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我不讓。”陳利義倔得很,再讓,也不能動老祖宗的白骨。
“你不讓?你不讓,你選我當支書,又不聽我的話,這不是害我嗎,叫我里外不是人。”賈金良生氣地把菸頭一掐,“他陳爸,實話對你說了吧,油罐不能挪位置,你的思想通不通,墳地都要挪。”
“挪就挪,叫鎮上的幹部去挪,要不,我挖出來了,把棺材骨頭往鎮上挪。”
賈金良很不痛快,從陳利義家裡出來,碰到了老實巴交的王志明:“他王爸,遷墳的事,你咋想的?”
“有人帶頭了,我第二個遷。”
“好,這話是你說的,你別反悔,你第二個遷。”
陳利義嘴犟,王志明嘴軟,其實,倆人心裡都想著,看楊家挪不挪。
楊家,指的是楊成棟家。本來,征地的事他就有意見,只不過,他的意見不是衝著錢,而是衝著人,衝著古人。那62畝地,早些年是墳,叫楊家大墳。還在北宋年間,他記得家譜里寫著,是1210年的事,楊文廣的孫子楊南當、楊南敵帶兵到這一帶打羌族,戰死在豐泉山,那兒被叫作丟兒坡,人呢,埋在了朱家雀。20萬士兵撤走時,每人背一筐子土,堆成了三畝地大、15米高的兩座小土山。楊成棟的先輩是出征隊伍里的楊家後代,留下看墳的。爺爺告訴他,墳墓第一次被盜是清朝,把骨頭都盜完了。第二次是1952年臘月二十八夜裡,墓被挖了四米深,第二天一早,他揀了一件盔甲,還有一副靴子,裡頭是帆布,外邊的前面是三片硬銅片,後面是一片軟銅片。第三次是1958年,平田整地,把山包全推平了。第四次就是這次,乾脆,整個楊家大墳全給征走了。咳,他這一代,墳沒看住,對不起祖先啊。他三天兩頭要去看看,讓分輸站不要挖得太深,一米左右就行了。人家答應了,他的心裡寬慰了幾天,現在好了,又要征22畝墳地,那地里,埋著他的三位親人。他的叔叔,他的大兒子,這都不說了,叫他不忍心遷墳的,主要是他的父親。他父親是中共地下黨員,1940年從略陽回家,被國民黨活活用亂石砸死,葬於此地已有61年。那時他四歲,跟著母親去涼水峽看父親的遺體,看到父親躺在血泊里,帶給他的20斤毛栗子全散落在血泊里……地下領導人段和福的女人摸著他的頭:“娃,你好好長,我們幾家人就你一個苗苗。”他倒是長大了,就是沒啥出息,楊家大墳沒看住,父親的墳也看不住。80多歲的老母親守了大半輩子寡,為的就是楊家的墳地風水好,為的就是楊家的香火旺盛。現在,他的二兒子在東北某坦克團當政治處主任,兒媳婦在白求恩醫院當軍醫,小兒子在蘭州當武警,叫他最為驕傲的,四兒子也算是半個兵,在蘭州中川機場開飛機,國慶50周年參加編隊飛行表演,開的是第一架機子。他和他母親一樣有想法,把這一切都歸功於先人積下的陰德,祖墳是萬萬挖不得的。
他帶上老母親、老婆子找到村里副主任朱永乾家裡,看到朱永乾正打著棺材,一下火冒三丈了:“你們把地賣了就賣了,我也帶頭量地了,現在,你們又要把先人賣了,你們比袁世凱還要袁世凱,人家只是賣國求榮,你們呢,賣先人求官,你說,我們奉獻了還不夠,我們的先人還要奉獻不成?他們的油罐子不會往高處移移,往左右偏偏?”
朱永乾思忖著這句話,想想也有道理,自己家裡也有七代十位先人葬在那裡,最早的是太爺的太爺,最近的是三年前仙逝的老岳父,油罐子要能移移位置,那是最好不過的。他把這個意見反映到鎮上,鎮上又把意見反映到縣裡,可是不行,圖紙都繪出來了,油罐要挨著分輸站,4月1日必須遷墳。
縣武裝部協同鎮政府召集村民開會,武裝部長龐軍說:“這條輸油管線,是國家通往西南地區的平戰結合大動脈,平時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戰時保障、支持整個西南地區作戰,特別是成都戰區。兩年來,我們成縣人民、拋沙群眾為支持這條管線,為了國家的利益,做作了犧牲和奉獻,支持很大,現在,我們同樣應該支持,在遷墳中,村社黨員幹部要帶頭,軍屬也應該帶頭,兒子在部隊當了團級幹部,不是先人積了陰德,不是墳地風水好,是黨培養的,是自己努力的。我當連長那會兒,老家為工程建設遷墳讓路,家裡不樂意,讓我回去阻擋,我說,遷吧,只要為國家建設作貢獻,為社會做好事,就是積善行德,地脈穴氣自然就會向你靠攏的,哪都是風水寶地,這不,幾年一晃,我成了正團級了。”
這話說給楊成棟聽的,楊成棟是個明白人,心裡自然清楚。走出鎮政府大門,賈金良問道:“他楊爸,你思想通了沒有,今天的會開了,遷墳咋弄呢?”
“遷吧。”
“什麼時候動手?”
“1號不動2號動。”
楊成棟回到家裡,對老母親和老婆子說,我們家,三個半當兵的,人家說我們的壞話就說了,說孩子的壞話,那就委屈孩子們了。
我來了,喝令高山大河讓路
更新時間 2006-05-01 23:59:00字數 9705
新世紀鐘聲敲響的第一天,金隴公司作出決定:
2001年6月30日,甘陝段主體施工任務必須基本完成,也就是說,管子必須基本下溝回填。
“你不讓?你不讓,你選我當支書,又不聽我的話,這不是害我嗎,叫我里外不是人。”賈金良生氣地把菸頭一掐,“他陳爸,實話對你說了吧,油罐不能挪位置,你的思想通不通,墳地都要挪。”
“挪就挪,叫鎮上的幹部去挪,要不,我挖出來了,把棺材骨頭往鎮上挪。”
賈金良很不痛快,從陳利義家裡出來,碰到了老實巴交的王志明:“他王爸,遷墳的事,你咋想的?”
“有人帶頭了,我第二個遷。”
“好,這話是你說的,你別反悔,你第二個遷。”
陳利義嘴犟,王志明嘴軟,其實,倆人心裡都想著,看楊家挪不挪。
楊家,指的是楊成棟家。本來,征地的事他就有意見,只不過,他的意見不是衝著錢,而是衝著人,衝著古人。那62畝地,早些年是墳,叫楊家大墳。還在北宋年間,他記得家譜里寫著,是1210年的事,楊文廣的孫子楊南當、楊南敵帶兵到這一帶打羌族,戰死在豐泉山,那兒被叫作丟兒坡,人呢,埋在了朱家雀。20萬士兵撤走時,每人背一筐子土,堆成了三畝地大、15米高的兩座小土山。楊成棟的先輩是出征隊伍里的楊家後代,留下看墳的。爺爺告訴他,墳墓第一次被盜是清朝,把骨頭都盜完了。第二次是1952年臘月二十八夜裡,墓被挖了四米深,第二天一早,他揀了一件盔甲,還有一副靴子,裡頭是帆布,外邊的前面是三片硬銅片,後面是一片軟銅片。第三次是1958年,平田整地,把山包全推平了。第四次就是這次,乾脆,整個楊家大墳全給征走了。咳,他這一代,墳沒看住,對不起祖先啊。他三天兩頭要去看看,讓分輸站不要挖得太深,一米左右就行了。人家答應了,他的心裡寬慰了幾天,現在好了,又要征22畝墳地,那地里,埋著他的三位親人。他的叔叔,他的大兒子,這都不說了,叫他不忍心遷墳的,主要是他的父親。他父親是中共地下黨員,1940年從略陽回家,被國民黨活活用亂石砸死,葬於此地已有61年。那時他四歲,跟著母親去涼水峽看父親的遺體,看到父親躺在血泊里,帶給他的20斤毛栗子全散落在血泊里……地下領導人段和福的女人摸著他的頭:“娃,你好好長,我們幾家人就你一個苗苗。”他倒是長大了,就是沒啥出息,楊家大墳沒看住,父親的墳也看不住。80多歲的老母親守了大半輩子寡,為的就是楊家的墳地風水好,為的就是楊家的香火旺盛。現在,他的二兒子在東北某坦克團當政治處主任,兒媳婦在白求恩醫院當軍醫,小兒子在蘭州當武警,叫他最為驕傲的,四兒子也算是半個兵,在蘭州中川機場開飛機,國慶50周年參加編隊飛行表演,開的是第一架機子。他和他母親一樣有想法,把這一切都歸功於先人積下的陰德,祖墳是萬萬挖不得的。
他帶上老母親、老婆子找到村里副主任朱永乾家裡,看到朱永乾正打著棺材,一下火冒三丈了:“你們把地賣了就賣了,我也帶頭量地了,現在,你們又要把先人賣了,你們比袁世凱還要袁世凱,人家只是賣國求榮,你們呢,賣先人求官,你說,我們奉獻了還不夠,我們的先人還要奉獻不成?他們的油罐子不會往高處移移,往左右偏偏?”
朱永乾思忖著這句話,想想也有道理,自己家裡也有七代十位先人葬在那裡,最早的是太爺的太爺,最近的是三年前仙逝的老岳父,油罐子要能移移位置,那是最好不過的。他把這個意見反映到鎮上,鎮上又把意見反映到縣裡,可是不行,圖紙都繪出來了,油罐要挨著分輸站,4月1日必須遷墳。
縣武裝部協同鎮政府召集村民開會,武裝部長龐軍說:“這條輸油管線,是國家通往西南地區的平戰結合大動脈,平時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戰時保障、支持整個西南地區作戰,特別是成都戰區。兩年來,我們成縣人民、拋沙群眾為支持這條管線,為了國家的利益,做作了犧牲和奉獻,支持很大,現在,我們同樣應該支持,在遷墳中,村社黨員幹部要帶頭,軍屬也應該帶頭,兒子在部隊當了團級幹部,不是先人積了陰德,不是墳地風水好,是黨培養的,是自己努力的。我當連長那會兒,老家為工程建設遷墳讓路,家裡不樂意,讓我回去阻擋,我說,遷吧,只要為國家建設作貢獻,為社會做好事,就是積善行德,地脈穴氣自然就會向你靠攏的,哪都是風水寶地,這不,幾年一晃,我成了正團級了。”
這話說給楊成棟聽的,楊成棟是個明白人,心裡自然清楚。走出鎮政府大門,賈金良問道:“他楊爸,你思想通了沒有,今天的會開了,遷墳咋弄呢?”
“遷吧。”
“什麼時候動手?”
“1號不動2號動。”
楊成棟回到家裡,對老母親和老婆子說,我們家,三個半當兵的,人家說我們的壞話就說了,說孩子的壞話,那就委屈孩子們了。
我來了,喝令高山大河讓路
更新時間 2006-05-01 23:59:00字數 9705
新世紀鐘聲敲響的第一天,金隴公司作出決定:
2001年6月30日,甘陝段主體施工任務必須基本完成,也就是說,管子必須基本下溝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