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也不算是假話,進士們的數算未必不好,尤其是在現今太學擴招之後。這些三捨出來的太學生,將來都是要學數算的,可是算科卻未必要考經義,這樣比較下來,豈不是算士要占一些進士的官職了?

  趙頊立刻道:「此事朕也想過。特奏名的官員年紀偏大,不堪重用,放在鄉里多半會借著官身斂財。不如讓這些人下去教書,畢竟都是考過了解試的,教個蒙童應當能行吧?而算士也可如此安排,將來多建些縣學、鄉學,除了經義之外也教數算,算學經典也要逐一修訂,儘快刊發各州郡。」

  他的確認真考慮過這事。冗官不好解決,那些屢試不第的士子也不好放著不管,既然如此,不如下去教書算了。當年他就考慮過蒙學的事情,只是朝廷沒錢,無法推行。現在府庫有了盈餘,又有這麼多冗官,不若多辦些官學。如此一來不但能解決冗官靡費的問題,也能多培養人才,減少蔭補、舉薦制度帶來的弊病,實在是一舉數得。

  王安石聞言,眼眸都縮了縮,天子的態度怎地跟之前全不一樣了?這辦學可是要花不少錢的啊,他竟然也捨得?然而這主意差嗎?王安石也不能昧著良心反對。既能解決冗官,又能興教化,集皇權,可不是個妙策嗎?

  面對這樣的好主意,王安石也只能道:「若是官家有此念,可先在京畿、河東諸地試行。」

  趙頊要的就是這句話:「既然如此,就先把修訂過的《九章算術》印一些,發到京城大小學堂吧。開算科也要儘快議定,考卷如何出,官職如何安排,都要有章程才行。若是文教大興,何愁遼夏不平?」

  筆也許打不過蠻夷,但是炮能啊!他需要更多的人才來造機械,造火炮,為他生財,平亂,安定天下!

  這等豪情,連對遼國的畏懼都沒多少了。王安石心情實在複雜,天子不懼強敵,堅定了變法之心,當然是好事。然而他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卻在逐步後退。三司條例司已被撤銷,他是入了政事堂,但是並非首相,前面還有資歷更老的唐介、陳昇之等人牽掣。現在太學也不打算推廣他的《三經正義》了,反倒要推什麼算學經典,他的話語權更是進一步折損,再也不能立自己的道統。

  然而這一步步的退卻,真讓朝廷變壞了嗎?王安石卻也沒法這麼說。就如司馬光的好友,禮部侍郎范鎮,此人在新法頒行時屢上彈章,罵他獨斷跋扈,亂法害民。結果現在一提到改革官制,卻又轉變了態度,開始鼎力盛讚。

  這人當真是冥頑不靈,愚昧無知嗎?若非直臣,又怎能說出「臣恐異日之憂不在四夷,而在冗兵與窮民也」這般的言語?那他對新法的反對,真的不能容忍,要當成異己驅出朝堂嗎?一味打壓,排擠這些人,任用那些會看顏色,乖乖聽話的年輕官吏,對於國家又真是件好事嗎?

  站在大殿外,王安石也不免失神了起來。也許他的確是心胸狹隘,容不得人。可若是軍國大事乾綱獨斷,不肯聽一句勸,他又跟誤國的權臣有何兩樣?又如何實現胸中的抱負呢?

  深深吸了口氣,王安石攥住了雙拳。現在天子被工商之利引誘,但也未嘗沒有害處。就像那秦州的荒地,雖說能得到開墾,能讓支持河湟拓邊的聲音變多。但是得到土地、馬場的,依舊是那些豪商權貴。這些人只要坐大,就勢必會貪婪吸食百姓的血。就如那些立在汴河上的水利作坊一般,產出越多,就會有越多男耕女織的小戶受其影響。

  這些害處,也當有人盯著才是。就算天子不那麼信任他了,他亦有革除弊害,興國安邦之心!

  振了振衣袖,王安石又挺直了脊背,大步向著政事堂而去。

  ※

  韓遐考取的那科雖說是天子登基後的第一科龍飛榜,但是並沒有因循舊曆施恩,諸進士的授官也未見優渥。於是他這個自太學擢拔的,就顯出了不同。並未參加科試,但是太學考出的五人皆同進士一甲,直接給了初等職官。而他又因為數算考了第一,被留在了京中,任秘書省校書郎。

  年僅弱冠,就能得到從八品的京城職位,韓遐哪能不珍惜。他為人幹練勤懇,又是個好脾氣的,跟同僚相處不差。加之喜得麟兒,更是春風滿面,見誰都帶三分笑意。

  只是這笑,也有掛不住的時候。

  「叔遠,聽聞太學裡賣的數算題,是你家出的?」今日一來官衙,就有同僚前來詢問。

  韓遐的笑都僵了僵,咳了一聲:「其實是寶應觀印的,小弟也是照著學了,才能考出佳績。」

  因為這習題冊,他在太學的同窗面前都不太能抬的起頭了。整日不知多少人邊看邊罵,說這齣題的不當人子。題雖然不是他出的,但是跟他也有些關係,韓遐哪能不心虛?只是怎地同僚也問起這個了?

  那同僚聞言大喜:「那太好了!不知可有孩童用的習題?」

  「啊?令郎不是剛剛發蒙嗎?」韓遐有些發怔,這同僚家中的幼子才剛進學,怎麼就要習題冊了?

  「叔遠不知嗎?今日朝中諸公都開始商議開算科了,將來亦會取算士。修訂過的《九章算術》也要刊印,京中學堂都開新科了。犬子駑鈍,只讀經不知能不能考出功名,數算也不能拉下。只是他那蒙學裡教數算的先生不成,我想著不如給他買些習題冊,自己補補也行啊。」那同僚說的頗為誠懇,一副要給兒子多尋一條後路的模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