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年半來,上線的險,豈止在馬家大山。

  三縣梁盤旋公路,外側下陷,里側塌方,王處長下了車,站在懸崖邊用肩膀抵著車頭前行;過犀牛江陷到了淤泥里,偏遇上游山洪暴發,虧了劉發榕帶領民兵連相救,摸著水把木板墊進輪子底下,才趕在洪水下來前救出了車子。

  王處長有句勉勵自己的話足以說明他為何一次次冒險干管道:“人沒有不珍惜生命的,但和怕死是兩個概念。最後死了,不也是得病死了嗎?如果在搞工作時出了事情,那也是光榮的。”

  C段:7月5日太陽城。

  兩天顛簸,從甘肅武山溫泉到成都雙流縣華陽鎮太陽城。

  坐39號車,得以慢慢欣賞傷痕累累的車身,品嘗蜀道之險,最大收穫便是拄了幾分鐘王處長的六用拐杖,據說原來的更長,這些年末端已被磨去五公分。

  拐杖的六用:爬山支拄,防狗,打蛇,排危石,選洞口,查質量。管線上,山陡狗凶蛇多,拐杖的作用不言而喻。進了山洞,拿拐杖敲敲三米多高的洞壁,可以看岩石穩定情況;通過敲、挖,可以幫助判斷岩性;修路時挖填了多少,小拐杖往地上一戳,就知道深度;擋牆護坡沙漿飽滿與否,小拐杖往漿層里一插,就知道是否有空洞。

  拐杖是一位民兵送與他的,雖然很簡潔,據說,是隴南上等的白蠟杆所制,這是他在該工程上唯一的“受賄物”。

  拐杖就像一桿秤,教他掂量輕與重;拐杖就像一把尺,教他度量善與惡。

  王處長自接工程以來,建立了良好的工作程序:合同洽談,堅持原則,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工程管理,每月評比,獎優罰劣,當月兌現;檢查驗收,統一標準,廉潔奉公,為國負責。由此,促進了施工進度,保征了工程質量。

  D:7月7日太陽城:

  一早起來,王處長把近3000字的簡報遞給我,讓潤色文字。簡報內容是昨天召開的“蘭成渝管道工程建設第三次工程協調會”。昨晚12點我打電話給他,助理顏文魯告知處長正和金隴公司老總商量工作,我不知道,他的這份簡報寫到幾點。人家都說他是個工作狂,白天上工地,晚上開會解決問題,下半夜寫簡報。我的手頭有近段時間他寫的八份簡報,但很難相信他的夜以繼日。這回,我信了。

  所謂簡報,其實是每一天上工地檢查後的工作匯報,寫得非常詳細,每一份都有三四千字,大多是說明文式的公文,也有帶文學色彩的言辭。諸如:“康縣氣候多變,11日晴空萬里,第二天6:00淅淅瀝瀝下起中雨,20:30變成毛毛雨。指揮部在陽壩的同志們,情緒和天氣一樣,晴了,渾身是勁,陰了,心頭像壓了一塊鉛,看到河水上漲,想著穿河工程緊迫,誰都不說話……”

  與王處長的文筆相比,我是有愧潤色簡報的。王處長是個很有才華的軍人,不僅在工程技術上,天文地理文學他也知曉許多。

  不過,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想潤色上一句話送給王處長:

  人生是走在道上的,品嘗著苦難的同時,也在享受快樂,願王處長的管道之路越走越輝煌。

  回趟家

  三天兩日足矣

  第三次見陳瑋,是2001年6月24日。

  我問他5月底回蘭州了沒有,他搖搖頭,甘陝段大決戰,“6.30”就要到來,穿河工程還沒完成,哪有心事回家啊。

  他沒時間接受採訪,剛回隊裡,馬上要上工地。

  我看到桌上擺著王處長的《工程簡報》,其中,也有涉及陳瑋及機三隊的內容:

  “銅錢河已挖管溝全部進水。6月4日,安排機三隊火速支援。陳瑋表示:‘再苦再難也要完成任務,決不給部首長丟臉。’

  “5日,陳瑋帶領四名戰士、一台自卸翻斗、兩台水泵、一台發電機到達工地,四天沒洗臉,沒脫衣服睡覺。

  “9日,銅錢河穿越施工形勢嚴峻,全天都在加固堤壩,堵塞湧水。銅錢河配電站停電,陳瑋命令啟動兩台發電機帶動五台潛水泵,發動兩台柴油真空泵抽水。由於河水暴漲,漫過圍堰,七台水泵無法將管溝內湧水抽乾,陳瑋只好帶領機三隊和煤一公司拉運粘土,加固堤壩。19:00將影響泄洪的寶瓶口放了十炮,加快水流速度,降低了水位。陳瑋和他的戰友們日夜奮戰,身體十分虛弱,陳瑋的淚腺炎復發,眼睛紅腫。

  “機三隊作為穿河主力,始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陳瑋本人24小時在工地,睡在自卸車駕駛室,當王立金陪同三公司楊總參觀陳瑋的‘臥室’時,發現剛洗的兩件內衣掛在方向盤上,真不敢想像他這一周是怎麼睡覺的……”

  工程簡報叫我陷入了沉思:如此拼命干,圖什麼?

  我的耳旁又響起了陳瑋的感嘆:“不是我思想境界高,調職漲工資的好事誰不想,實在的,沒法子,軍人嘛,以服從為天職,視責任為神聖。”

  我是今年4月25日認識陳瑋的,在康縣機三隊。

  “談什麼呢,沒什麼的,天天就這麼幹活嘛。”沉默了許久,他才回答了這麼一句話。

  “說說你現在最想幹的事,最希望乾的。”

  “那……那就是回家,你別見笑,就是想回趟家。”

  家,在陳瑋的概念里有兩層意思,一是駐蘭部隊,一是平涼小家,涌在心頭的小小要求一直滾燙在胸中——回趟家,三天兩日足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