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此時的閻錫山,眼淚該不是作秀吧。
在解放軍的凌厲攻勢下,太原城迅速回到人民手中。山西軍政高官王靖國等皆成為解放軍槍口下的俘虜,太原守軍,包括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共13500人,遭到徹底殲滅。4月29日,盤踞在晉北孤城大同的守軍萬餘人向解放軍投誠,大同宣告和平解放。山西全境回到了人民手中,閻錫山苦心經營達38年之久的老窩,從此將他徹底拋棄。
閻錫山到達南京之後,四處吹噓太原的“堅強防守”,吹噓他的所謂“五百完人”。本想著長期呆在南京,既躲開了解放軍的炮火,又能遙控太原戰局。不料,解放軍南下速度實在是太神速了,南京比太原還早解放了一天。沒奈何,他只好匆匆趕往廣州。到廣州時,他寫了一首《游海珠橋有感》:“鋼骨水泥兮,合作堅牢;孤雁南飛兮,哀鳴嘐嘐。”神情感傷,很是淒涼。看到《中央日報》上刊登新聞,稱“反共守城名將閻錫山蒞穗”,他又得到些許安慰,頗為自豪。但後來,廣州的書報攤上就出售一期美國的《時代》雜誌,在雜誌的扉頁上,印著一幀照片。那照片是在太原時他接受美國記者訪問拍攝的。照片上,他穿著長袍,神情端莊地坐在辦公桌前,左手把一盒注射針劑(雜誌上註明是氰化劑),倒在桌面上;照片下寫道:“誓與太原共存亡的閻錫山將軍現在安然無恙地活躍在廣州政壇上。”這辛辣的諷刺著實讓他難堪,但他也確實知道,太原是回不去了,在山西的資本已經拼盡了。面對末路,精於算計的他又打起了新的左右逢源的主意:一是失去了軍事力量,反共當然沒有了資本,赤手空拳卻也不會再招致蔣介石的忌恨。能做的,就是要努力討好蔣介石,努力表現堅定反共,在政治上努力撈取一些資本,作為今後“存在”的基礎;二是千方百計利用保衛太原的藉口,向國民黨中央政府要錢要糧,為此後籌劃生活費用和經濟資本。國防部給了一部分糧食和金元券,他令人將它們都換成銀洋和黃金;並把西北實業公司在太原的資金和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物資,一律變現成黃金,儘量外運。對於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作了“狡兔三窟”的安排:將繼母和二媳送住台灣,在台北設立閻公館;將四子和四媳送往美國,在美國營造好了寓所;又派五子和內弟到日本,在日本也找下了巢穴。總之,不論時局如何變化,他都有了安身之地。後顧之憂的解決有了眉目之後,他就在政治上頻頻活動,沿著頑固反共的道路走到底。
他曾秘密到浙江奉化,去拜望當時“下野”在家的蔣介石,在蔣面前買好,以取得蔣的支持,在國民黨中央政府中圖謀位置;他還數度拜見美國駐南京大使司徒雷登,期望得到美國的支持;他多次接見“立法委員”和中外記者,吹噓死守太原的高招和收拾殘局的意見,並想創辦報紙,作為他自己的輿論陣地。南京解放後,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閻錫山到廣州後,就和CC分子聯合發起,成立所謂“反共救國大同盟”,並擔任主席,狂妄地提出了“集中全民力量,堅持反共戰鬥”的口號,網羅各派系的殘餘。自以為通過這個組織,還能得到地方勢力的擁戴,把廣州建成“第二個太原”。也正是在蔣介石的暗中支持和CC派的搖旗吶喊聲中,閻錫山於1949年6月擔任了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對於此時此地出任這個“高官”,閻的部下頗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入閣拜相,位極人臣,統率百官之職,哪有不就之理?另一種認為,自己手無寸鐵,凡事都要看人臉色,仰人鼻息,擠在蔣介石和李宗仁的夾縫中,做也難為。閻錫山自己則表示:“我這內閣,猶如請來的大夫,只要開出對症的藥方,就算盡到責任。至於病人是否肯依方服藥,那就不是我這大夫能過問的了。”雖然表示的是“勉為其難”的態度,但為了顯示自己反共的決心和不平凡的才學,不幾日後,他就提出一個“扭轉時局方案”:政治上要轉亂為治,轉危為安;軍事上要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政府機關要整飭吏治,提高威信,提倡廉潔奉公,勤儉節約;經濟上要改革貨幣,抑制物價,安定國民生活;還要加強政治教育,澄清國民思想,擺脫共產誘惑,團結反共致勝,等等。規定後方省份都要成立“反共救國軍總司令部”,由省主席兼任總司令,加強各地的反共行動;又與蔣介石、李宗仁等聯名,借“紀念七七抗戰”之名,發表“反共救國宣言”;以行政院的名義,頒布所謂“反共公約”,規定五家連坐,強制民眾作他們反共的炮灰;國民黨臨時成立的決策機構,還通過了閻錫山提出的“反共救國方案”。從組閣之日起,閻錫山就大開空頭支票,前後共制定《扭轉時局總案》等方案,總計閻閣文案達100萬字以上。直到1949年10月中旬,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宣告成立之後,閻錫山被迫逃往重慶,仍然企圖在四川推行什麼“總體戰”,制訂什麼“軍政一體化”的作戰方案;逃到成都後,閻錫山還親自兼任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成立的“反共救國戰鬥團”的團長。短短的幾個月內,閻錫山如喪家之犬,明知不可而為之,足見其反共的狂熱和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頑固都非同一般。對於閻錫山這一段拼上老命的奮鬥和努力,蔣介石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到台灣後,蔣在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的報告中說:“自三十八年底及三十九年初,赤焰滔天,挽救無術,人心迷惘,莫可究極,……其土崩瓦解之形成。……當此之時,中央政府幸有閻院長苦心孤詣,撐持危局,由重慶遷成都,復由成都遷台灣,繼續至當年三月為止,政府統緒,賴以不墜者,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
在解放軍的凌厲攻勢下,太原城迅速回到人民手中。山西軍政高官王靖國等皆成為解放軍槍口下的俘虜,太原守軍,包括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共13500人,遭到徹底殲滅。4月29日,盤踞在晉北孤城大同的守軍萬餘人向解放軍投誠,大同宣告和平解放。山西全境回到了人民手中,閻錫山苦心經營達38年之久的老窩,從此將他徹底拋棄。
閻錫山到達南京之後,四處吹噓太原的“堅強防守”,吹噓他的所謂“五百完人”。本想著長期呆在南京,既躲開了解放軍的炮火,又能遙控太原戰局。不料,解放軍南下速度實在是太神速了,南京比太原還早解放了一天。沒奈何,他只好匆匆趕往廣州。到廣州時,他寫了一首《游海珠橋有感》:“鋼骨水泥兮,合作堅牢;孤雁南飛兮,哀鳴嘐嘐。”神情感傷,很是淒涼。看到《中央日報》上刊登新聞,稱“反共守城名將閻錫山蒞穗”,他又得到些許安慰,頗為自豪。但後來,廣州的書報攤上就出售一期美國的《時代》雜誌,在雜誌的扉頁上,印著一幀照片。那照片是在太原時他接受美國記者訪問拍攝的。照片上,他穿著長袍,神情端莊地坐在辦公桌前,左手把一盒注射針劑(雜誌上註明是氰化劑),倒在桌面上;照片下寫道:“誓與太原共存亡的閻錫山將軍現在安然無恙地活躍在廣州政壇上。”這辛辣的諷刺著實讓他難堪,但他也確實知道,太原是回不去了,在山西的資本已經拼盡了。面對末路,精於算計的他又打起了新的左右逢源的主意:一是失去了軍事力量,反共當然沒有了資本,赤手空拳卻也不會再招致蔣介石的忌恨。能做的,就是要努力討好蔣介石,努力表現堅定反共,在政治上努力撈取一些資本,作為今後“存在”的基礎;二是千方百計利用保衛太原的藉口,向國民黨中央政府要錢要糧,為此後籌劃生活費用和經濟資本。國防部給了一部分糧食和金元券,他令人將它們都換成銀洋和黃金;並把西北實業公司在太原的資金和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物資,一律變現成黃金,儘量外運。對於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作了“狡兔三窟”的安排:將繼母和二媳送住台灣,在台北設立閻公館;將四子和四媳送往美國,在美國營造好了寓所;又派五子和內弟到日本,在日本也找下了巢穴。總之,不論時局如何變化,他都有了安身之地。後顧之憂的解決有了眉目之後,他就在政治上頻頻活動,沿著頑固反共的道路走到底。
他曾秘密到浙江奉化,去拜望當時“下野”在家的蔣介石,在蔣面前買好,以取得蔣的支持,在國民黨中央政府中圖謀位置;他還數度拜見美國駐南京大使司徒雷登,期望得到美國的支持;他多次接見“立法委員”和中外記者,吹噓死守太原的高招和收拾殘局的意見,並想創辦報紙,作為他自己的輿論陣地。南京解放後,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閻錫山到廣州後,就和CC分子聯合發起,成立所謂“反共救國大同盟”,並擔任主席,狂妄地提出了“集中全民力量,堅持反共戰鬥”的口號,網羅各派系的殘餘。自以為通過這個組織,還能得到地方勢力的擁戴,把廣州建成“第二個太原”。也正是在蔣介石的暗中支持和CC派的搖旗吶喊聲中,閻錫山於1949年6月擔任了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對於此時此地出任這個“高官”,閻的部下頗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入閣拜相,位極人臣,統率百官之職,哪有不就之理?另一種認為,自己手無寸鐵,凡事都要看人臉色,仰人鼻息,擠在蔣介石和李宗仁的夾縫中,做也難為。閻錫山自己則表示:“我這內閣,猶如請來的大夫,只要開出對症的藥方,就算盡到責任。至於病人是否肯依方服藥,那就不是我這大夫能過問的了。”雖然表示的是“勉為其難”的態度,但為了顯示自己反共的決心和不平凡的才學,不幾日後,他就提出一個“扭轉時局方案”:政治上要轉亂為治,轉危為安;軍事上要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政府機關要整飭吏治,提高威信,提倡廉潔奉公,勤儉節約;經濟上要改革貨幣,抑制物價,安定國民生活;還要加強政治教育,澄清國民思想,擺脫共產誘惑,團結反共致勝,等等。規定後方省份都要成立“反共救國軍總司令部”,由省主席兼任總司令,加強各地的反共行動;又與蔣介石、李宗仁等聯名,借“紀念七七抗戰”之名,發表“反共救國宣言”;以行政院的名義,頒布所謂“反共公約”,規定五家連坐,強制民眾作他們反共的炮灰;國民黨臨時成立的決策機構,還通過了閻錫山提出的“反共救國方案”。從組閣之日起,閻錫山就大開空頭支票,前後共制定《扭轉時局總案》等方案,總計閻閣文案達100萬字以上。直到1949年10月中旬,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宣告成立之後,閻錫山被迫逃往重慶,仍然企圖在四川推行什麼“總體戰”,制訂什麼“軍政一體化”的作戰方案;逃到成都後,閻錫山還親自兼任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成立的“反共救國戰鬥團”的團長。短短的幾個月內,閻錫山如喪家之犬,明知不可而為之,足見其反共的狂熱和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頑固都非同一般。對於閻錫山這一段拼上老命的奮鬥和努力,蔣介石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到台灣後,蔣在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的報告中說:“自三十八年底及三十九年初,赤焰滔天,挽救無術,人心迷惘,莫可究極,……其土崩瓦解之形成。……當此之時,中央政府幸有閻院長苦心孤詣,撐持危局,由重慶遷成都,復由成都遷台灣,繼續至當年三月為止,政府統緒,賴以不墜者,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