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魯迅與周作人為什麼會失和?這已經成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懸案和魯迅研究的一大謎團。人們想像不出:本來最為親近的兄弟兩個,最終會絕交,終生不再往來。更為不解的是,兩人絕交之後,絕口不提此事,怨恨之深,難以自拔,切膚之痛,難以忘懷。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周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還是一個謎,沒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儘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為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於涉及到個人隱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們沒有辦法徹底把它查個水落石出。表面上看來它是家庭糾紛。因為周家是一個大家庭,用今天的話說,經濟核算是一筆糊塗帳。魯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錢交到家裡,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個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每天的生活是非常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家裡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買,她太喜歡日貨。人家也是愛國主義者,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家裡大人小孩生病,都要請日本的大夫,所有東西都要是日貨。做滿了一桌子的菜,說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裡被子和褥子說不新了,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門一定要坐汽車。我們想想,上個世紀20年代,出門就坐汽車,那是不得了的,當然魯迅是願意為這個家庭做奉獻的,他是長子,是家裡的大家長,他只要家庭和睦,什麼都願意去做。魯迅曾經說,我的錢是用黃包車拉進來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車送出去。所以他覺得自己拼命做,卻總不能滿足要求。這個方面的材料我們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家務上、經濟生活上有糾紛。這個時候,也就是1923年、1924年間,其實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還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以至於動手打了起來。想像一下,我們如果看到街坊鄰居兄弟兩個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魯迅兄弟兩個真打起來了,真是讓人感到很驚訝,當時他們的朋友也不是很能理解。本來魯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後面,一家人和睦地來往,打架的結果就是周作人親自送了一封絕交信來,信的開頭稱他為魯迅先生。我們今天稱魯迅先生是懷著尊敬的心情的,但是他的親弟弟寫的信上加上這個魯迅先生,下面的內容不用再看也知道他的態度了,如此態度也就是說明一刀兩斷了。其中有一句話說:"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知識分子講話是很客氣的,但是往往客氣後面有十二萬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話雖然很難聽,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來玩啊"。知識分子表面雖然客客氣氣,其實心裡懷著深仇大恨。後來魯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灣,另外買了一所房子住,從此不再和他的兄弟來往。

  曾經是手足情深的兄弟兩人,最終成了陌路人,這確實令人瞠目結舌,眾說紛紜,而經歷了這種刻骨銘心痛苦的魯迅與周作人,又將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這種斷交、決裂對他們兄弟二人的人生道路到底會產生怎樣特殊的影響?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不好評價,我們也不敢說誰對誰錯,我們也不用去管誰對誰錯,但是這個事的結果,它對雙方的打擊都非常大,儘管知識分子表面上可以裝作若無其事,但是越說沒事,心裡傷痛可能越巨大。周家兄弟失和等於是骨肉分離,而且這件事對中國文壇也是極大的打擊,因為當時他們兄弟兩人是中國青年的精神導師,那個時候的他們已是名滿天下,全國的青年都認為他們是自己的楷模和領袖,沒有想到他們會分道揚鑣。此後,兄弟二人的思想慢慢不同了,以至於發展得越來越遠,一個經過痛苦的思索、彷徨之後,繼續戰鬥,選擇戰鬥終身的道路;另外一個,則慢慢遠離世俗的社會,遠離人生風雲,做一些象牙塔內的工作。周作人想不關心社會,求自己生活安定,永遠住在象牙塔里,但是人越這樣想,越做不到。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來關心你。最後在日本人占領北京的時候,他半被迫半自願地出來為日本人做事。人別的方面都可以犯錯誤,民族立場這個問題上是不能犯錯誤的,這叫大節。我們中國人對人其實是很寬容的,小節上無所謂,但是大節上不能有虧,因為周作人大節有虧,別的方面我們可以喜歡他,但是他畢竟犯了漢奸罪,這個事情是無可辯駁的,從法律上來說是犯了罪的,所以抗戰勝利之後,他被國民政府處以漢奸罪。後來還是我們共產黨寬大,把他從監獄中放了出來。

  周作人和魯迅絕交之後,思想漸漸脫離了時代主流。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周作人擔任日偽政府教育督辦,為日本人做事,抗戰勝利之後,以叛國罪被判入獄。1949年出獄後,定居北京,在人民大學出版社工作,1967年去世,終年82歲。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與魯迅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與周作人於1923年基本斷交。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後任民進中央主席。1984年去世,終年94歲。

  我想周家兄弟如果不失和,周作人的錯誤再怎麼發展,也不會走到這一步。失和這一件事情反過來使魯迅更加孤獨,像他這樣高層次的人,能夠理解他的人本來很少,他們兄弟二人一塊長大,彼此的思想清清楚楚,所以周作人晚年做了一些回憶魯迅的工作,對魯迅研究提供了很寶貴的材料,其實他還是很了解魯迅的內心的。而周氏兄弟不同的發展,也恰好代表了現代中國兩種知識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就是有這兩種選擇,第一種是選擇戰鬥的,第二種選擇做隱士。做隱士也未必能做好,所以兄弟失和既是他們的家庭悲劇,同時也含有象徵意義,這種意義代表著中國兩類知識分子的失和,以後中國知識分子的爭議和失和都可以從這裡面找到一個縮影,這是魯迅的又一大痛苦。

  重出江湖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作品真實地描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對中國舊有制度和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縱觀現代文化史,魯迅是最早在文壇上發出吶喊的人,而那時的魯迅衣食無憂,過著悠閒的小資生活,那麼他為什麼要吶喊?在魯迅的吶喊生涯中,曾經有一段偃旗息鼓的經歷,這其中又是哪位高人請他出山?

  一、棄醫從文

  魯迅在日本學醫期間就萌生了濟世救國的思想,試圖從思想上喚醒沉痛的國人,這其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由?

  魯迅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才開始寫《狂人日記》為代表的小說,結集成《吶喊》這本小說。其實魯迅的吶喊並不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早一點說,魯迅當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了他的吶喊。魯迅當年在日本一開始選擇的是科學救國的道路,我們經常說,魯迅是學醫出身,雖然是學醫,但並不是為了將來的高收入,不像我們現在學醫,一把手術刀在手,全家吃飯穿衣不愁。他不是為了這個,而是為了國家,他發現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醫學,再加上小時候魯迅父親生病,自己受到很大的心靈創傷,他就想我如果學好了醫,就可以救治平時被病耽誤的病人。我們古人也說過,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不能當一個好的宰相,就當一個好的醫生吧,同樣都是為國家作貢獻的棟樑之才。可是後來,我們知道魯迅他棄醫從文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