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盞熱茶的時間過去了,前頭來的二十黑點已經清晰了、已經分明了。嘿!他們果然是佛門弟子。

  依舊使人難以相信,這是麥小雲運氣好,只不過猜對了而已。

  不然,這麼遠,這么小,怎會看得山來?莫非他們是神仙?騙人的!

  「大哥,有大戶人家欲做法事?」麥無名的心中有些遲疑,有些困惑。

  「並不太像,你不見他們身上都未攜帶法器?」

  「那……」麥無名說:「是去朝聖?」

  「這倒有可能,中元已近,盂蘭盆會即將舉行了。」

  「不知在哪個名院大剎?」

  「問一下不就知道了?」

  他們與二位和尚相對的走到了盈尺之處,麥小雲隨即抬手行禮說:「大師請了。」

  「請了。」其中的一個和尚回答說。

  這三位和尚年紀都在壯中之年,他們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寶相莊嚴,好像生來就是和尚命似的。

  「幾日來有數起法師們都向西北方面而去,不知道是為了何事?」

  「阿彌陀佛!」那個和尚宣了一聲佛號之後說:「十幾天前,『天竺』佛國來了一位苦行者,法號『阿修羅百舍』,他落腳在杭州『靈隱寺』掛單,擬於小元次日就地弘揚佛法,講經三日,是以各寺、各院,凡是職司經堂的主持、禪師,皆都前住聆聽。」

  「多謝大師指點。」麥小雲雙手合起了十。

  那個和尚眸子一陣閃爍,他慎重異常地說:「施主們身具慧眼,真是難能可貴,善哉,善哉。」

  「大師謬獎了。」麥小雲也感覺到對方有點不太尋常。

  和尚們又繼續了他們的行程。麥無名的心中似乎又感應到了什麼。他遲疑地說:「大哥,這也許是機緣,我家數代書香,父親假如勘破了紅塵,他必定是離不開貝葉經譜,我們何不也前去看看?」

  「唔——不錯,我們這就回頭。」麥小雲說:「追緝『金絲猴』他們也不在一時三刻,晚上幾天諒亦無妨。」

  兄弟二人毫不猶豫的回過了頭,轉向西北方面而去了——第二十九回未了之局  靈隱寺座落在靈隱山下,它不僅是杭州最大的古剎,而且系名聞遐爾的禪院。建築宏偉,結構雄渾……

  溯自東晉咸和年間.有一個印度僧人,名曰「慧理」,他負笈東來華夏傳道修行,鑑於西湖明媚、赤陰鍾毓,遂在該處落腳,四方托缽募化,建造了這座名剎。

  千餘年來,由於歷朝興衰榮辱.該寺幾次遭受兵焚毀摧.據考據.它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共分七十三座殿堂.僧侶多達三千餘人!

  大雄寶殿君臨天下,它重檐三疊.具高度幾及十四丈之譜。二旁左右經塔猶如守門神將,四周則分布著、圍繞著千佛閣、輪藏閣、聯燈閣、覺卓閣、大樹堂、尚鑒堂、紫竹林、萬竹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聲音。

  這首五律乃是唐朝進士常建游常熟縣破山寺見最生情所寫。

  倒也沒有什麼,因為後面一首完全不同,是以特別表明一下。

  鐘聲雜笙歌,下方城郭近;遙天浸白波.古木藹青叢.

  路自中峰上,盤迴山薛蘿;到江吳地近,隔岸越山多。

  這一首詩的作者非但是個紹興和尚.他法名很怪,叫釋處默。

  「釋」就是和尚,「處默」大概是不喜歡講話的意思吧?

  他也是唐朝時候的人,因為寫的正是杭州地方.山上的鐘聲夾雜著城內的笙歌;藹藹的青叢古木,也遙對著錢塘江門的波波浪濤。

  還有,還有江的一邊江蘇省就是昔日吳城.另一邊則是越國的領土了。

  釋處默所寫的地點是聖果寺。但聖果寺距靈隱寺並不太遠,因此也可以說是完全-洋!

  這也是景.根本沒有什麼。所不同的乃是此處為配合上面一首五律古詩的韻意,故將其中語句給倒裝了好幾句。

  七月十六日辰牌時分.靈隱寺內的輪藏鬧中有數百僧侶.他們盤著雙膝.席地上在蒲團之上,正在聆聽一個螺發、環眼、國臉、闊嘴的行者說法。

  麥小雲兄弟舉步邁了進去.也坐在後面傾聽起來了。

  和尚們個個法相凜然.輪藏閣滿閣氣氛肅穆。

  佛教,乃引自天竺佛國,全盛於隋唐年間.歷來資深的上人、法師,據中又加以創新.加以增刪.遂分為「大乘」與「小乘」。

  大乘探討哲理.小乘究研論修。

  大乘分為——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或瑜珈宗.宗師為玄奘師。「天台宗」——

  乃係「智顓」創立於天台。「華嚴宗」——宗主杜順,二祖智儼,發揚於終南。

  「禪宗」宗主乃是「菩提達摩」.二祖慧可,後又化成南北兩派,南派上「漸悟」.漸悟必須積修,經年累月.逐漸成佛。北派主「頓悟」,頓悟即是立地成佛.不必參禪,不必修學.更不須要淨土:淨土乃修參之所.只要一旦福至心靈,一悟即成。小乘分「俱舍宗」、「以實宗」其他散宗尚有「三論」、「密宗」、「律宗」、「淨土宗」等等他們皆是各自為政,自立門戶.但也合而為一!

  「蒼-一粟,宇宙混沌.大地遂分,萬物乃生。」

  「初生萬物.本乃一體。是以萬物皆備於我。人若能破除我與非我之境界,則謂們『僅情』,亦曰『徹悟』。」

  阿修羅百舍,操著生硬的中原之音、華夏之語.侃侃的暢談著。

  他,國籍印度,卻能通中華數種方言.說起來也真是難能可貴,這乃是持之以恆、經常跋涉在二國市川之間,散播教義.廣弘佛法,又時與邊陲居民練研,切磋,始臻此境。

  「凡物必先有理,後方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物既生聚,必秉此理而有性,必秉此理而有形。」

  阿修羅百舍,也是盤膝坐在蒲團之上,們他的蒲團寬大,他的講台高聳,黝黑的臉上一片湛然,幾有忘我之境!

  麥小雲兄弟,他們也算是半個和尚,二十年的教養與薰陶.全在青燈古佛之間所進行,心中深植禪根.是以阿修羅百舍語言中暗具之玄機.他們都能一一聽得入耳,領悟於心。

  「形是氣之凝聚,性由理所誕生。氣分陰陽:陰氣靜,沉而下降;陽氣功,浮而上升。氣聚則物成.氣散則物毀;氣清者為聖.氣濁行為愚。」

  輪藏閣中鴉雀無聲,寂靜異常,人人皆是泥塑木雕、金鑄石鑿.只有滿樓的薰風和那搖曳的樹影。

  「當、當、當……」三響動聽悅耳的鐘聲,悠悠的由鐘樓傳了過來.迴蕩四壁.波波層層,猶餓龍吟。

  麥小雲抬頭望望窗外.太陽離正中尚差一截.該是巳末午起的時刻,也就是述法的、聽道的人停課休息準備午膳的時候.俾便有充裕的時間,讓傳教行者下午在大雄寶殿向廣大群眾,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們主持孟蘭盆會的延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