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1.由於步兵擁有大量機槍,防禦的戰術穩定性很高,致使從正面進攻的速度很慢。一般認為,平均每個戰役日可在戰鬥中推進8—10公里,最大限度的數字為12公里;
2.由於在後方擁有預備隊,又可利用汽車和鐵路實施機動,防禦者可更迅速地把新銳兵力調到突破地區,這些兵力可輕而易舉地封閉已經形成的突破口。
帝國主義戰爭①中有過很多突破敵人防禦地帶的情況,但是這些突破只導致對正面的戰術突破。沒有出現過向縱深發展進攻以將戰術勝利變成戰役成果的事例。其原因在於沒有能夠發展突破、在行進中消滅開到的預備隊、破壞指揮和補給系統等的快速戰役梯隊。帝國主義戰爭的戰役法沒有證明實施戰役突破的可能性(在西部戰場)。
①指第一次世界大戰。——譯者注
為了將戰術突破變成對敵人整個防禦地帶的戰役突破,不僅必須使正面發展進攻的速度加快(這點現在可藉助於坦克、炮兵、航空兵和藉助於軍隊後勤摩托化做到),而且必須找到那樣的手段,這些手段能夠使軍隊在實施正面突擊的同時,向敵人較深遠的預備隊、航空兵和補給部隊實施衝擊,使其既無法廣泛機動這些預備隊,也無法廣泛機動可能經鐵路或藉助於汽車運輸開到的新銳兵力。需要有那樣的手段,這些手段將提供在敵人後方造成嚴重堵塞從而切斷其退路的可能性,並將導致對敵人構成完全的戰術“合圍”。
這些可能性來自:
1.對現代(現代化)戰略騎兵進行正確的戰役使用;
2.出現允許迅速突人敵人深遠後方的新工具——摩托化和機械化大兵團(機械化軍、機械化旅和摩托化師);
3.戰鬥航空兵得到大發展,並因此獲得對配置在敵人深遠後方的目標實施猛烈和持續打擊的可能性;
4.出現在敵人深遠後方廣泛使用空降兵的前景。
……
(六)在決定性方向組織戰役。組織決定性方向戰役(突擊集團軍)和擬制戰役計劃的核心問題,是把正面突擊與對敵人戰役配置縱深的突擊正確地結合起來。這些突擊的正確結合,將導致儘可能迅速地突破敵人整個正面,合圍和消滅占領被衝擊的正面地段的敵軍,因而將出現新的可能性——向占領其餘地段的敵軍翼側和後方發展決定性行動。
在組織戰役和使用軍隊時,必須努力在戰役第一晝夜末、最遲在第二晝夜初,使地面軍隊對敵戰役配置的衝擊縱深達到以下標準:克服這一縱深將導致完全突破敵人正面。這一縱深通常取決於敵集團軍預備隊和重型航空兵機場的配置地域。這大致可通過以下組織突擊的方式達成。
敵防禦體系被破壞後(步兵突人敵配置6—10公里),應派出:
1.摩托機械化部隊(機械化軍、旅),與航空兵和空降兵相結合,對最深遠的目標(補給站、後勤地區等)、集團軍預備隊、重型航空兵機場實施衝擊。
第一晝夜的突人縱深約為80—100公里。各機械化部隊應在向敵深遠後方的指定目標推進途中,消滅其開到的預備隊、退卻部隊和輜重。
2.騎兵,在航空兵支援下衝擊處於較小縱深的預備隊和輕型航空兵機場,消滅退卻的後勤機構。第一晝夜的突人縱深約為50—60公里。
3.摩托化部隊,用以消滅開到或轉調到突破地區的預備隊,或用以向未受衝擊的地段後方進攻,以達到擴大突破口的目的。重型和輕型航空兵為阻止敵人從國家內地前送預備隊,應攻擊(摧毀)通向突破地區的鐵路幹線樞紐。打擊縱深約400公里。
爾後應同時從正面和後方實施衝擊,直至達成完全的戰術合圍。
敵人一開始退卻,集團軍即應轉入追擊。此時,摩托機械化部隊和騎兵沿平行道路追擊和前出,如果可能,應努力在敵人退卻道路上構成“溝壑”。
為了組織那種突擊,集團軍戰鬥隊形應按以下方法編組:
1.前面為步兵軍,戰鬥配置縱深約為6—8公里;
2.後面,在集團軍主要突擊方向,配置準備向前猛撲的摩托機械化部隊和騎兵;
3.航空兵成梯次配置:輕型戰鬥航空兵距戰線40—60公里,重型戰鬥航空兵距戰線約80—200公里。
(七)指揮。現代突擊集團的指揮已更加複雜,其原因是:
1.向敵人後方推進的各種部隊,要求他們的行動像在軍里一樣,不僅在戰役開始時,而且在戰役進程中和行動第一階段,都互相緊密結合。集團軍司令員應擬制計劃表,把所有部隊在戰鬥全縱深的戰鬥行動聯結起來;
2.向敵人後方推進的軍隊距離遠,使與這些軍隊保持不間斷的聯絡及對其進行補給更加困難。
因此,新的戰役樣式要求廣泛使用無線電、通信飛機和戰鬥車輛(安裝在坦克底盤上)。
密碼的使用應該簡化並在集團軍推廣,使密碼使用就像平時交談一樣。
組織現代戰役指揮的前提條件,是對衝擊同一個目標的所有部隊的指揮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對敵人大縱深內的目標實施行動的摩托機械化兵團、摩托化空降兵和航空兵,由機械化軍軍長統一指揮。
對敵人集團軍後方實施行動的戰略騎兵和航空兵,由騎兵集群司令員或騎兵集團軍司令員指揮。①所有衝擊後方目標的部隊,不應受分界線的約束。
2.由於在後方擁有預備隊,又可利用汽車和鐵路實施機動,防禦者可更迅速地把新銳兵力調到突破地區,這些兵力可輕而易舉地封閉已經形成的突破口。
帝國主義戰爭①中有過很多突破敵人防禦地帶的情況,但是這些突破只導致對正面的戰術突破。沒有出現過向縱深發展進攻以將戰術勝利變成戰役成果的事例。其原因在於沒有能夠發展突破、在行進中消滅開到的預備隊、破壞指揮和補給系統等的快速戰役梯隊。帝國主義戰爭的戰役法沒有證明實施戰役突破的可能性(在西部戰場)。
①指第一次世界大戰。——譯者注
為了將戰術突破變成對敵人整個防禦地帶的戰役突破,不僅必須使正面發展進攻的速度加快(這點現在可藉助於坦克、炮兵、航空兵和藉助於軍隊後勤摩托化做到),而且必須找到那樣的手段,這些手段能夠使軍隊在實施正面突擊的同時,向敵人較深遠的預備隊、航空兵和補給部隊實施衝擊,使其既無法廣泛機動這些預備隊,也無法廣泛機動可能經鐵路或藉助於汽車運輸開到的新銳兵力。需要有那樣的手段,這些手段將提供在敵人後方造成嚴重堵塞從而切斷其退路的可能性,並將導致對敵人構成完全的戰術“合圍”。
這些可能性來自:
1.對現代(現代化)戰略騎兵進行正確的戰役使用;
2.出現允許迅速突人敵人深遠後方的新工具——摩托化和機械化大兵團(機械化軍、機械化旅和摩托化師);
3.戰鬥航空兵得到大發展,並因此獲得對配置在敵人深遠後方的目標實施猛烈和持續打擊的可能性;
4.出現在敵人深遠後方廣泛使用空降兵的前景。
……
(六)在決定性方向組織戰役。組織決定性方向戰役(突擊集團軍)和擬制戰役計劃的核心問題,是把正面突擊與對敵人戰役配置縱深的突擊正確地結合起來。這些突擊的正確結合,將導致儘可能迅速地突破敵人整個正面,合圍和消滅占領被衝擊的正面地段的敵軍,因而將出現新的可能性——向占領其餘地段的敵軍翼側和後方發展決定性行動。
在組織戰役和使用軍隊時,必須努力在戰役第一晝夜末、最遲在第二晝夜初,使地面軍隊對敵戰役配置的衝擊縱深達到以下標準:克服這一縱深將導致完全突破敵人正面。這一縱深通常取決於敵集團軍預備隊和重型航空兵機場的配置地域。這大致可通過以下組織突擊的方式達成。
敵防禦體系被破壞後(步兵突人敵配置6—10公里),應派出:
1.摩托機械化部隊(機械化軍、旅),與航空兵和空降兵相結合,對最深遠的目標(補給站、後勤地區等)、集團軍預備隊、重型航空兵機場實施衝擊。
第一晝夜的突人縱深約為80—100公里。各機械化部隊應在向敵深遠後方的指定目標推進途中,消滅其開到的預備隊、退卻部隊和輜重。
2.騎兵,在航空兵支援下衝擊處於較小縱深的預備隊和輕型航空兵機場,消滅退卻的後勤機構。第一晝夜的突人縱深約為50—60公里。
3.摩托化部隊,用以消滅開到或轉調到突破地區的預備隊,或用以向未受衝擊的地段後方進攻,以達到擴大突破口的目的。重型和輕型航空兵為阻止敵人從國家內地前送預備隊,應攻擊(摧毀)通向突破地區的鐵路幹線樞紐。打擊縱深約400公里。
爾後應同時從正面和後方實施衝擊,直至達成完全的戰術合圍。
敵人一開始退卻,集團軍即應轉入追擊。此時,摩托機械化部隊和騎兵沿平行道路追擊和前出,如果可能,應努力在敵人退卻道路上構成“溝壑”。
為了組織那種突擊,集團軍戰鬥隊形應按以下方法編組:
1.前面為步兵軍,戰鬥配置縱深約為6—8公里;
2.後面,在集團軍主要突擊方向,配置準備向前猛撲的摩托機械化部隊和騎兵;
3.航空兵成梯次配置:輕型戰鬥航空兵距戰線40—60公里,重型戰鬥航空兵距戰線約80—200公里。
(七)指揮。現代突擊集團的指揮已更加複雜,其原因是:
1.向敵人後方推進的各種部隊,要求他們的行動像在軍里一樣,不僅在戰役開始時,而且在戰役進程中和行動第一階段,都互相緊密結合。集團軍司令員應擬制計劃表,把所有部隊在戰鬥全縱深的戰鬥行動聯結起來;
2.向敵人後方推進的軍隊距離遠,使與這些軍隊保持不間斷的聯絡及對其進行補給更加困難。
因此,新的戰役樣式要求廣泛使用無線電、通信飛機和戰鬥車輛(安裝在坦克底盤上)。
密碼的使用應該簡化並在集團軍推廣,使密碼使用就像平時交談一樣。
組織現代戰役指揮的前提條件,是對衝擊同一個目標的所有部隊的指揮集中到一個人手中。對敵人大縱深內的目標實施行動的摩托機械化兵團、摩托化空降兵和航空兵,由機械化軍軍長統一指揮。
對敵人集團軍後方實施行動的戰略騎兵和航空兵,由騎兵集群司令員或騎兵集團軍司令員指揮。①所有衝擊後方目標的部隊,不應受分界線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