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魯迅的祖父因為科舉考試行賄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會理解,真有這麼誇張嗎?科舉考試行賄要判死刑,真沒勁,其實這個事情確實很嚴肅,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這個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執行,我們知道判死刑有立即執行和緩期執行,緩期一般就不會死了,表現好一點,不再作惡,就改成無期徒刑,魯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沒有說立即執行,可也沒有說緩期多長時間,而是判了當時叫"斬監候"的罪,意思是先不斬,先押著,什麼時候殺頭,看皇上高興不高興,皇上一高興,沒準就不殺了,就赦了,如果不高興,也許哪天拉出去斬了,所以這事是一個懸念,它沒準。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殺人?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國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節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開,不適合殺人,殺人煞風景。所以一到秋天,魯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錢上下打點,買通關係,希望把今年熬過去,今年熬過去了,明年還得如法炮製一番,就這樣年復一年,家裡有多少錢也都用出去了。這一場官司下來,他們家就敗落了。
由於這場官司,他父親秀才的名號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憑給收回去了,不算數了。在這個過程中,魯迅一個小小的少年,切實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魯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話,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可以看見人生的真面目。"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說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沒有條件就看不到。魯迅則有家道中落這個條件。一個孩子家裡條件不錯,成績都不錯,別人也說你好,一切綠燈都打開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個倒數第一,家裡還交不起學費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魯迅是長子,所以過早的生活的重擔、精神的壓迫就撂到這個少年的肩頭。
因為魯迅的爺爺被判"斬監候",所以牽連到魯迅的父親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魯迅的父親本身身體不好,經過這麼一折騰,病情更加加重了,這樣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擔就落在少年魯迅的肩上,俗話說"國有大臣,家有長子",面對父親的病重、母親憂愁、弟弟年幼的這樣的生活重擔,魯迅該如何度過,少年魯迅為什麼會遭到鄰里的流言誹謗,而這種生活的磨難和苦難會對魯迅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呢?
魯迅在很長的時間裡,做了些什麼呢?他頻繁地出入當鋪和藥鋪之間,家裡沒錢了,就拿東西去當鋪當,然後拿錢回來給父親治病,再然後又去當鋪。去當鋪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壓迫的事情,有錢買東西當然是很暢快的心情,若沒有錢,受人家白眼,100塊的東西5塊錢就給你當了,每天遭受這種白眼和奚落,這對小孩的精神打擊是非常大的。到了後來,他的父親也病死了,家裡邊僅有的二三十畝水田也賣光了,他家成分等於改變了,由地主變成貧下中農了。
所以說,魯迅從小知道生活之艱辛,知道錢怎麼來,東西怎麼來。我記得我的兒子很小的時候,我有一天問他:"你知道咱們家的飯從哪來的吧?"我想啟發他說都是他爸爸掙來的,但他說:"我知道,都是從廚房端來的"。當時我大吃一驚,後來我想他說的有道理,因為他每天親眼所見的飯菜就是從廚房端來的,所以他覺得廚房永遠是源源不斷生產飯菜的地方,這不是孩子無知,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會想到這些飯和菜是我掙來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沒有意識到錢是從哪來的,沒有意識到勞動和生存的關係,這是一個大問題。
魯迅家裡的錢花光了,田賣掉了,值錢的東西能當的也當掉了,房子也就顯得越來越大了。魯迅寫那個時候的感覺非常逼真,他說他每天在牆的角落四處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他總覺得抽屜里還有什麼東西,打開每個抽屜看,看一遍又看一遍。這個時候親戚朋友和鄰里對他們家的態度也改變了,能欺負的就欺負,該騙的就騙,還有的人就慫恿魯迅把家裡的東西偷出來賣--你們家還有什麼東西趕快拿出來賣吧,魯迅沒有這麼做,但是鄰里之間已經有這樣的流言蜚語,所以魯迅不是直到長大之後才受到社會上流言蜚語的打擊的,魯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語之中。死了這麼多年之後,還沒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實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受流言蜚語的打擊了,用金庸筆下楊過的話說:"我一生受人冤枉還少嗎?"大俠是怎麼成長的,像楊過這種大俠,小時候就受人冤枉,很難有幾天揚眉吐氣的日子。魯迅少年時受到這樣的壓力,壓在一般少年的頭上,恐怕會受不了。
我是研究文學的,經常講作家生平,我發現很多作家、藝術家,少年的時候,都經歷過家庭的不幸,特別是父親早逝,少年喪父,這好像是一個很普遍的規律,還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從邏輯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會讓人奮起嗎?很多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為家道中落產生的,也許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對於我們知道的這些傑出的人物來說,似乎少年時代的不幸是他們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學校,那個時候他們比別人多學了很多很多最有價值的東西,當然了,我們不能因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們也沒有那個條件,現在不是那個時代。魯迅的家道中落有時代的代表性,因為那個時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後沒落的階段,像魯迅一樣,當時中國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當然原因不同,不見得都是像他家是因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於生意沒做好虧本了,有的是由於疾病,還有其他原因。從整個中華民族來看,我們中華民族也是經歷了一個家道中落的過程,以前很興旺,中華民族有光輝燦爛的過去,後來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種辦法振興、振作。整個中華民族也有一個馬鞍形的過程,魯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給他帶來的痛苦在中國是很有代表性的,這是魯迅人生中的第一個痛苦。
.二、"母親娶媳婦"
魯迅人生的磨難才開始。雖然他的爺爺後來被釋放出獄,但是三年後,也就是魯迅16歲時,魯迅的父親終因病重而去世。家道中落的魯迅義無反顧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學之路,他先是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三年,後來又奔赴日本留學。正當26歲的魯迅躊躇滿志之時,一場由母親精心設計的包辦婚姻卻打破了他的生活夢想。那麼,魯迅的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魯迅面對這場包辦婚姻又該如何做呢?
對於魯迅的婚姻,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會問:他愛人不是許廣平嗎?他不是和許廣平很幸福嗎?這都是後來的事。魯迅家道中落之後,他不能像別人的孩子那樣正常發展,不能考科舉,謀一條生存之道。那個時候考科舉是一條正路,但是他沒有走這個正路,而是去學新學,用當時的人說,就是迫不得已把靈魂賣給洋鬼子,學一些邪門歪道的東西。我們今天看來,他反而是學對了,由於學得好,又官費留學日本,在留學日本的時候,他接到母親的電報,說母親病危,像岳飛接受到的十二道金牌一樣,催他馬上回去。中國人是孝子,一聽母親病危,也不會去仔細核實真假,肯定要心急火燎地趕回去。魯迅也不例外。不過等他回家一看,家裡張燈結彩,母親沒事,他卻馬上被簇擁著成親了。原來家裡給他包辦了一門婚事,為什麼家裡那麼急於給他包辦婚事?原來那個時候非常不開放,他在日本留學,家鄉的人害怕他娶一個外國女人。如果今天一個留學生娶了一個日本夫人,我們會說很好啊,促進中日友好,但是那個時候,一個中國人和外國人通婚,大多數民眾還是不能理解。
由於這場官司,他父親秀才的名號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憑給收回去了,不算數了。在這個過程中,魯迅一個小小的少年,切實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魯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話,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可以看見人生的真面目。"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說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沒有條件就看不到。魯迅則有家道中落這個條件。一個孩子家裡條件不錯,成績都不錯,別人也說你好,一切綠燈都打開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個倒數第一,家裡還交不起學費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魯迅是長子,所以過早的生活的重擔、精神的壓迫就撂到這個少年的肩頭。
因為魯迅的爺爺被判"斬監候",所以牽連到魯迅的父親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魯迅的父親本身身體不好,經過這麼一折騰,病情更加加重了,這樣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擔就落在少年魯迅的肩上,俗話說"國有大臣,家有長子",面對父親的病重、母親憂愁、弟弟年幼的這樣的生活重擔,魯迅該如何度過,少年魯迅為什麼會遭到鄰里的流言誹謗,而這種生活的磨難和苦難會對魯迅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呢?
魯迅在很長的時間裡,做了些什麼呢?他頻繁地出入當鋪和藥鋪之間,家裡沒錢了,就拿東西去當鋪當,然後拿錢回來給父親治病,再然後又去當鋪。去當鋪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壓迫的事情,有錢買東西當然是很暢快的心情,若沒有錢,受人家白眼,100塊的東西5塊錢就給你當了,每天遭受這種白眼和奚落,這對小孩的精神打擊是非常大的。到了後來,他的父親也病死了,家裡邊僅有的二三十畝水田也賣光了,他家成分等於改變了,由地主變成貧下中農了。
所以說,魯迅從小知道生活之艱辛,知道錢怎麼來,東西怎麼來。我記得我的兒子很小的時候,我有一天問他:"你知道咱們家的飯從哪來的吧?"我想啟發他說都是他爸爸掙來的,但他說:"我知道,都是從廚房端來的"。當時我大吃一驚,後來我想他說的有道理,因為他每天親眼所見的飯菜就是從廚房端來的,所以他覺得廚房永遠是源源不斷生產飯菜的地方,這不是孩子無知,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會想到這些飯和菜是我掙來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沒有意識到錢是從哪來的,沒有意識到勞動和生存的關係,這是一個大問題。
魯迅家裡的錢花光了,田賣掉了,值錢的東西能當的也當掉了,房子也就顯得越來越大了。魯迅寫那個時候的感覺非常逼真,他說他每天在牆的角落四處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他總覺得抽屜里還有什麼東西,打開每個抽屜看,看一遍又看一遍。這個時候親戚朋友和鄰里對他們家的態度也改變了,能欺負的就欺負,該騙的就騙,還有的人就慫恿魯迅把家裡的東西偷出來賣--你們家還有什麼東西趕快拿出來賣吧,魯迅沒有這麼做,但是鄰里之間已經有這樣的流言蜚語,所以魯迅不是直到長大之後才受到社會上流言蜚語的打擊的,魯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語之中。死了這麼多年之後,還沒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實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受流言蜚語的打擊了,用金庸筆下楊過的話說:"我一生受人冤枉還少嗎?"大俠是怎麼成長的,像楊過這種大俠,小時候就受人冤枉,很難有幾天揚眉吐氣的日子。魯迅少年時受到這樣的壓力,壓在一般少年的頭上,恐怕會受不了。
我是研究文學的,經常講作家生平,我發現很多作家、藝術家,少年的時候,都經歷過家庭的不幸,特別是父親早逝,少年喪父,這好像是一個很普遍的規律,還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從邏輯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會讓人奮起嗎?很多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為家道中落產生的,也許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對於我們知道的這些傑出的人物來說,似乎少年時代的不幸是他們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學校,那個時候他們比別人多學了很多很多最有價值的東西,當然了,我們不能因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們也沒有那個條件,現在不是那個時代。魯迅的家道中落有時代的代表性,因為那個時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後沒落的階段,像魯迅一樣,當時中國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當然原因不同,不見得都是像他家是因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於生意沒做好虧本了,有的是由於疾病,還有其他原因。從整個中華民族來看,我們中華民族也是經歷了一個家道中落的過程,以前很興旺,中華民族有光輝燦爛的過去,後來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種辦法振興、振作。整個中華民族也有一個馬鞍形的過程,魯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給他帶來的痛苦在中國是很有代表性的,這是魯迅人生中的第一個痛苦。
.二、"母親娶媳婦"
魯迅人生的磨難才開始。雖然他的爺爺後來被釋放出獄,但是三年後,也就是魯迅16歲時,魯迅的父親終因病重而去世。家道中落的魯迅義無反顧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學之路,他先是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三年,後來又奔赴日本留學。正當26歲的魯迅躊躇滿志之時,一場由母親精心設計的包辦婚姻卻打破了他的生活夢想。那麼,魯迅的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魯迅面對這場包辦婚姻又該如何做呢?
對於魯迅的婚姻,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會問:他愛人不是許廣平嗎?他不是和許廣平很幸福嗎?這都是後來的事。魯迅家道中落之後,他不能像別人的孩子那樣正常發展,不能考科舉,謀一條生存之道。那個時候考科舉是一條正路,但是他沒有走這個正路,而是去學新學,用當時的人說,就是迫不得已把靈魂賣給洋鬼子,學一些邪門歪道的東西。我們今天看來,他反而是學對了,由於學得好,又官費留學日本,在留學日本的時候,他接到母親的電報,說母親病危,像岳飛接受到的十二道金牌一樣,催他馬上回去。中國人是孝子,一聽母親病危,也不會去仔細核實真假,肯定要心急火燎地趕回去。魯迅也不例外。不過等他回家一看,家裡張燈結彩,母親沒事,他卻馬上被簇擁著成親了。原來家裡給他包辦了一門婚事,為什麼家裡那麼急於給他包辦婚事?原來那個時候非常不開放,他在日本留學,家鄉的人害怕他娶一個外國女人。如果今天一個留學生娶了一個日本夫人,我們會說很好啊,促進中日友好,但是那個時候,一個中國人和外國人通婚,大多數民眾還是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