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狄仁傑卻是不依不饒:“臣推薦的是宰相之才,不是洛州司馬。”
在狄仁傑的堅持下,張柬之又被升為秋官侍郎,最終被任命為宰相。
狄仁傑沒有想到的是,他先後所推薦的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人會在幾年後擁兵入宮,逼女皇讓位;他也不會料到,他一手提拔的姚崇會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不朽功勳。僅憑這兩件事,他便已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政務上相對太平了,但武曌心中依然不安,且這種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她擔心自己百年之後,以李顯為首的李氏皇族與武家的矛盾會不可調和,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實在不忍看到雙方兵戎相見,血流成河。
可不忍又能怎樣?說到底,還不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局面已不可能輕鬆化解。
其實,照蝸牛說,倒是有一個不錯的辦法:削去武氏的大權,教之明哲保身,平安度日。同時對李家和朝臣好言安撫,引導他們從現實威脅和情感兩方面考慮,日後不要太為難武氏族人。
可惜武曌不願意這樣做。她不願削減族人的既得利益,更不可能再去對李家展開清洗。所以她最終選擇了一條自欺欺人的方法:指天盟誓。
首先,她命令李顯改姓為武。
接著,她安排太子武顯、相王武旦、太平公主和定王武攸暨等人共同寫下和平共處的盟誓,一起在明堂中焚香祭告天地神明,然後又將盟誓印刻在鐵券上,收藏於史館中。
這不根本就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太太在竭盡全力為夫家和娘家人修復那條歷經滄桑且深不見底的鴻溝麼?可惜老太太的願望是好的,但方法是基本無用的!
政治上的所有誓言,都是建立在利益與實力的基礎之上,沒有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這個道理,武曌不是不懂。她只能一廂情願地以為在神明的庇佑之下,這份盟誓能夠得到嚴格有效的執行。
☆`☆;
☆`☆;
☆`☆;
☆`☆;
☆`小`☆;
☆`說`☆;
☆`下`☆;
☆`載`☆;
☆`網`☆;
第三十二章 女皇的妥協
自知來日無多,武曌開始及時行樂。也對,與其為身後事想破了腦袋,倒不如痛痛快快過好剩下的每一天。
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武曌任命張易之為控鶴府的長官——控鶴監。這個職務的公開職責是負責徵集優秀文學作品並探討文藝,實際上說白了就是公款吃喝,並在宴會上根據皇帝的指示調侃王公大臣們以博皇帝一笑。此外,控鶴監還擔負了一項重要的職能——皇帝的男寵管理機構。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控鶴府改名為奉宸府,張易之改任奉宸令。原本控鶴府中還有一些有文采的朝臣,好歹可以掩人耳目;現在武曌也不在乎了,把老傢伙們全部踢了出去,大量選拔美少年入府侍奉。
這下子,大臣們坐不住了。
大伙兒認為女皇年事已高,有兩位美少年陪伴足矣,沒必要這麼大規模選拔“新人”。而且這麼搞已經讓世風日下——不少年輕的低級官員仗著有幾分男色,公然上躥下跳,哭著喊著要加入奉宸府當什麼“供奉”,實在是有傷風化!
對於大臣們的奏章,武曌倒是不辭辛苦地一一回復,並分別予以了鼓勵,但落到行動處卻是一個沒有。雪上加霜的是梁國公狄仁傑又在這時辭世,二張等人更是再無顧忌。
二張如此,他們的弟弟張昌儀亦是驕橫。借著哥哥的權勢,他當上了洛陽縣令,官雖不大,官威卻不小。平日裡從來都是鼻孔朝天,唯有見到錢財,方才笑逐顏開。於是不少搭不上二張的人,便走了張昌儀這條捷徑。
一次,一位薛姓的候補官員在張昌儀上朝的路上送給了他黃金五十兩,同時委婉地提出希望能夠早日得到任命。張昌儀見錢眼開,當場應承了下來。
收了錢,張昌儀班也不上了,直接調轉馬頭去找天官侍郎(原吏部侍郎)張錫,把薛某的就職申請往張錫辦公桌上一放,嘴巴一努,撂下一個字:“嗯!”那意思,你懂的。
張家兄弟的要求,張錫自然不敢怠慢。因為手頭有要事在辦,他便把申請暫時放在了桌上。幾天後,當他打算辦理時突然發現申請不見了。
丟了申請。張錫很著急,只好去找張知縣。結果他剛一開口,張縣太爺就火了:“本縣只管收錢辦事,怎麼記得他的名字?!再說東西都給了你這個糊塗羔子,怎麼還來問我?”
面對小自己N級的縣太爺的責罵,張錫只能是賠著笑臉請教補救的辦法。
縣太爺袖子一揮:“所有姓薛的候補都給個官做不就得了嘛!”
這話差點讓張錫氣暈過去。這也行?
可是不這樣又能怎樣?照張昌儀的話去做,即使日後查起來還可以說是自己年紀大了眼神不好,勾錯了人,最多不過降級罰工資;可如果今天逆了這位爺的意思,那自己可是連眼前這關都過不去了。
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一共有六十多個姓薛的候補官員得到了任命。估計除了送錢的那位外,其他人等定是以為祖上積德,或是自己人品大爆發了。
在狄仁傑的堅持下,張柬之又被升為秋官侍郎,最終被任命為宰相。
狄仁傑沒有想到的是,他先後所推薦的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人會在幾年後擁兵入宮,逼女皇讓位;他也不會料到,他一手提拔的姚崇會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立下不朽功勳。僅憑這兩件事,他便已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政務上相對太平了,但武曌心中依然不安,且這種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她擔心自己百年之後,以李顯為首的李氏皇族與武家的矛盾會不可調和,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實在不忍看到雙方兵戎相見,血流成河。
可不忍又能怎樣?說到底,還不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局面已不可能輕鬆化解。
其實,照蝸牛說,倒是有一個不錯的辦法:削去武氏的大權,教之明哲保身,平安度日。同時對李家和朝臣好言安撫,引導他們從現實威脅和情感兩方面考慮,日後不要太為難武氏族人。
可惜武曌不願意這樣做。她不願削減族人的既得利益,更不可能再去對李家展開清洗。所以她最終選擇了一條自欺欺人的方法:指天盟誓。
首先,她命令李顯改姓為武。
接著,她安排太子武顯、相王武旦、太平公主和定王武攸暨等人共同寫下和平共處的盟誓,一起在明堂中焚香祭告天地神明,然後又將盟誓印刻在鐵券上,收藏於史館中。
這不根本就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太太在竭盡全力為夫家和娘家人修復那條歷經滄桑且深不見底的鴻溝麼?可惜老太太的願望是好的,但方法是基本無用的!
政治上的所有誓言,都是建立在利益與實力的基礎之上,沒有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這個道理,武曌不是不懂。她只能一廂情願地以為在神明的庇佑之下,這份盟誓能夠得到嚴格有效的執行。
☆`☆;
☆`☆;
☆`☆;
☆`☆;
☆`小`☆;
☆`說`☆;
☆`下`☆;
☆`載`☆;
☆`網`☆;
第三十二章 女皇的妥協
自知來日無多,武曌開始及時行樂。也對,與其為身後事想破了腦袋,倒不如痛痛快快過好剩下的每一天。
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武曌任命張易之為控鶴府的長官——控鶴監。這個職務的公開職責是負責徵集優秀文學作品並探討文藝,實際上說白了就是公款吃喝,並在宴會上根據皇帝的指示調侃王公大臣們以博皇帝一笑。此外,控鶴監還擔負了一項重要的職能——皇帝的男寵管理機構。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控鶴府改名為奉宸府,張易之改任奉宸令。原本控鶴府中還有一些有文采的朝臣,好歹可以掩人耳目;現在武曌也不在乎了,把老傢伙們全部踢了出去,大量選拔美少年入府侍奉。
這下子,大臣們坐不住了。
大伙兒認為女皇年事已高,有兩位美少年陪伴足矣,沒必要這麼大規模選拔“新人”。而且這麼搞已經讓世風日下——不少年輕的低級官員仗著有幾分男色,公然上躥下跳,哭著喊著要加入奉宸府當什麼“供奉”,實在是有傷風化!
對於大臣們的奏章,武曌倒是不辭辛苦地一一回復,並分別予以了鼓勵,但落到行動處卻是一個沒有。雪上加霜的是梁國公狄仁傑又在這時辭世,二張等人更是再無顧忌。
二張如此,他們的弟弟張昌儀亦是驕橫。借著哥哥的權勢,他當上了洛陽縣令,官雖不大,官威卻不小。平日裡從來都是鼻孔朝天,唯有見到錢財,方才笑逐顏開。於是不少搭不上二張的人,便走了張昌儀這條捷徑。
一次,一位薛姓的候補官員在張昌儀上朝的路上送給了他黃金五十兩,同時委婉地提出希望能夠早日得到任命。張昌儀見錢眼開,當場應承了下來。
收了錢,張昌儀班也不上了,直接調轉馬頭去找天官侍郎(原吏部侍郎)張錫,把薛某的就職申請往張錫辦公桌上一放,嘴巴一努,撂下一個字:“嗯!”那意思,你懂的。
張家兄弟的要求,張錫自然不敢怠慢。因為手頭有要事在辦,他便把申請暫時放在了桌上。幾天後,當他打算辦理時突然發現申請不見了。
丟了申請。張錫很著急,只好去找張知縣。結果他剛一開口,張縣太爺就火了:“本縣只管收錢辦事,怎麼記得他的名字?!再說東西都給了你這個糊塗羔子,怎麼還來問我?”
面對小自己N級的縣太爺的責罵,張錫只能是賠著笑臉請教補救的辦法。
縣太爺袖子一揮:“所有姓薛的候補都給個官做不就得了嘛!”
這話差點讓張錫氣暈過去。這也行?
可是不這樣又能怎樣?照張昌儀的話去做,即使日後查起來還可以說是自己年紀大了眼神不好,勾錯了人,最多不過降級罰工資;可如果今天逆了這位爺的意思,那自己可是連眼前這關都過不去了。
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一共有六十多個姓薛的候補官員得到了任命。估計除了送錢的那位外,其他人等定是以為祖上積德,或是自己人品大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