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去年11月初,陳瑋正準備探家,一紙調令把他從某部汽車營借調到了蘭州軍區管道工程指揮部。“蘭成渝”需要的是從事機械管理的幹部,陳瑋來到機一隊拜師,就在苦苦修煉欲出八卦爐時,戰友來電話,12月份幹部調職已經開始。陳瑋呈上了請假報告,未料,等到的批覆卻是,被任命為機三隊隊長,立即趕赴康縣,參加老城舊街道路拓建。錯過調職也就罷了,回家過個年也行,他連續三個春節沒與家人團圓了。指揮部一聲令下,決戰康縣,打通甘陝,過年也要拼命干。2月26日,完成了除釘子戶外的管溝段開挖任務,總算能回蘭州參加3月份的幹部調職,總算能回家看看媳婦兒子了,傳真機卻很不解人情,咕咕咕走出一張叫他目瞪口呆的白紙黑字。不到半小時,他便接管了雙水磨隧道南口的穿河工程,繼爾,又接受了雙水磨隧道北口的穿河工程及穿越岸門口燕子河的任務……

  陳瑋說,4月底能回趟家,任務完成得差不多了。

  5月2日晚上9點,我又迴轉到了康縣,撞上機三隊正吃晚飯,方知他們剛收工回來。未待陳瑋開口,小張部長說,這樣吧,實在不行,5月底回吧。

  原來,“五一”前夕,陳瑋又接到命令:穿越雙水磨隧道北口公路。機三隊呼啦啦一干便到了5月2日2點10分,天一放亮,又開始配合三公司穿越公路……

  ……

  第四次見陳瑋,是7月1日,在溫泉“蘭州軍區管道工程指揮部半年工作總結”會議上。我說,離蘭州近了,“6.30”也結束了,開完會可以回家了吧。他搖搖頭,沒聽見嗎,機械化作業隊馬上投入整修道路。

  兵與民

  齊心奏響“6.30”

  2001年7月6日,在成都第三次工程協調會上,管道局二公司經理劉占鋒深有感觸地說:“我到工地,發現我的設備怎麼在挖溝了,再一看,好傢夥,部隊的設備在下管子,兩家不分你我了。”

  三公司經理夏慶武說:“康縣城北穿越公路,圍觀的人多,來往的車輛也多,部隊往兩頭一站,主動當起了義務交警,嗬,老百姓就是聽部隊的。”

  聽說,半年前,管道局下屬公司在施工中,曾懷疑部隊能否干好管溝的土石方工程,部隊呢,自以為天下事沒有難得住當兵的,兩家搞得有些不愉快,這次會上,各公司紛紛肯定了部隊在“6.30”中不可磨滅的功績。帶著這份肯定,我再次走進了管道人中間。

  第一個採訪對象,四公司經理徐振中。

  四公司負責四標段4001號到4050號樁,全長21.4公里,落差大,山勢起伏。大戰水簾洞段,按分工,機一隊負責管溝的爆破,四公司負責管道的安裝。機一隊展開陣勢後,四公司參與了進來,幫助爆破;管子下溝組焊,機一隊協助公司下管子。兩家同心協力,僅用了原計劃的一半時間就啃下了硬骨頭地段。石灘坪大棚補助款一到百姓手裡,只有四天時間就到“4.30”,兩家更是配合默契,四公司在路上焊管子,機一隊抓緊挖溝,管子焊完了,管溝也挖好了。

  徐經理一再強調:“輸油管道被譽為‘鋼鐵紐帶’,‘蘭成渝’這條紐帶是軍民共建的結果,也牽連著共建擰成的深厚情誼,中國的管道史上應該為中國軍人記下濃重的一筆。”

  第二個採訪者,三公司六機組主任宋永超。

  康縣城北羅家溝橋旁,緊靠河邊的路旁有50多米長的臨時搭建低矮民宅,作業帶只有七米,機三隊挖溝時沒地方放土石方,只能搬運到一旁的燕子河。水利局怕下雨河道堵塞影響防汛,要機三隊立即把河道里的土石方搬走。機三隊只有一台挖掘機,顧了挖溝就照應不了河道,無可奈何下,陳瑋想到了在岸門口施工的六機組,給負責協調的宋永超主任打了電話:“管溝基本成形了,有幾處比較困難,設備不夠,如果你們可能的話,能否租用一下,租金按國家的標準。”

  對企業來講,以效率為中心,設備租給人家,勢必影響施工進度,往遠一點算,不是一天3000塊錢的租金問題,要影響工期,還有綜合效益。不過,既然部隊提出來了,又有一定的經濟補償,再說,也是為了全線整體的進度,施工處代春武處長也就答應了。

  兩天後,硬骨頭啃下來了。

  代處長來到現場,問宋主任配合得怎麼樣?

  “可以,他們提供了不少幫助。”

  “咋回事?”

  “機械剛過街市,把明用電線刮斷了,老百姓圍著不讓走,陳隊長派了電工修理了,機械手的飯也是他們供應的,休息時間,他們派兵看守設備。”

  按理,租用設備,只按時間計算費用,其他一切費用均由設備所有者負責,機三隊沒有斤斤計較這些小事,主動幫助解決難題。在宋主任看來,這支部隊不錯,迷彩穿得整齊,幹活沒有散慢怠工現象,對老百姓也好,橋邊有一戶人家,兩口子都70多歲了,住在不到七平方的小屋裡,施工時,影響老倆口進出,當兵的用鐵鍬清理出一條便道,對老人又是攙又是扶,總之,這支部隊可以信任。宋主任提議,既然彼此都有這麼多誠意,能不能考慮不要租金,作為企業吃點虧,可合作好了,不影響整個施工計劃,就是最可觀的租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