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如此權勢,連宰相也望塵莫及。張昌儀也不知收斂,宅子的宏大和精美不遜色於任何一位親王或公主的府邸,以至於有人趁夜在他家大門上留了這麼一句話:“一日絲,能作幾日絡?”
張昌儀並不是個胸無點墨之人,他看出來這是利用諧音在嘲諷自己有朝一日必死,快活不了幾天了。
他懶得多煩,命人把字擦去,結果第二天門上又被人寫了。於是再擦掉,再寫。折騰了幾次,張昌儀火了,自己提筆加了一句“一日亦足!”
好吧,既然你覺得快活一天去死也無所謂,別人還能說什麼呢?從此,再無人往張家門上留字。
看起來張昌儀是無敵了,不過還是有人很不給他面子。
幾次在鬼頭刀下活命的魏元忠便是其中之一。
來俊臣死後,魏元忠被召回朝中,擔任洛州司馬。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他被任命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在朝中,他與張氏兄弟不對付,一來彼此本不是一路人,二來雙方曾經有過過節。
魏元忠任洛州司馬之前,張昌儀每次前往洛州刺史的辦公地,都不是乖乖待在院子裡聽候傳喚,而是直接闖入辦公廳。懾於張家的權勢,無人敢加以阻攔。魏元忠到任的第一天就當面將他趕了出去。張昌儀本還想耍賴不走,但看到魏元忠真的怒了,只好訕訕地離開了。
沒過多久,張易之家的僕人在街市上橫行霸道,被魏元忠派人抓了,一頓板子直接打斷了氣。老百姓自然是拍手叫好,但魏元忠與張家的梁子也算是結下了。
這還算是小事。後來雍州長史空缺,武曌在二張的推薦下打算任命他們的另一個弟弟張昌期接任。魏元忠極力反對,說得很直白:“昌期不堪!”。當年張昌期做岐州刺史的時候,治下的百姓不要說安居樂業,連活下去都成問題,只好大量逃亡外地,最後岐州戶籍上登記的人口就沒剩下幾個。這麼個玩意,怎麼能做統轄西京長安周邊事務的雍州長史?
隨著魏元忠成為宰相,二張更加切實感受到了他的威脅:女皇年事已高,朝中重臣又都站在太子一邊。一旦武曌撒手人寰,魏元忠只要一句話就能送自己歸西。
一次服侍過後,武曌不經意的一句話,更是堅定了他們除掉魏元忠的決心。
原來魏元忠曾向武曌表示:自己自從高宗以來屢受國恩,現在忝居宰相之位,卻不能盡忠死節,反而使得小人聚集在君王身邊,實在是罪過。
這話武曌聽了還好,二張就很不痛快了:誰是小人?你還要“盡忠死節”,莫非是要和我們拼命麼?
那就先下手為強。張昌宗在侍奉武曌湯藥時故意表現得愁眉不展,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見“愛人”難過,武曌十分心疼,好言安慰道:“朕不過偶然小疾,卿不必過慮”。
張昌宗是個出色的演員,聽了這話他竟然掉下淚來:“皇上龍體欠安,做臣子的理當時刻放在心上。皇上受命於天,區區小病自然無妨,只是最近聽到一些人口出狂悖之言,臣著實為皇上難過……”
聽了這話,原本半躺著的女皇頓時坐直了身子:“什麼話,快快給朕道來!”
“啊,都是些胡說八道的小人之言,陛下不必放在心上,還是安心養病才是。”
“朕讓你說,你就說!倘若真有人圖謀不軌,朕又怎能安心?”
“是!那昌宗就多嘴了。魏元忠與司禮丞高戩見陛下龍體有恙,就暗中商議,說什麼陛下年事已高,不如挾太子而令天下!”
“竟有此事?”武曌驚得瞪圓了眼睛。
“千真萬確!”
“混帳東西!來人!傳旨!即刻捉拿魏元忠和高戩,關入詔獄。朕要親自審問!”
魏元忠大家都知道,那高戩又是何人?張昌宗為何要把他牽連進來?
只因為高戩極有可能是下一個張昌宗!
高戩官職不大,但身份特殊。他是太平公主的情人,與張氏兄弟一樣,安身立命之根基都繫於女人身上。看到那些和自己身份相似的人,張氏兄弟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兩人被捕後,張昌宗也沒閒著,畢竟這只是第一步。女皇說了要親自審問,那麼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得有充分的“證據”。
物證肯定是沒有的,那就準備人證吧。
張昌宗找到了鳳閣舍人張說,讓他出面指證魏元忠,當然回報也會很優厚,高官厚祿就在眼前!
他相信如此低成本高回報的買賣,張說一個區區五品官不會不動心。
張說略作思考後應承了下來,這更讓張昌宗信心百倍。
這一天終於來了。
武曌端坐皇位,召集太子武顯、相王武旦和各位宰相旁聽。張昌宗作為原告,將和被告魏元忠當面對質。
召集這些人來,一是為了顯示公開公正,二來也是給武顯等人一記警告:本女皇還好好活著呢,你們都給我老實點!
好戲開場。
首先發言的當然是原告張昌宗,他妙舌生花,將魏元忠等人如何商議大逆之事說得天花亂墜,仿佛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對於這種無中生有,被告魏元忠當然是矢口否認。
雙方你來我往,都稱自己說的是真話。費了半天口水,最後還是勢均力敵。武曌和武顯卻是越聽越糊塗。
張昌儀並不是個胸無點墨之人,他看出來這是利用諧音在嘲諷自己有朝一日必死,快活不了幾天了。
他懶得多煩,命人把字擦去,結果第二天門上又被人寫了。於是再擦掉,再寫。折騰了幾次,張昌儀火了,自己提筆加了一句“一日亦足!”
好吧,既然你覺得快活一天去死也無所謂,別人還能說什麼呢?從此,再無人往張家門上留字。
看起來張昌儀是無敵了,不過還是有人很不給他面子。
幾次在鬼頭刀下活命的魏元忠便是其中之一。
來俊臣死後,魏元忠被召回朝中,擔任洛州司馬。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他被任命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在朝中,他與張氏兄弟不對付,一來彼此本不是一路人,二來雙方曾經有過過節。
魏元忠任洛州司馬之前,張昌儀每次前往洛州刺史的辦公地,都不是乖乖待在院子裡聽候傳喚,而是直接闖入辦公廳。懾於張家的權勢,無人敢加以阻攔。魏元忠到任的第一天就當面將他趕了出去。張昌儀本還想耍賴不走,但看到魏元忠真的怒了,只好訕訕地離開了。
沒過多久,張易之家的僕人在街市上橫行霸道,被魏元忠派人抓了,一頓板子直接打斷了氣。老百姓自然是拍手叫好,但魏元忠與張家的梁子也算是結下了。
這還算是小事。後來雍州長史空缺,武曌在二張的推薦下打算任命他們的另一個弟弟張昌期接任。魏元忠極力反對,說得很直白:“昌期不堪!”。當年張昌期做岐州刺史的時候,治下的百姓不要說安居樂業,連活下去都成問題,只好大量逃亡外地,最後岐州戶籍上登記的人口就沒剩下幾個。這麼個玩意,怎麼能做統轄西京長安周邊事務的雍州長史?
隨著魏元忠成為宰相,二張更加切實感受到了他的威脅:女皇年事已高,朝中重臣又都站在太子一邊。一旦武曌撒手人寰,魏元忠只要一句話就能送自己歸西。
一次服侍過後,武曌不經意的一句話,更是堅定了他們除掉魏元忠的決心。
原來魏元忠曾向武曌表示:自己自從高宗以來屢受國恩,現在忝居宰相之位,卻不能盡忠死節,反而使得小人聚集在君王身邊,實在是罪過。
這話武曌聽了還好,二張就很不痛快了:誰是小人?你還要“盡忠死節”,莫非是要和我們拼命麼?
那就先下手為強。張昌宗在侍奉武曌湯藥時故意表現得愁眉不展,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見“愛人”難過,武曌十分心疼,好言安慰道:“朕不過偶然小疾,卿不必過慮”。
張昌宗是個出色的演員,聽了這話他竟然掉下淚來:“皇上龍體欠安,做臣子的理當時刻放在心上。皇上受命於天,區區小病自然無妨,只是最近聽到一些人口出狂悖之言,臣著實為皇上難過……”
聽了這話,原本半躺著的女皇頓時坐直了身子:“什麼話,快快給朕道來!”
“啊,都是些胡說八道的小人之言,陛下不必放在心上,還是安心養病才是。”
“朕讓你說,你就說!倘若真有人圖謀不軌,朕又怎能安心?”
“是!那昌宗就多嘴了。魏元忠與司禮丞高戩見陛下龍體有恙,就暗中商議,說什麼陛下年事已高,不如挾太子而令天下!”
“竟有此事?”武曌驚得瞪圓了眼睛。
“千真萬確!”
“混帳東西!來人!傳旨!即刻捉拿魏元忠和高戩,關入詔獄。朕要親自審問!”
魏元忠大家都知道,那高戩又是何人?張昌宗為何要把他牽連進來?
只因為高戩極有可能是下一個張昌宗!
高戩官職不大,但身份特殊。他是太平公主的情人,與張氏兄弟一樣,安身立命之根基都繫於女人身上。看到那些和自己身份相似的人,張氏兄弟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兩人被捕後,張昌宗也沒閒著,畢竟這只是第一步。女皇說了要親自審問,那麼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得有充分的“證據”。
物證肯定是沒有的,那就準備人證吧。
張昌宗找到了鳳閣舍人張說,讓他出面指證魏元忠,當然回報也會很優厚,高官厚祿就在眼前!
他相信如此低成本高回報的買賣,張說一個區區五品官不會不動心。
張說略作思考後應承了下來,這更讓張昌宗信心百倍。
這一天終於來了。
武曌端坐皇位,召集太子武顯、相王武旦和各位宰相旁聽。張昌宗作為原告,將和被告魏元忠當面對質。
召集這些人來,一是為了顯示公開公正,二來也是給武顯等人一記警告:本女皇還好好活著呢,你們都給我老實點!
好戲開場。
首先發言的當然是原告張昌宗,他妙舌生花,將魏元忠等人如何商議大逆之事說得天花亂墜,仿佛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對於這種無中生有,被告魏元忠當然是矢口否認。
雙方你來我往,都稱自己說的是真話。費了半天口水,最後還是勢均力敵。武曌和武顯卻是越聽越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