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任弼時向賀龍交換了一下眼色,說:“聯合起來開個會,我們不反對,但只能講團結,不能把一、四方面軍過去的分歧再拿來講。”
“好啊,我們只講現在兩軍會合要團結的話。我覺得,二、四方面軍不僅要團結,而且還要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張國燾這話是一語雙關。看得出,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意圖,當領袖的夢還沒有破滅。
這天夜裡,本來很疲勞的任弼時卻無法入睡。因為他了解到張國燾懷有政治陰謀,他以中革軍委的名義拉二、六軍團北上,就是這陰謀的一部分。
7月2日,兩個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在甘孜召開會議,討論兩軍會合後的任務和行動方針。
任弼時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由張國燾主持,他作了開場白之後,任弼時接著發言,他著重介紹了二、六軍團的一些情況,尤其講到了這次北進會師途中所遇到的困難。最後,他說:“國燾同志,你借用中央的名義調我們是不對的。你把我們調來幹什麼?你要吞併我們!還是想……”
沒等任弼時把話講完,張國燾便打斷他的話,辯解說:“因為你們有困難,後面敵人跟著,和我們靠近一點,就能保持力量。”
“我現在不是說北上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說你不應該盜用中央的名義,就以你總政委的名義又何妨?”任弼時針鋒相對。
張國燾啞口無言。
樹欲靜風不止(1)
自中國共產黨的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以後,張國燾也取消了他那個“臨時中央”,紅軍的北上抗日已成為唯一的選擇,大勢所趨,不可阻擋。過去政治上的一切分歧與對立,都已失去繼續存在的必要。
其實,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林彪要求到陝南闖天下
人,都是在人與人的比較中生活的。
歷史,也因此留下許多值得人們回味的東西。
當紅軍勝利開進陝北吳起鎮後,毛澤東給彭德懷發去了一封這樣的電報: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
唯我彭大將軍。
其實,紅軍能開進吳起鎮,作為紅一軍團的軍團長林彪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林彪卻似乎被毛澤東忘記了。
毛澤東能詩善詞,在他的詩詞中褒獎了許多人。僅就在他麾下的林彪、彭德懷、黃公略三位著名的戰將,有二位曾出現在他的詩篇中,彭德懷自不必說,對於黃公略,毛澤東在他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有“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之譽。
然而,對於自詡為“常勝將軍”的林彪,毛澤東卻未給他寫下隻字片語。
林彪對此十分不滿,每當入夜,他躺在床上總要拿出記載著他指揮打勝仗的小本本,那本本上都記滿了,從井岡山一直記到現在。究竟打了多少勝仗,他自己也算不過來了,反正是輝煌的。心想,我林彪的戰功赫赫,誰能與我比?難道你毛澤東就看不見嗎?由此想來,林彪自奪下臘子口以來因勝利而高昂的情緒,便低沉下來。
當林彪從吳起鎮繼續往東行的時候,他的心情更顯得低沉起來,一路映入林彪眼帘的是一派荒涼,寒風暴虐中的窯洞,似是古猿人的穴居之處;那無垠的黃色塵土,把天和地攪得渾然一體。林彪是第一次見到如此淒涼的景色,也許是他看慣了南國的山清水秀,當歷史把他裹挾到這陝北高原時,他簡直想不通紅軍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個地方作為落腳之地。
這樣,一些新的想法在林彪心裡產生了。
中央政治局在召開瓦窯堡會議前夕,廣泛徵求各軍團領導幹部對戰略問題的意見。林彪為之一動,他緊緊抓住這一發表意見的機會,連夜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帶部隊到陝南去打游擊。
林彪一到關鍵時候,為什麼不是當面陳述而總是以寫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呢?井岡山時期,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談了自己對局勢的看法,長征中到了四渡赤水那一段時間,他在會理又寫信給軍委,要求撤換毛澤東,現在,他還是以寫信的方式,提出到陝南打游擊。這恐怕有他的考慮,也許寫信比較從容而慎重,可以有時間反覆琢磨話怎麼說,語氣怎麼表達,意圖怎麼更隱蔽一點,而當面陳述就達不到這種效果,一來當面談話,別人可以察言觀色,窺視你心中的秘密;二來當面談話不免有漏嘴的時候,萬一漏嘴,就不好辦了;三來當面談話往往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及主張全部表達出來。也許,與林彪陰沉的性格亦不無關係。
但無論怎麼說,林彪這次還是寫信了。
林彪提出這一要求,不僅僅是因為這裡艱苦而要到陝南去生活得好一些,他還有更深一層的想法。
人,都有自己的歷史,當他面臨一種新的環境,便會為延續自己的歷史或者為擺脫自己的歷史而產生新的想法。林彪提出要到陝南去打游擊,意在擺脫自己的歷史而獨自去闖天下。他自己常說:“我有時候是虎,有時候是狐狸。”現在,他要決定自己是做虎還是做狐狸,不能既做虎又做狐狸,否則太不灑脫了。他深深意識到,在毛澤東的身邊,他永遠只能當一隻順從的狐狸。他想,經過10多年的奮鬥,現在的軍事謀略、政治資本已足夠獨自闖天下了。這一次,他渴望著能夠為自己爭得天馬行空的機會,成為一隻稱霸山林的百獸之王。
“好啊,我們只講現在兩軍會合要團結的話。我覺得,二、四方面軍不僅要團結,而且還要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張國燾這話是一語雙關。看得出,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意圖,當領袖的夢還沒有破滅。
這天夜裡,本來很疲勞的任弼時卻無法入睡。因為他了解到張國燾懷有政治陰謀,他以中革軍委的名義拉二、六軍團北上,就是這陰謀的一部分。
7月2日,兩個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在甘孜召開會議,討論兩軍會合後的任務和行動方針。
任弼時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由張國燾主持,他作了開場白之後,任弼時接著發言,他著重介紹了二、六軍團的一些情況,尤其講到了這次北進會師途中所遇到的困難。最後,他說:“國燾同志,你借用中央的名義調我們是不對的。你把我們調來幹什麼?你要吞併我們!還是想……”
沒等任弼時把話講完,張國燾便打斷他的話,辯解說:“因為你們有困難,後面敵人跟著,和我們靠近一點,就能保持力量。”
“我現在不是說北上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說你不應該盜用中央的名義,就以你總政委的名義又何妨?”任弼時針鋒相對。
張國燾啞口無言。
樹欲靜風不止(1)
自中國共產黨的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以後,張國燾也取消了他那個“臨時中央”,紅軍的北上抗日已成為唯一的選擇,大勢所趨,不可阻擋。過去政治上的一切分歧與對立,都已失去繼續存在的必要。
其實,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林彪要求到陝南闖天下
人,都是在人與人的比較中生活的。
歷史,也因此留下許多值得人們回味的東西。
當紅軍勝利開進陝北吳起鎮後,毛澤東給彭德懷發去了一封這樣的電報: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
唯我彭大將軍。
其實,紅軍能開進吳起鎮,作為紅一軍團的軍團長林彪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林彪卻似乎被毛澤東忘記了。
毛澤東能詩善詞,在他的詩詞中褒獎了許多人。僅就在他麾下的林彪、彭德懷、黃公略三位著名的戰將,有二位曾出現在他的詩篇中,彭德懷自不必說,對於黃公略,毛澤東在他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有“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之譽。
然而,對於自詡為“常勝將軍”的林彪,毛澤東卻未給他寫下隻字片語。
林彪對此十分不滿,每當入夜,他躺在床上總要拿出記載著他指揮打勝仗的小本本,那本本上都記滿了,從井岡山一直記到現在。究竟打了多少勝仗,他自己也算不過來了,反正是輝煌的。心想,我林彪的戰功赫赫,誰能與我比?難道你毛澤東就看不見嗎?由此想來,林彪自奪下臘子口以來因勝利而高昂的情緒,便低沉下來。
當林彪從吳起鎮繼續往東行的時候,他的心情更顯得低沉起來,一路映入林彪眼帘的是一派荒涼,寒風暴虐中的窯洞,似是古猿人的穴居之處;那無垠的黃色塵土,把天和地攪得渾然一體。林彪是第一次見到如此淒涼的景色,也許是他看慣了南國的山清水秀,當歷史把他裹挾到這陝北高原時,他簡直想不通紅軍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個地方作為落腳之地。
這樣,一些新的想法在林彪心裡產生了。
中央政治局在召開瓦窯堡會議前夕,廣泛徵求各軍團領導幹部對戰略問題的意見。林彪為之一動,他緊緊抓住這一發表意見的機會,連夜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帶部隊到陝南去打游擊。
林彪一到關鍵時候,為什麼不是當面陳述而總是以寫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呢?井岡山時期,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談了自己對局勢的看法,長征中到了四渡赤水那一段時間,他在會理又寫信給軍委,要求撤換毛澤東,現在,他還是以寫信的方式,提出到陝南打游擊。這恐怕有他的考慮,也許寫信比較從容而慎重,可以有時間反覆琢磨話怎麼說,語氣怎麼表達,意圖怎麼更隱蔽一點,而當面陳述就達不到這種效果,一來當面談話,別人可以察言觀色,窺視你心中的秘密;二來當面談話不免有漏嘴的時候,萬一漏嘴,就不好辦了;三來當面談話往往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及主張全部表達出來。也許,與林彪陰沉的性格亦不無關係。
但無論怎麼說,林彪這次還是寫信了。
林彪提出這一要求,不僅僅是因為這裡艱苦而要到陝南去生活得好一些,他還有更深一層的想法。
人,都有自己的歷史,當他面臨一種新的環境,便會為延續自己的歷史或者為擺脫自己的歷史而產生新的想法。林彪提出要到陝南去打游擊,意在擺脫自己的歷史而獨自去闖天下。他自己常說:“我有時候是虎,有時候是狐狸。”現在,他要決定自己是做虎還是做狐狸,不能既做虎又做狐狸,否則太不灑脫了。他深深意識到,在毛澤東的身邊,他永遠只能當一隻順從的狐狸。他想,經過10多年的奮鬥,現在的軍事謀略、政治資本已足夠獨自闖天下了。這一次,他渴望著能夠為自己爭得天馬行空的機會,成為一隻稱霸山林的百獸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