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沉吟許久,趙頊才緩緩道:「先生學究天人,自然知曉不少道理。只是這些學問,未必誰人都能知曉。若是長此以往,怕不是會攪亂人心……」
甄瓊簡直都被這話驚到了:「官家,這些學問都是天地至理。所謂至理,千萬萬人看來,都是一般無二的。你不去找,旁人也會找到,拼的正是誰找得快,誰學得精。就像弓弩,遼人就沒有嗎?然而大宋有八牛弩,有神臂弓,方能禦敵與外。現在有了火炮,若不改良,豈不是自廢武功?可是想要改,談何容易。需要學造化的,需要學冶金的,需要精通格物數算的,這等人才何其難得。若是沒有交流,沒有培養,何來人才?依小道看,這報非但不能停,還要把能供稿的統統請入朝中才是!」
趙頊也被這話驚的說不出來,只是一本小報,能起到這樣的效用?可是弓弩之說也不是虛言啊。
「若無此報,興許遼人就會開悟的晚些?」最終,趙頊還是勉強道。
甄瓊只差翻個白眼給他了:「天下可不止一國,這些東西,也許早在百年前就有人知曉,只是沒傳過來罷了。就像那能煉琉璃的大秦國,肯定也有天地至理的學說,可惜沒人轉譯。就算咱們不說,遼國就探聽不到嗎?讓我說,建個書館,轉譯各國學說,集天下之學為己用,才是上上之策。」
當年大趙的太學書館,可就是集結了天下所有的學問。天文地理,星象丹術,數算農學,無一不包,無一不有。這才有四百載的盛世,終以強而亡。
大宋沒有那等氣魄,連番邦都要曲意結好,可不正要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嗎?
這次,趙頊沉默的時間更久了。不知過了多久,他才緩緩道:「那依先生所見,當先學什麼呢?」
「數算啊。」甄瓊答的毫不遲疑,「算學乃是百學之基,亦是天地間永不會變的真理。數算學好了,自會有其他人才出現。」
趙頊愣住了,他原以為甄瓊這番說辭,不過是為了讓造化大道得到朝廷支持,是為了自家學派揚名。誰料對方說出的卻是數算。而數算重要嗎?就連趙頊也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門經世的顯學,天文地理,治國牧民都要用到。
那甄瓊此言,必然是實心誠意的,哪怕有些私心,肯定也是公心在先。
長長吁了口氣,趙頊頷首道:「先生之言,朕受教了。這些東西,朕也會考慮。只是那《造化論》,還望先生刊印前,先交給朝廷審核,以免出現不應外傳的東西。」
這是現在就有的規矩,甄瓊又哪會在乎,立刻點頭稱是。
待那小道走出大殿,趙頊才低下了頭,再次看向桌案上那摞《造化論》。之前沈括不也提過,要修訂《九章算術》嗎?這麼長時間過去了,書也該編纂妥當了,也許是時候推行開來了……
第182章
「官家想開算學取士?」王安石也是沒料到, 天子招他前來, 竟然是商討這事。之前不是討論過嗎, 只在太學、武學開個算科就行,不必單獨設科。
趙頊面色卻十分嚴肅:「當日說起算學,朕以為只是在太學、武學裡選材即可。然而今日不同往時, 遼人都開始打火藥的主意了,若是下定決心籠絡人才,朝廷要如何應對?天下應當也有數算極佳, 但是不善經義之人。這些人也當想個法子, 盡數招入朝中,為朝廷效力才行!」
王安石頓時明白了天子的意圖。這也是朝廷慣用的手段。因為強敵在側, 這些屢試不第的士子極有可能一怒之下轉投遼國、西夏,乃至如黃巢一般引兵起事, 惹出大亂。故而自太祖時就定了國策,只要連考五六次不第的士子, 就有機會被選入「恩科」,獨開「特奏名」。這是施恩的手段,也是造成冗官的原因之一。似真宗朝咸平三年榜, 錄取的進士不過四百多人, 特奏名卻有九百之多,也是蔚為奇觀。
只是開科不要緊,這些取來的士子任用也是麻煩。沉吟片刻,王安石還是把這問題指了出來:「如今冗官已然成害,若是增算科取士, 要如何安置?」
「唐時算科取士,官階就低,如今亦可效仿。戶部、三司,乃至州郡算賦,都可以由算士擔任。還有將作監、軍器監,也當酌情增加算士。如今工、商大興,正缺人才。」趙頊答的倒是乾脆。
一聽這話,王安石就知不妙。當初天子也曾動過這樣的心思,但是絕沒有如此乾脆。而現在,他卻下定了決心,想要拋棄「算賦」,改興「工商」了。這可就跟王安石自己的執政理念相背了。在他看來,「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最重要依靠的還就是向兼併之家下手,以控制行市,加收助役錢,乃至青苗法等手段,來獲取錢財。
然而這些,基本都沒能實施,相反天子對於商稅和百工的興趣越來越大。也是這些年奇技淫巧的東西太多,加收的奢侈稅每年都在攀高,獲利不菲。而那些水利作坊的興起,也使得百工更加興盛,同樣是賺錢的買賣。這跟他的興水利雖然有些相類,但是目的卻截然相反。如此一來,豈不是讓商人拿到了更多好處,讓兼併之家更為穩固嗎?
可是事到如今,就連王安石也沒法一力反對了。因為工商之利是立竿見影的,天子這樣的脾性,怎能輕易放棄?
又沉默了片刻,王安石才道:「冗官終究是個問題。若是算科取士,一兩年興許不顯,時間久了也會與進士爭位。」
甄瓊簡直都被這話驚到了:「官家,這些學問都是天地至理。所謂至理,千萬萬人看來,都是一般無二的。你不去找,旁人也會找到,拼的正是誰找得快,誰學得精。就像弓弩,遼人就沒有嗎?然而大宋有八牛弩,有神臂弓,方能禦敵與外。現在有了火炮,若不改良,豈不是自廢武功?可是想要改,談何容易。需要學造化的,需要學冶金的,需要精通格物數算的,這等人才何其難得。若是沒有交流,沒有培養,何來人才?依小道看,這報非但不能停,還要把能供稿的統統請入朝中才是!」
趙頊也被這話驚的說不出來,只是一本小報,能起到這樣的效用?可是弓弩之說也不是虛言啊。
「若無此報,興許遼人就會開悟的晚些?」最終,趙頊還是勉強道。
甄瓊只差翻個白眼給他了:「天下可不止一國,這些東西,也許早在百年前就有人知曉,只是沒傳過來罷了。就像那能煉琉璃的大秦國,肯定也有天地至理的學說,可惜沒人轉譯。就算咱們不說,遼國就探聽不到嗎?讓我說,建個書館,轉譯各國學說,集天下之學為己用,才是上上之策。」
當年大趙的太學書館,可就是集結了天下所有的學問。天文地理,星象丹術,數算農學,無一不包,無一不有。這才有四百載的盛世,終以強而亡。
大宋沒有那等氣魄,連番邦都要曲意結好,可不正要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嗎?
這次,趙頊沉默的時間更久了。不知過了多久,他才緩緩道:「那依先生所見,當先學什麼呢?」
「數算啊。」甄瓊答的毫不遲疑,「算學乃是百學之基,亦是天地間永不會變的真理。數算學好了,自會有其他人才出現。」
趙頊愣住了,他原以為甄瓊這番說辭,不過是為了讓造化大道得到朝廷支持,是為了自家學派揚名。誰料對方說出的卻是數算。而數算重要嗎?就連趙頊也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門經世的顯學,天文地理,治國牧民都要用到。
那甄瓊此言,必然是實心誠意的,哪怕有些私心,肯定也是公心在先。
長長吁了口氣,趙頊頷首道:「先生之言,朕受教了。這些東西,朕也會考慮。只是那《造化論》,還望先生刊印前,先交給朝廷審核,以免出現不應外傳的東西。」
這是現在就有的規矩,甄瓊又哪會在乎,立刻點頭稱是。
待那小道走出大殿,趙頊才低下了頭,再次看向桌案上那摞《造化論》。之前沈括不也提過,要修訂《九章算術》嗎?這麼長時間過去了,書也該編纂妥當了,也許是時候推行開來了……
第182章
「官家想開算學取士?」王安石也是沒料到, 天子招他前來, 竟然是商討這事。之前不是討論過嗎, 只在太學、武學開個算科就行,不必單獨設科。
趙頊面色卻十分嚴肅:「當日說起算學,朕以為只是在太學、武學裡選材即可。然而今日不同往時, 遼人都開始打火藥的主意了,若是下定決心籠絡人才,朝廷要如何應對?天下應當也有數算極佳, 但是不善經義之人。這些人也當想個法子, 盡數招入朝中,為朝廷效力才行!」
王安石頓時明白了天子的意圖。這也是朝廷慣用的手段。因為強敵在側, 這些屢試不第的士子極有可能一怒之下轉投遼國、西夏,乃至如黃巢一般引兵起事, 惹出大亂。故而自太祖時就定了國策,只要連考五六次不第的士子, 就有機會被選入「恩科」,獨開「特奏名」。這是施恩的手段,也是造成冗官的原因之一。似真宗朝咸平三年榜, 錄取的進士不過四百多人, 特奏名卻有九百之多,也是蔚為奇觀。
只是開科不要緊,這些取來的士子任用也是麻煩。沉吟片刻,王安石還是把這問題指了出來:「如今冗官已然成害,若是增算科取士, 要如何安置?」
「唐時算科取士,官階就低,如今亦可效仿。戶部、三司,乃至州郡算賦,都可以由算士擔任。還有將作監、軍器監,也當酌情增加算士。如今工、商大興,正缺人才。」趙頊答的倒是乾脆。
一聽這話,王安石就知不妙。當初天子也曾動過這樣的心思,但是絕沒有如此乾脆。而現在,他卻下定了決心,想要拋棄「算賦」,改興「工商」了。這可就跟王安石自己的執政理念相背了。在他看來,「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最重要依靠的還就是向兼併之家下手,以控制行市,加收助役錢,乃至青苗法等手段,來獲取錢財。
然而這些,基本都沒能實施,相反天子對於商稅和百工的興趣越來越大。也是這些年奇技淫巧的東西太多,加收的奢侈稅每年都在攀高,獲利不菲。而那些水利作坊的興起,也使得百工更加興盛,同樣是賺錢的買賣。這跟他的興水利雖然有些相類,但是目的卻截然相反。如此一來,豈不是讓商人拿到了更多好處,讓兼併之家更為穩固嗎?
可是事到如今,就連王安石也沒法一力反對了。因為工商之利是立竿見影的,天子這樣的脾性,怎能輕易放棄?
又沉默了片刻,王安石才道:「冗官終究是個問題。若是算科取士,一兩年興許不顯,時間久了也會與進士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