自己也不相信。他想算了,我都快40了,過幾年,從單位辦一個病退,就安度晚年了。我們後來知道,魯迅55歲就去世了,此時此刻,距離他去世還有18年,可此時的他還沒有出山呢!還把寶劍掛在牆上閒呆著呢!為什麼不出山?不是覺得自己功夫不夠,而恰恰是功夫太高,覺得自己沒有好的對手,也沒有好的觀眾,出去幹嘛?誰也欣賞不了他,所以不願意出山,後來他迫不得已出山,一出山就笑傲江湖18年,那18年是非常風光的18年,結果怎麼樣呢?還是沒有對手!那18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18年,魯迅連一個對等的知音都找不到,最後還是寂寞地離開人世,他是獨孤求敗的一生,寂寞地來,寂寞地去,沒有對手。
這時周樹人猶豫著要不要出山,因為對革命,對歷史頗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絕望。可是勸他的人是一個小伙子,錢玄同滿腔熱情,心裡想著,只要你出來,咱這個大業肯定是江山一統,於是引出了中國歷史著名的"鐵屋子"的比喻。比喻是一種文學手法,20世紀中國最著名的比喻就是關於鐵屋子的比喻24。周樹人不想出來,還舉了一個例子:我知道你們出去讓我幹什麼,不就是喚醒民眾,不就是鬧革命嗎?我懂。但是他又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死了,然而從昏睡入死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魯迅用了一個"鐵屋子"的比喻,我們幹嘛喚醒民眾?歷史證明,這個鐵屋子是打不破的,打了多少回了,不行啊,如果打不破,你還不如讓他們昏睡地死過去,如果在痛苦掙扎躊躇中死去,這不是缺德嗎?反而給人增加了一重痛苦。魯迅由自己深刻的人生經驗和對歷史的觀察,讀懂了一部中國的歷史,這是他真實的心態,不想出來。可是錢玄同沒有他想得那麼多、那麼深。我們知道,有時候一個高手去勸說另一個高手是勸不動的,還不如派一個幼稚的孩子去勸他,錢玄同沒有想通魯迅的邏輯,他就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我們看,這個話說得很堅決,其實是一種熱情之言,既然幾個人起來了,就有這個希望,其實魯迅早就明白了,沒有希望。可是錢玄同的這句話,卻使魯迅陷入了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思考,因為像魯迅這樣的人,他是反覆地懷疑一個事情,包括對這個懷疑本身他也是要懷疑的,他對自己說:"我這個懷疑對不對?真的是我的懷疑正確?人家這個不正確?"魯迅由錢玄同的這句話想到:"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煞的。"因為錢玄同沒有說一定要打破這個鐵屋子,只要叫醒幾個哥兒們。魯迅想:"希望是怎麼樣的?因為希望是在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合了他之所謂可有……"因為魯迅證明必無,而他說的是可能會有希望,我要把這個人喚醒了,確實不一定能打破這個鐵屋子,但是我看到希望本身也是一種變化,所以魯迅終於沒有經得起錢玄同所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的軟磨硬泡,他的心被打動了。魯迅說,算了,我就幫提兩手,走兩手看看,不見得能行。魯迅是這個意思,就這樣,魯迅磨磨蹭蹭寫了一篇小說,叫《狂人日記》。
三、鐵屋中的吶喊
魯迅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話:"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這也是"五四"運動之前,魯迅生活的真實寫照。究竟是誰擾亂了魯迅的平靜生活?這位高人動用了怎樣的攻心策略,讓魯迅出山的呢?
《新青年》裡面有一個編輯,叫錢玄同。我們現在知道這名字,他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他看周大哥在家裡抄一些古碑,字寫得很好,很古雅,爐火純青的感覺,於是便問周樹人:"你抄了這些有什麼用啊?"兩人開始了很微妙的對話,周樹人回答:"沒什麼用。"你問有什麼用,我就乾脆直接回答你沒有用。周樹人也明白,你是不是想向我直銷什麼東西,拉保險?他的意思是說不要指望我,人不做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我就是無聊。知識分子有的事情看起來很高雅,其實是一種偽裝,都是為了打發無聊的人生,都是消磨人生的方式。知識分子就會笑話別人,比如看不起女同志逛商場。人家逛商場也能逛得生命力蓬勃,比你天天在家摸這幾本書還要更有人間味呢,誰說寫文章一定比打沙發高雅,事情和事情本身是不能相比的,要看你有什麼意義。你縫一個針線包是一個很俗的事情,送給志願軍馬上就不俗了,馬上意義就上去了,所以我們不能看行動本身是雅是俗,任何一個事情本身也可能是雅的,也有可能是俗的,還有可能是騙人的,魯迅清楚地知道這一點。魯迅的高明之處,就是從來不裝孫子,"我就沒有什麼用",魯迅經常解剖自己說自己無聊,魯迅標識了自己的無聊,雖然是無聊,但露出了一個奇門,畢竟有一個套路。錢玄同從這個套路入手,你說你無聊,那我請你出來玩玩,說正好我們這兒有一個事,你看這個事怎麼辦?我們這兒有一個雜誌剛剛掛牌上市,GG造得挺火,可是產品一直打不出去,你看怎麼辦?大哥在家裡,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你為何不出來幫我們兄弟一把,你這麼有經驗,幫助我們小哥幾個,我們一塊把生意做大做強。錢玄同用感情、用比喻、用道理來說動,來打動周樹人。可是周樹人不是那麼輕易被說動的,別給我來這套,不行不行,我都快40歲了,我早就洗手不幹了,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早就不幹了,我不跟你們小孩子瞎玩兒。我們知道,過去的舊社會,人的壽命短,40歲都是老頭子了,十四五歲的人都結婚了,十六七歲就有孩子了,30歲就當家了,過去40歲的人開口就叫老漢,周樹人覺得自己是一個老頭兒了。
錢玄同是一個激進分子,他說中國之所以老氣橫秋,都是一幫老人害的,他說人一過了40歲就該槍斃,中國才能進步,說40歲以上的人就沒有新思想了,就落後了。可是錢玄同自己到四十多歲就不提這個事了,腆著臉活了下來。可是魯迅還記得這個事,錢玄同40歲的時候,魯迅就寫了一首詩取笑錢玄同,其中有一句"做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
錢玄同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闖將,20多歲的錢玄同便開始給《新青年》雜誌投稿,積極支持文學革命,也在積極為雜誌尋找合適而優秀的撰稿人,他想到在日本留學的同窗好友周樹人和周作人,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來,而他的兄弟周樹人卻遲遲沒有動手。年輕氣盛,生性執拗的錢玄同便不厭其煩地經常拜訪魯迅,最終錢玄同是如何說服魯迅的呢?
錢玄同去說動周樹人的時候,周樹人覺得自己歲數不小了,從年輕的十幾歲離家出走,到獨自在外面奮鬥、尋找人生的道路,這麼多年過去了,經過了許許多多的變革、消沉、再變革、再消沉,他覺得好像沒什麼希望了,一切都是重複的,一切都是循環的,難道中國真的能進步嗎?我們不要以為魯迅生來就是那麼深刻,一下子達到那樣高度的,他更多的時候是懷疑,不自信,既不相信別人,對自己也不相信。他想算了,我都快40了,過幾年,從單位辦一個病退,就安度晚年了。我們後來知道,魯迅55歲就去世了,此時此刻,距離他去世還有18年,可此時的他還沒有出山呢!還把寶劍掛在牆上閒呆著呢!為什麼不出山?不是覺得自己功夫不夠,而恰恰是功夫太高,覺得自己沒有好的對手,也沒有好的觀眾,出去幹嘛?誰也欣賞不了他,所以不願意出山,後來他迫不得已出山,一出山就笑傲江湖18年,那18年是非常風光的18年,結果怎麼樣呢?還是沒有對手!那18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18年,魯迅連一個對等的知音都找不到,最後還是寂寞地離開人世,他是獨孤求敗的一生,寂寞地來,寂寞地去,沒有對手。
這時周樹人猶豫著要不要出山,因為對革命,對歷史頗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絕望。可是勸他的人是一個小伙子,錢玄同滿腔熱情,心裡想著,只要你出來,咱這個大業肯定是江山一統,於是引出了中國歷史著名的"鐵屋子"的比喻。比喻是一種文學手法,20世紀中國最著名的比喻就是關於鐵屋子的比喻24。周樹人不想出來,還舉了一個例子:我知道你們出去讓我幹什麼,不就是喚醒民眾,不就是鬧革命嗎?我懂。但是他又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死了,然而從昏睡入死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魯迅用了一個"鐵屋子"的比喻,我們幹嘛喚醒民眾?歷史證明,這個鐵屋子是打不破的,打了多少回了,不行啊,如果打不破,你還不如讓他們昏睡地死過去,如果在痛苦掙扎躊躇中死去,這不是缺德嗎?反而給人增加了一重痛苦。魯迅由自己深刻的人生經驗和對歷史的觀察,讀懂了一部中國的歷史,這是他真實的心態,不想出來。可是錢玄同沒有他想得那麼多、那麼深。我們知道,有時候一個高手去勸說另一個高手是勸不動的,還不如派一個幼稚的孩子去勸他,錢玄同沒有想通魯迅的邏輯,他就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我們看,這個話說得很堅決,其實是一種熱情之言,既然幾個人起來了,就有這個希望,其實魯迅早就明白了,沒有希望。可是錢玄同的這句話,卻使魯迅陷入了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思考,因為像魯迅這樣的人,他是反覆地懷疑一個事情,包括對這個懷疑本身他也是要懷疑的,他對自己說:"我這個懷疑對不對?真的是我的懷疑正確?人家這個不正確?"魯迅由錢玄同的這句話想到:"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煞的。"因為錢玄同沒有說一定要打破這個鐵屋子,只要叫醒幾個哥兒們。魯迅想:"希望是怎麼樣的?因為希望是在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合了他之所謂可有……"因為魯迅證明必無,而他說的是可能會有希望,我要把這個人喚醒了,確實不一定能打破這個鐵屋子,但是我看到希望本身也是一種變化,所以魯迅終於沒有經得起錢玄同所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的軟磨硬泡,他的心被打動了。魯迅說,算了,我就幫提兩手,走兩手看看,不見得能行。魯迅是這個意思,就這樣,魯迅磨磨蹭蹭寫了一篇小說,叫《狂人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