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在這裡已經討論到了,魯迅這樣的中國現代思想文化中的少數,異數,這樣的無以歸類的"蝙蝠",對今天的中國思想文化界,今天的中國讀者的意義。

  首先,它是一個檢驗:能否容忍魯迅,這是對當代,以及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寬容度、健康度的一個檢驗。而我們這裡所發生的,卻是人們爭先恐後地以各種旗號(其中居然有"寬容"的旗號)給魯迅橫加各種罪名。儘管明知道這種不相容是魯迅這樣的另類的宿命,今天的新罪名不過是魯迅早已預見的"老譜襲用",但我仍然感到悲哀與憂慮,不是為魯迅,而是為我們自己。

  當然,任何時候,真正關注,以至接受魯迅的,始終是少數:一個大家都接受的魯迅,就不是魯迅了。我曾在《與魯迅相遇》里說過:"人在春風得意,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大概是很難接近魯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滿了困惑,甚至感到絕望,這時就接近魯迅了"。換一個角度說,當你對既成觀念、思維,語言表達方式,深信不疑,或者成了習慣,即使讀魯迅作品,也會覺得彆扭,本能地要批判他,拒絕他;但當你對自己聽慣了的話,習慣了的常規,常態,定論,產生不滿,有了懷疑,有了打破既定秩序,衝出幾乎命定的環境,突破自己的內心欲求,那麼,你對魯迅那些特別的思想、表達,就會感到親切,就能夠從他那裡得到啟發。這就是魯迅對我們的意義:他是另一種存在,另一種聲音,另一種思維,因而也就是另一種可能性。

  而魯迅同時又質疑他自己,也就是說,他的懷疑精神最終是指向自身的,這是他思想的徹底之處,特別之處,是其他知識分子很難達到的一個境界。因此,他不要求我們處處認同他,他的思想也處在流動、開放的過程中,這樣,他自己就成為一個最好的辯駁對象。也就是說,魯迅著作是要一邊讀,一邊辯駁的:既和自己原有的固定的思維、觀念辯駁,也和魯迅辯駁,辯駁的過程,就是思考逐漸深入的過程。在魯迅面前,你必須思考,而且是獨立地思考。正是魯迅,能夠促使我們獨立思考,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編,他也從不試圖收編我們;相反,他期待,並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獨立創造的人--這就是魯迅對我們的主要意義。

  而我還想強調一點: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是一個矛盾重重,問題重重,空前複雜的中國與世界。我自己就多次發出感慨:我們已經失去了認識和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而當下中國思想文化界又依然堅持處處要求"站隊"的傳統,這就使我這樣的知識分子陷入了難以言說的困境,同時也就產生了要從根本上跳出"二元對立"模式的內在要求。我以為,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魯迅的既"在"又"不在",既"是"又"不是"的"毫無立場"的立場,對一切問題都採取更為複雜的纏繞的分析態度,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而魯迅思想與文學的獨立自主性,無以歸類性,由此決定的他的思想與文學的超時代性,也就使得我們今天面對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並試圖尋求新的解決時,魯迅的思想與文學或許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和重視的精神資源。

  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同時又是一個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追求變為實踐的知識分子。他的前述邊緣的,異類的,反體制的思想立場,註定了他在現實社會結構中,必然站在社會底層的"被侮辱和被損害者"這一邊,為他們"悲哀、叫喊和戰鬥":這正是魯迅文學的本質。同時,他又懷著"立人"的理想,對一切方面,一切形式的對人的個體精神自由的侵犯,對人的奴役,進行永不休止的批判,因此,他是永遠不滿足現狀的,因而是"永遠的批判者":這也正是魯迅思想的核心。魯迅曾提出一個"真的知識階級"的概念,其主要內涵就是以上所說的兩個方面:永遠站在底層平民這一邊,是永遠的批判者。這也是魯迅的自我命名。這樣的"真的知識階級"的傳統,在當下中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這是我們今天需要魯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人在貶低魯迅的意義時,常常說魯迅只有破壞,沒有建設。他們根本不理解魯迅思想本身就是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建設性貢獻,是20世紀中國和東方思想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就具體操作的層面,在我看來,也很少有人像魯迅這樣為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積累而漚心瀝血,這自然是否定者視而不見的。魯迅早就說過:"我已經確切的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魯迅是把這樣的信念化作日常生活具體行為的。早在20年代,他就提倡"泥土"精神,提出"不要怕做小事業"。直到1936年去世之前,他還呼籲"中國正需要做苦工的人"。他自己就是文化事業上的"苦工",僅1936年生命最後一段歷程,他就以重病之身,編校了自己的雜文集《花邊文學》、小說集《故事新編》,翻譯《死魂靈》第二部,編輯出版亡友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編印《〈城與年〉插圖本》、《〈死魂靈〉百圖》、《珂勒惠支版畫選集》,還參與編輯《海燕》、《譯文》等雜誌。他的生命就是耗盡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具體瑣細的小事情上,但他生命的意義,也就體現在這些在魯迅看來對中國,對未來有意義的小事情上。這倒是顯示了魯迅"平常"的一面:魯迅經常把他的工作,比做是"農夫耕田,泥匠打牆",這正是表明了魯迅精神本性上的平民性。這是魯迅的平凡之處,也是他的偉大之處。在我們今天這個浮躁、浮華的,空談的時代,或許我們正需要魯迅這樣的文化"苦工"。

  愛恨情仇

  魯迅不僅有激昂的一面,也有很多痛苦無奈的經歷,少年時代的魯迅為什麼遭遇鄰里的流言誹謗?青年時代的魯迅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包辦婚姻?中年時期的魯迅怎麼和自己的親兄弟變成仇人?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

  魯迅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爺爺是翰林出身,曾經擔任過知縣,後來在北京擔任內閣中書,他的父親則是一個飽讀詩書的秀才。因而,周氏家族在紹興當地算是一個名門望族。這樣的官宦之家、,使得少年魯迅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魯迅聰慧過人,因此,展現在魯迅面前的似乎應該是一條讀書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難料,在魯迅13歲那年,一場重大的家庭災難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寧靜,也從此完全改變了魯迅的生活。那麼,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災難?這場重大的家庭變故會給魯迅的成長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魯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話說,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中產階級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還要好的一個周氏大家族。不幸的是,在魯迅幼年的時候,他們家裡遭到一場比較大的災難,這個大的災難是由於他的祖父參與了一個案子,是科舉考試行賄的案子。我們今天全世界考試作弊成風,在很多著名的大學裡,大學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處理過很多作弊現象,我非常痛恨這種現象,但是很多學生習以為常,說考試作弊有什麼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補考,說得輕描淡寫。但是我們知道,在古代,考試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殺頭的,為什麼?因為考試作弊就是欺騙最高領導人--皇帝。國家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你考試作弊,不就是欺騙國家嗎?所以考試作弊其實應該是大罪,我們今天太過於輕描淡寫作弊這個事情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