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俞蓮舟在蝴蝶谷待了七天,第八天上,果見有士兵引著大批工匠前來,俞蓮舟不欲再留,離谷回山。
出谷之後,新帝登位的詔書已布示天下。俞蓮舟看了幾眼,驚訝更重,新朝定國號“明”,年號“白烏”,新帝諱“愍”。立吳國公朱元璋之女為後,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二人之女為貴妃。張潛光封“壽王”,藩地甘肅行省,殷野王封“臨海王”,食邑餘杭。崇明教為國教,明尊摩尼與真武大帝同為老子化身,武當明教一脈同源,封摩尼為“光明大慧具智摩尼光佛”,封真武大帝為“真武玄天佑聖真君”,授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
若非俞蓮舟親眼見無忌登鑾輿而去,幾乎要懷疑新帝是別人了。愍字不吉,多喻憂難,那幫文臣怎會容許開國之君擇這麼一個名字?張潛光僅為無忌義子,竟受封為本朝唯一親王,封地廣闊遼遠,又兼有龍興之地,難道不怕他效法義父,進掠中原?至於立後娶妃,更是荒唐可笑。俞蓮舟暗自嘆了口氣,廟堂之高,不是自己所能企及的了。
又過了數日,有天使自應天而來,頒下聖旨封詔。張三丰問及無忌,天使雲陛下廣施仁政,德被蒼生,又說及壽王年歲未足,仍留在皇帝身邊,西域之事暫由范遙主持,原屬左相的天地風雷四門亦轉交他統率,待壽王長大再轉交。
白烏帝下旨於各重鎮州府興建“大雲光明寺”,時人趨之若鶩。白烏帝初掌教務,已廢去禁食酒肉一條,登基後,又下旨去了禁漁牧農事等條,厚賜田產。新帝曾為耕種農事,教下弟子亦不得募人佃種。明教其餘規例,仍依本來。教中弟子不得私蓄房產,各寺設經圖、齋講、禮懺、教授、病僧堂各一,寺設法堂主,法堂主三年一換,每行省設一侍法者,侍法者一年一換,流轉江嶺,全國設十二慕闍,□□各地。奉國主為尊,不另設教主。光明寺眾遇有貧乞者,贈藥施醫,有借居者,歡喜行止。有士商私設光明寺者,則依各人能力而定,不作強求。明教由此鼎盛。
深宮帝後情真意篤,然而皇后數孕數滑,太醫盡皆束手無策。至第三孕時,國丈奏請皇后移外府靜養,皇帝許之。孕至八月,胎動不安,白烏帝匆忙趕至之時,後薨子夭,回天乏力。白烏帝大怒,廢吳國公,後黜為嬪,三族流千里,九族貶庶人,永不起用。吳國公為表忠貞,自盡以報,其餘子侄,不堪勞苦,皆殂於道。終此一朝無後。
又十年,二妃同喜,白烏帝龍心大悅,允釆選良家女子入宮,綿延子嗣。十月懷胎,常妃誕下一女,徐妃喜得一子,舉朝同賀。可惜幼子未滿周歲受新妃衝撞落水,白烏帝大怒,衝撞者發浣衣局,新妃未幸者選配壽王,余者發還本家,再不許採選之議。皇帝雖是醫道聖手,但幼子體弱,年未及冠,便以多病早夭,僅遺一子張珎。
壽王育有一子,取名崇壽,十八歲就藩時留幼子於宮中,代父事親。凡明教中不願為官者,既可選留中原傳教,亦可選輔壽王。五散人除彭瑩玉一人拜相之外,其餘四人散於江湖,傳法各地。范遙、韋一笑並天地風雷四門留駐光明頂,壽王設府高昌,整編西域各部,追擊蒙古,威攝大漠。
作者有話要說: 作者能力有限,如有謬誤,請指正。
☆、番外二
歲月易逝,不覺又是數十年。
此一日,張崇壽自西域匆匆入宮,與張珎私下相會,抱怨道:“發生什麼事,突然叫我回來?”張珎神色極為嚴肅,道:“皇祖父似有不妥,我擔心會出事。”張崇壽笑道:“能有什麼事?皇祖父醫術武功都是當世第一人,他百歲壽誕將至,我要為他選一件頂好頂好的禮物,祝皇祖父再活一百年。”張珎顫聲道:“前段時間皇祖父偶感風寒,我去太醫院配藥,發現……發現……”張崇壽知道事關重大,收起笑意,道:“有什麼異常?太醫院的人難道沒發現?”張珎恨恨的道:“那些個庸醫!他們只是慕醫仙之名而來,一點用處都沒有!皇祖父要出什麼事,我將他們全趕出宮去!”張崇壽道:“先不說這個,你到底發現什麼?”張珎低聲道:“陛下飲食需規避寒物,犀角自來是宮中禁品,前段時間,我在皇祖父藥中發現犀角散!而且皇祖父身體一向壯健,如何會有風寒延綿數月不愈之事?我懷疑……”張崇壽麵色大變,道:“我和你去看看。”
冬日難得陽光燦爛,內侍在花園躺椅鋪上小鹿皮褥子,服侍病中的白烏帝負暄閒坐。白烏帝聽到腳步聲,微微睜開眼,見是張珎和張崇壽,不禁笑道:“大漠吹的什麼風,把壽王世子吹到朕面前了。”挽起要下跪行禮的二人,命人賜座。張崇壽道:“孫兒前段時間追擊蒙古殘部到阿姆河,得了兩個寶瓶,甚為有趣,所以急著趕來送給皇祖父,番邦簡物,皇祖父不要見笑。”白烏帝性情慈和,二妃早已身故,深宮除張珎攜子晨昏定省,少有人至,內廷諸般禮法極是寬簡,近來精神疲乏,厭煩醫吏問診,已經許久未見外人,晚輩們的日常也下旨免了。此刻兩個孫兒均在眼前,白烏帝龍心舒暢,也沒計較張崇壽非奉召進京,笑道:“是什麼寶瓶,竟勞動朕的孫兒披霜帶雪,快呈上來看看。”張崇壽道:“此處風大,請皇祖父回宮,孫兒再取出來。”白烏帝道:“好!朕倒要看看你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張珎屏退左右,親自扶著白烏帝回入寢殿。張崇壽取出一對鑲滿珍珠寶石的波斯寶瓶,上面描著兩個紫衫女子,瓜子臉兒,高鼻雪膚,秋波流慧,白烏帝一見之下,心神劇震,幾口鮮血噴出,登時暈了過去。張珎張崇壽大驚失色,各出一掌抵在白烏帝前胸後背,潛運內力為他療傷。二人自小從白烏帝所授,醫道武功均非常人可及,內力甫施之下,立時察覺白烏帝真氣渙散,已到油盡燈枯之地,二人對望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驚惶之色。好一會兒,白烏帝才悠悠醒轉,低聲道:“你們都知道了?不要為朕浪費內力了。”
張珎張崇壽一齊跪在地上,道:“求皇祖父保重龍體!”白烏帝從枕畔取出一卷黃布,道:“都起來罷。珎兒,你過來瞧瞧,無甚不妥,玉璽便在案上,你自行蓋上。”張珎站起身接過御旨,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封傳位於皇太孫張珎的詔書,張崇壽在旁看了,面色更是蒼白。
白烏帝道:“珎兒近幾年監國攝政,寬嚴並濟,潤澤萬民,可比朕強多了。壽兒,你莫要怪朕偏心,這天下,本來就該是他們的。”張崇壽俯首垂淚,道:“孫兒並非不甘。張三丰老神仙尚且活了一百四十多歲,皇祖父您必能壽至彭祖,到時再擬禪位不遲。”白烏帝聽到張三丰的名字,緬懷舊事,不禁微微一笑,隨即又轉黯然。張珎道:“皇祖父,請您收回聖旨,您身體康健,一定能夠活萬萬歲。”白烏帝低聲道:“活那麼久,多累啊。所有人都死了,剩我一個留在世間,真的好難受。”張珎張崇壽聽他語意消沉,齊聲道:“請皇祖父以萬民為重!”
出谷之後,新帝登位的詔書已布示天下。俞蓮舟看了幾眼,驚訝更重,新朝定國號“明”,年號“白烏”,新帝諱“愍”。立吳國公朱元璋之女為後,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二人之女為貴妃。張潛光封“壽王”,藩地甘肅行省,殷野王封“臨海王”,食邑餘杭。崇明教為國教,明尊摩尼與真武大帝同為老子化身,武當明教一脈同源,封摩尼為“光明大慧具智摩尼光佛”,封真武大帝為“真武玄天佑聖真君”,授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
若非俞蓮舟親眼見無忌登鑾輿而去,幾乎要懷疑新帝是別人了。愍字不吉,多喻憂難,那幫文臣怎會容許開國之君擇這麼一個名字?張潛光僅為無忌義子,竟受封為本朝唯一親王,封地廣闊遼遠,又兼有龍興之地,難道不怕他效法義父,進掠中原?至於立後娶妃,更是荒唐可笑。俞蓮舟暗自嘆了口氣,廟堂之高,不是自己所能企及的了。
又過了數日,有天使自應天而來,頒下聖旨封詔。張三丰問及無忌,天使雲陛下廣施仁政,德被蒼生,又說及壽王年歲未足,仍留在皇帝身邊,西域之事暫由范遙主持,原屬左相的天地風雷四門亦轉交他統率,待壽王長大再轉交。
白烏帝下旨於各重鎮州府興建“大雲光明寺”,時人趨之若鶩。白烏帝初掌教務,已廢去禁食酒肉一條,登基後,又下旨去了禁漁牧農事等條,厚賜田產。新帝曾為耕種農事,教下弟子亦不得募人佃種。明教其餘規例,仍依本來。教中弟子不得私蓄房產,各寺設經圖、齋講、禮懺、教授、病僧堂各一,寺設法堂主,法堂主三年一換,每行省設一侍法者,侍法者一年一換,流轉江嶺,全國設十二慕闍,□□各地。奉國主為尊,不另設教主。光明寺眾遇有貧乞者,贈藥施醫,有借居者,歡喜行止。有士商私設光明寺者,則依各人能力而定,不作強求。明教由此鼎盛。
深宮帝後情真意篤,然而皇后數孕數滑,太醫盡皆束手無策。至第三孕時,國丈奏請皇后移外府靜養,皇帝許之。孕至八月,胎動不安,白烏帝匆忙趕至之時,後薨子夭,回天乏力。白烏帝大怒,廢吳國公,後黜為嬪,三族流千里,九族貶庶人,永不起用。吳國公為表忠貞,自盡以報,其餘子侄,不堪勞苦,皆殂於道。終此一朝無後。
又十年,二妃同喜,白烏帝龍心大悅,允釆選良家女子入宮,綿延子嗣。十月懷胎,常妃誕下一女,徐妃喜得一子,舉朝同賀。可惜幼子未滿周歲受新妃衝撞落水,白烏帝大怒,衝撞者發浣衣局,新妃未幸者選配壽王,余者發還本家,再不許採選之議。皇帝雖是醫道聖手,但幼子體弱,年未及冠,便以多病早夭,僅遺一子張珎。
壽王育有一子,取名崇壽,十八歲就藩時留幼子於宮中,代父事親。凡明教中不願為官者,既可選留中原傳教,亦可選輔壽王。五散人除彭瑩玉一人拜相之外,其餘四人散於江湖,傳法各地。范遙、韋一笑並天地風雷四門留駐光明頂,壽王設府高昌,整編西域各部,追擊蒙古,威攝大漠。
作者有話要說: 作者能力有限,如有謬誤,請指正。
☆、番外二
歲月易逝,不覺又是數十年。
此一日,張崇壽自西域匆匆入宮,與張珎私下相會,抱怨道:“發生什麼事,突然叫我回來?”張珎神色極為嚴肅,道:“皇祖父似有不妥,我擔心會出事。”張崇壽笑道:“能有什麼事?皇祖父醫術武功都是當世第一人,他百歲壽誕將至,我要為他選一件頂好頂好的禮物,祝皇祖父再活一百年。”張珎顫聲道:“前段時間皇祖父偶感風寒,我去太醫院配藥,發現……發現……”張崇壽知道事關重大,收起笑意,道:“有什麼異常?太醫院的人難道沒發現?”張珎恨恨的道:“那些個庸醫!他們只是慕醫仙之名而來,一點用處都沒有!皇祖父要出什麼事,我將他們全趕出宮去!”張崇壽道:“先不說這個,你到底發現什麼?”張珎低聲道:“陛下飲食需規避寒物,犀角自來是宮中禁品,前段時間,我在皇祖父藥中發現犀角散!而且皇祖父身體一向壯健,如何會有風寒延綿數月不愈之事?我懷疑……”張崇壽麵色大變,道:“我和你去看看。”
冬日難得陽光燦爛,內侍在花園躺椅鋪上小鹿皮褥子,服侍病中的白烏帝負暄閒坐。白烏帝聽到腳步聲,微微睜開眼,見是張珎和張崇壽,不禁笑道:“大漠吹的什麼風,把壽王世子吹到朕面前了。”挽起要下跪行禮的二人,命人賜座。張崇壽道:“孫兒前段時間追擊蒙古殘部到阿姆河,得了兩個寶瓶,甚為有趣,所以急著趕來送給皇祖父,番邦簡物,皇祖父不要見笑。”白烏帝性情慈和,二妃早已身故,深宮除張珎攜子晨昏定省,少有人至,內廷諸般禮法極是寬簡,近來精神疲乏,厭煩醫吏問診,已經許久未見外人,晚輩們的日常也下旨免了。此刻兩個孫兒均在眼前,白烏帝龍心舒暢,也沒計較張崇壽非奉召進京,笑道:“是什麼寶瓶,竟勞動朕的孫兒披霜帶雪,快呈上來看看。”張崇壽道:“此處風大,請皇祖父回宮,孫兒再取出來。”白烏帝道:“好!朕倒要看看你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張珎屏退左右,親自扶著白烏帝回入寢殿。張崇壽取出一對鑲滿珍珠寶石的波斯寶瓶,上面描著兩個紫衫女子,瓜子臉兒,高鼻雪膚,秋波流慧,白烏帝一見之下,心神劇震,幾口鮮血噴出,登時暈了過去。張珎張崇壽大驚失色,各出一掌抵在白烏帝前胸後背,潛運內力為他療傷。二人自小從白烏帝所授,醫道武功均非常人可及,內力甫施之下,立時察覺白烏帝真氣渙散,已到油盡燈枯之地,二人對望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驚惶之色。好一會兒,白烏帝才悠悠醒轉,低聲道:“你們都知道了?不要為朕浪費內力了。”
張珎張崇壽一齊跪在地上,道:“求皇祖父保重龍體!”白烏帝從枕畔取出一卷黃布,道:“都起來罷。珎兒,你過來瞧瞧,無甚不妥,玉璽便在案上,你自行蓋上。”張珎站起身接過御旨,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封傳位於皇太孫張珎的詔書,張崇壽在旁看了,面色更是蒼白。
白烏帝道:“珎兒近幾年監國攝政,寬嚴並濟,潤澤萬民,可比朕強多了。壽兒,你莫要怪朕偏心,這天下,本來就該是他們的。”張崇壽俯首垂淚,道:“孫兒並非不甘。張三丰老神仙尚且活了一百四十多歲,皇祖父您必能壽至彭祖,到時再擬禪位不遲。”白烏帝聽到張三丰的名字,緬懷舊事,不禁微微一笑,隨即又轉黯然。張珎道:“皇祖父,請您收回聖旨,您身體康健,一定能夠活萬萬歲。”白烏帝低聲道:“活那麼久,多累啊。所有人都死了,剩我一個留在世間,真的好難受。”張珎張崇壽聽他語意消沉,齊聲道:“請皇祖父以萬民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