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特別是有一次魯迅走在日本街頭,看到一個婦女領著好幾個孩子,前面一個,後面一個,魯迅看著覺得很辛苦,他正在散步,也沒其他事,就幫她抱了一段,結果恰巧被別人看見了,於是這個話傳回中國來,說周樹人在日本已經娶了太太,生了好幾個孩子,正在街上逛呢。家裡一聽非常著急,馬上給他包辦了一門婚事。魯迅那個時候的知識分子,剛剛開始覺醒,剛剛接受自由戀愛、民主自由這些思想,而身處的這些體制都是舊的,他們那一代人普遍都遭受了矛盾和痛苦。怎麼辦?家裡人訂的親事,不答應,就是不孝,同時還會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和面子。魯迅迫不得已就提出兩個要求:他要求這個女方,第一要進學堂;第二要放足,不能纏足,這是那個時代很多覺醒知識分子對配偶起碼的要求,其實代表了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化,一個是觀念。纏足代表封建觀念,婦女不解放,纏足是婦女愚昧的象徵,而進學堂說明她有文化。可是魯迅回來跟人家拜天地一看,這個婦女既沒有文化,而且還纏著小腳,魯迅的心一下子就涼了,等於是被綁架著完成了一場婚姻。

  魯迅生長在清朝末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主宰著男女的終身命運。26歲的魯迅在那個時代,早已經算是個大齡青年了,因此,母親對他採取包辦婚姻的初衷也是情有可原。可是,經歷了多年新思想影響的魯迅,面對母親為他迎娶的這個叫朱安的地道的傳統女性,他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嗎?"先結婚後戀愛"的做法在魯迅這裡行得通嗎?

  與魯迅拜天地的這位朱安夫人遠遠不是魯迅理想中的對象,可是魯迅他接受了,為什麼接受?魯迅說,是為了母親。他回到日本去,他的同學朋友就問他,你母親給你來電報,是家裡有什麼事嗎?魯迅回答了五個字:"母親娶媳婦"。我們看這句話包含了多麼大的痛苦,不是他娶媳婦,是母親娶媳婦,婚姻是家族的事情,卻跟他自己沒有關係。"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個禮物,我只好接受她",只能養著,他如果不接受她,這個女的跟他不結婚拜堂

  ,不結婚在那個觀念下就是休妻,如果休回去誰還要她,她一輩子怎麼辦?他還要為別人考慮這些。

  "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有一種矛盾,就是個性解放與人道主義的矛盾,"五四"時期有很多口號,其中有兩個很響亮的口號,一個叫個性解放,一個叫人道主義,可是大家有沒有想到,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之間有矛盾,你自己個性解放了,別人還沒有解放,怎麼辦?你的個性解放會損害到別人的利益,這個時候是個人利益為高?還是人道主義為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方法。對於這個事情我們今天也可以反思一下,魯迅到底當時應該不應該接受?難道就不可以反抗嗎?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嗎?我們也知道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當時是逃掉的,全部拋棄了,什麼都不要了。但是魯迅考慮問題是方方面面,做統一打算,這個事情成為魯迅一生的陰影。成親的第二天早晨,他的母親和周圍的人發現,魯迅的眼睛是浮腫的,臉色是青的,枕巾都是濕的,他哭了一夜,洞房花燭夜就是這樣過的。第二天他自己搬到書房去睡,第四天就回日本去了。娶來的朱安夫人一輩子陪著魯迅的母親,等於是成了他母親的一個助手,真正是"母親娶媳婦"。魯迅跟朱安夫人婚姻是保持了,但徒有夫妻之名,但無夫妻之實,我們可以看到這實際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悲劇。

  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圖書館館長李大釗,文學院院長胡適,很多當時的這樣的名流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家裡包辦婚姻,但多數都接受了,沒有辦法,除非以後又遇到別的機會。所以我們看魯迅,他是最激烈地反對包辦婚姻,反對沒有愛情的婚姻的,自由戀愛當然不見得一定是幸福的,但是起碼是自己選擇的。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這個過程雖然說總體上勝利了,但是很漫長,不時有倒退。其實我看一直到現在,很多中國青年的婚姻大事還是靠包辦,不僅在農村,在城市也有很多,甚至一些博士、博士後,他們的婚姻都是靠父母包辦的,靠長輩介紹的,這個倒退了不止一百年啊,想起來還是稍微有些羞恥。還有一些父母,是打著關心愛護子女的旗號來干涉子女的婚姻,這種情況今天仍然很多,這個東西為什麼不大好反抗?因為它不是以專制的面目出現的,而是以愛的面目出現的,所以不容易反抗。我們是過來人,父母會說,你容易吃虧上當,還是父母為你好啊。軟刀子殺人是看不見的。

  魯迅就咽下自己得到的苦果,後來魯迅人生有了轉折,在40歲的時候找到精神上的知音許廣平,理想中的新女性,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愛情。但是儘管這樣,他的這次婚姻仍然給這中間的幾個人都造成了一輩子心靈上的苦痛,我們可以說這是魯迅的苦痛,對於朱安夫人來講也是不公平,也是更大的苦痛,她一個沒有文化的舊式婦女,命運讓她嫁給魯迅這樣的人,這個人不喜歡她,對她沒有興趣,把她常年拋在家裡陪伴老太太。朱安夫人也表示過說自己跟不上時代,但是她願意與時俱進,也願意找點書看看,去認字,接受新思想。有一次看到魯迅和朋友學生們做體操,她也跟著做,但是她又做不好。我們看到這樣的婦女在做艱難的努力,就像一個蝸牛一樣,沿著樹慢慢往上爬,終於沒有爬上去。從婦女角度來講,舊式婦女的悲劇在朱安夫人身上體現得很鮮明,有千千萬萬像她這樣的婦女就在時代的轉折上被犧牲掉了。魯迅是一個偉人,在別的方面取得極大的成就,而太多像朱安夫人這樣的人都被輕輕地抹過去了,精神上的成就沒有,生活上的幸福也沒有,生活真是很殘酷無情的。這次包辦婚姻是魯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場痛苦。

  三、手足失和,相煎何急

  魯迅是家中的長子,下面有兩個弟弟:二弟周作人,比他小四歲;三弟周建人,比他小七歲。從1919年起,收入豐厚的魯迅將母親、二弟全家與三弟全家都接到了他在北京八道灣購買的一所大宅院,一大家子人開始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四年之後的1923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卻意外地斷了交,絕了情,搬出了八道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中國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真是了不起,特別是魯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紀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長都是由他的兄長魯迅一路引導,魯迅不但負責這個家庭的物質生活,還負責引導弟弟們的精神方向。魯迅到南京上學,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學,魯迅去日本留學,後來也把他的弟弟帶到日本留學,在留學過程中以及回國之後,兄弟兩個人並肩戰鬥,一塊寫文章,一塊做學問,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名的先鋒健將,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弟弟周作人還比魯迅名氣更大一點。那個時候,周作人在北京大學當教授,很多人後來才知道周作人有一個哥哥,他的學問也不錯。比如後來成為著名武俠小說家的白羽,年輕的時候仰慕周作人,寫信要求拜見,有一天到府上拜見周作人,結果周作人不在家,魯迅出來接待他,說我是周作人的哥哥,我跟你談談吧。白羽說,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談談也行,跟周作人的哥哥談談也可以。周樹人問他喜歡讀誰的小說,白羽說一個人是冰心,一個人是魯迅,周樹人說魯迅就是在下,白羽這才對他很尊重。很長時間內,周作人名氣更大一些。誰也不會想到,這樣好的兄弟,思想感情這樣接近的兄弟,最後會分裂、分手,會絕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因為感情太好了,上天嫉妒,也許是命里註定,結果他們由不分彼此,最後發展為終生不再來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