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提到魯迅棄醫從文的轉折,一般都會提到著名的幻燈片事件:在魯迅日本上學期間,放時事的幻燈片,兩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打仗,日軍抓到一個中國人說他是俄軍的間諜,要砍他的頭,圍觀的都是中國人,中國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外國人砍頭,表情都是麻木的。看這個幻燈片,日本學生很激揚,高喊萬歲,這個事件使魯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魯迅想,我將來學好醫就是給這些麻木的人治病嗎?看上去他們都很健康,那些看熱鬧人的身體並不比在戰場上軍人的身體要差,我學醫有什麼用啊?魯迅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清末的時候,由於中國落後,連續戰敗,就產生了這樣一個詞,叫"東亞病夫",由於有了這個詞,我們長期認為中國人身體不好,說我們體格不如西方人,一直到現在我們也說,中國人身體不行,你看人家NBA的球員,我們老認為自己身體不行。當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之後,有一次德國軍隊遇到義和團的伏擊,德國的軍事部門覺得很奇怪,說中國人身體不是很差嗎?怎麼能夠襲擊我們,打敗我們?他們在北京的城門設置關卡,檢查每一個從城門進出的中國男性的身體,檢查的結果令人非常吃驚,從這個城門進出的中國男性身體的平均狀況都達到了德國軍人的水平。還有很多材料證明,中國人的身體並不差。

  我們為什麼老打敗仗?第一不是我們身體差,第二不是我們這個國家沒錢,你看我們國家戰爭賠款賠多少,西方很多國家都是靠我們殖民地給他們的賠款才完成了他們的現代化,通過把我們的錢搶去給他們家裡搞了裝修,這是事實的本來面目,他為什麼打我們?不就因為我們家比他們家過得好嗎,不就是因為我們家富嗎,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金錢,而是我們貪圖享樂膽小怕事,是我們的精神出了問題。所以魯迅先生那個時候看到了這點,治病雖然很重要,第一重要不是治病,魯迅認為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棄醫從文了,他在日本期間,斷然放棄了醫學,魯迅就是這樣走上了吶喊的道路。

  在日本期間,他寫了很多很重要很深刻的文章,可是這些文章在當時沒有重大的反響,我們今天重讀這些文章,回過頭看他年輕的時候寫的一些東西,我們發現,原來魯迅先生在年輕時就寫了那麼重要的文章。魯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還翻譯了非常重要的外國小說,在當時非常前沿,名字叫《域外小說集》。這本小說集今天看來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當時這個小說集出版之後,在中國和日本加起來一共只賣了40本,日本賣出了21本,其中有一本是他朋友去賣的。原來魯迅的吶喊在日本就開始了,但是沒有回音,於是,他就帶著一身寂寞回國了。

  二、消沉的"周樹人"

  魯迅在科學救國的夢想破滅後,他棄醫從文,試圖以振興文藝來改造國人的精神,然而他最初的喊聲並沒有得到響應,這也使得魯迅陷入了寂寞和苦悶當中。魯迅在日本經歷了挫折後,於1909年回到了中國,那麼滿懷濟世救國夢想的魯迅回國會去哪裡,他的吶喊之路還將遭遇怎樣的坎坷?

  魯迅回國之後,先在浙江紹興任教,在那裡他也嘗試過進行改革。像魯迅這樣的一個人,不會因為受到挫折一蹶不振,有機會他還是想嘗試改革的,有多大光就發多少熱。比如說在學校里講生理衛生課,講人體的生殖系統,這個事是冒天下大不韙的,但這個事情在中國是第一次,是很了不起的。在浙江期間他也參加了當地的教育風潮,比如說驅逐腐敗的教育會會長。後來,很快就發生了辛亥革命,魯迅目睹了辛亥革命從轟轟烈烈起來到失敗的完整過程,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不徹底,只是改頭換面?皇帝好像是推翻了,但是中國的實際結構並沒有改變,一群革命黨轟轟烈烈地進來了,但是又迅速地腐敗、瓦解,革命變成了一場做戲。魯迅後來看事情為什麼那麼深遠,對什麼事情都首先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他看過太多的表演,看過太多的做秀,所以他不輕易相信一個事情會成功。

  1912年魯迅來到了北京,在教育部任職,直到1919年11月,魯迅都居住在北京的紹興會館,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劇烈動盪的時期:1915年袁世凱登基,蔡鍔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護國戰爭節節勝利,各省紛紛獨立、1917年張勳扶持溥儀復辟失敗,段祺瑞、孫中山開始發動護法戰爭;1918年護法戰爭失敗,剛剛推翻封建君主制的中國,又一次陷入了連年的動亂中。這一時期的魯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的思想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魯迅當時住在北京的紹興會館,後來住在旁邊的一個叫補樹書屋的地方,院子裡有一棵槐樹,據說吊死過一個女人。魯迅就喜歡這種鬼氣森森的地方,魯迅是不怕鬼的,什麼地方越恐怖就越住在哪裡,所以他不害怕。他住在那裡,日常生活怎麼過?一個單身男人,把自己的家屬都留在紹興,一個單身的三十多歲的男人怎麼過?他周圍的同事每天都吃喝嫖賭,北京是一個消費城市,人們有很多打發自己時間的辦法,魯迅消磨時間的辦法則是收集古董、抄寫碑帖,另外讀一讀佛經。但是對他這樣雄心壯志的先覺者來說,這不是上策,畢竟他心裡懷著一份寂寞,一份說不出的苦澀的滋味,沒有人可以交流,也不知道時代怎麼變化。所以魯迅寫他那段時間,夏天的晚上坐在院子裡,一個人,呆呆地望著天上的星星,槐樹的毛毛蟲掉到他的脖子裡,冰涼的,魯迅就是這樣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夜晚,用這樣的方式,魯迅消磨著自己的生命,消磨來消磨去,到1918年,這位周樹人先生已經37歲了,但這時他還不是魯迅,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周樹人,魯迅是他寫作品的筆名,他平時叫周樹人。這個周樹人先生從小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又學習了古今中外的知識,參加過革命,經過改朝換代、世態炎涼,熟讀典籍,經史子集全裝在心中。就像武俠小說寫的那些練成了絕世武功的大俠一樣,在山上修道,功夫特別高。可你功夫那麼高有什麼用,一出手確實打下十幾個人,可是下山一看,山下全部都是機關槍了。時代發生變化,魯迅這種人,到了這個時候,有這種感覺--渾身的本事,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我們想,如果中國沒有發生新文化運動,如果上天不給他一次機會,這位周樹人先生可能就這麼沉默過一輩子,抄抄古籍,讀讀佛經,買點古董玩一玩。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你想閒著,上天讓你出來做事,上天要你出來做事,你是躲不過去的,姜子牙都躲到80多歲了,還是給周文王請出來打工。周樹人起初想算了,可是在他不想乾的時候,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一場文學革命已經在中國開始了。

  目睹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敗,魯迅越發對中國的前景,感到迷惘甚至絕望,這一時期魯迅靠抄錄佛學典經,研究古碑拓片來打發百無聊賴的日子,藉此來麻醉自己的靈魂,讓自己遠離喧囂動盪的城市。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又將給過著隱士生活的魯迅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