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葉戈羅夫在1932年提出的這一報告提綱,反映了30年代蘇聯軍事學術對若干最重要問題的官方觀點。隨後蘇軍以該提綱為基礎撰寫了《關於組織大縱深戰鬥的:臨時指示》,於1933年2月作為守則下發部隊。
葉戈羅夫在提綱中強調指出,現代殺傷兵器由於具有強大威力、快速性和遠戰性,使軍隊能夠同時在敵配置全縱深殺傷敵人。新兵器及其質量和數量上的發展,將按新的思維提出戰爭初期的問題和確定現代戰役的特點。現代戰役將由若干寬正面、大縱深的戰鬥行動構成,其縱深取決於敵人戰役配置的縱深,將達到100—120公里。
葉戈羅夫在對戰術和戰役法的重要問題進行闡述後得出結論:“當代基本問題是同時向大縱深展開戰鬥行動。這一問題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法上都是中心問題。”在戰術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向敵防禦地帶全縱深(含炮兵陣地、戰術預備隊地域)突進。在戰役法上,達成此目的的手段,是以得到強大航空兵支援的大量騎兵和摩托機械化兵團大縱深前出到敵人後方,或在沒有暴露翼側情況下向這個後方實施突破。戰役應該同時從正面和後方發展。
和一切帶有預見性的軍事學術理論一樣,這一報告提綱當然也有局限性。對此,首次發表該提綱的《軍事歷史雜誌》以編者按形式作了扼要的分析。為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該提綱產生的背景及其精神實質,特將該雜誌編者按全文譯出附後。
一、序言
(一)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採納的空軍和摩托機械化部隊建設計劃,最近一至兩年內在步兵和騎兵部隊、兵團實行機械化和摩托化,不僅將根本改變工農紅軍的組織結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戰略和戰役戰術問題。
(二)1933年我們將擁有航空兵軍和機械化軍這類強大的兵團。就壓制兵器而言,我們能夠以大量補加襲擊兵器(飛機、坦克、火炮等)保障各軍突擊集群和若干突擊集團軍,這些兵器使人們能夠按新思維提出關於戰鬥和戰役性質的問題。……
二、戰術問題
(一)在工農紅軍建設現階段,由於軍隊大量裝備最新式的技術兵器和指揮器材,一系列戰術問題(進攻、防禦、追擊等)有了完全不同的行動特點。
現代殺傷兵器由於具有強大威力(航空兵、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快速性(坦克、航空兵)和遠戰性,使軍隊能夠同時在敵配置全縱深殺傷敵人,這不同於可以表述為逐次壓制戰鬥隊形各個疏開部分的現今戰鬥和衝擊樣式。
使用這些兵器,是為了消滅所有防禦兵器的火力而不管其配置縱深多大,為了分割敵人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的聯繫,破壞他們之間的協同動作,將其各個擊破。
為對敵人戰鬥配置全縱深實施突擊和衝擊,應給各兵團配屬;
1.航空兵——用於壓制炮兵和擊潰預備隊;
2.補加炮兵——用於壓制步兵、步兵火器、反坦克炮和炮兵;
3.坦克——用於壓制步兵火器、炮兵和擊潰預備隊
遭遇戰鬥。擁有大量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無疑會影響遭遇戰鬥的性質。前衛已有可能得到較強的炮火支援——大致一個步兵團可得到3斗個炮兵營(不計團屬炮兵),擁有隨伴步兵的坦克——大致一個步兵團可得到約一個營。這一切綜合起來,將在最大程度上加強前衛的進攻力,使其能夠更迅速解決敵人的警戒部隊。
擁有戰鬥航空兵和快速坦克,使縱隊首長能夠使用這些具有較大遠戰力和快速性的兵器,對敵人進行首次打擊。
航空兵首先“開始”戰鬥。它將對敵人實施最早幾次襲擊。它可以自己的行動打亂敵主力縱隊,分割一個縱隊與其他縱隊、前衛與縱隊主力的聯繫。這一目的將通過一些獨立支隊或大隊反覆實施的行動達成。
比較有利的做法極可能是:在前衛的炮兵展開後立即讓快速坦克投入戰鬥,以使坦克的行動能夠得到足夠強大的炮火支援。
無論是炮兵還是快速坦克,其行動目標都應是敵人行軍隊形中的疏開軍隊:正在展開的敵炮兵,個別還在縱隊中或已成疏開隊形移動的營或團。炮兵通常對這些行動目標實施集中射擊,快速坦克通常從翼側和後方實施衝擊並將其消滅。航空兵則或者對這些目標,或者對其友鄰實施再次突擊,以割裂被衝擊的目標。
在前衛主力轉入進攻之前,應以快速坦克衝擊敵人行軍隊形的個別疏開軍隊,其原因之一,是步兵由於體力因素來不及與坦克同時展開,而在步兵還成縱隊開進之時放過衝擊敵人的機會是錯誤的。
前衛在這些行動的掩護下迅速展開,並與自己的隨伴坦克一起衝擊敵警戒部隊。
在這一時節,主力縱隊各團及其配屬的隨伴坦克將還處於開進階段,沿急造軍路,或沿一些接近路成疏開隊形,向展開地區前出。要根據航空兵、坦克、炮兵和整個前衛在這些坦克前出到展開地區前達到的戰果,最終將這些團投入衝擊。
縱隊所有兵力,全部步兵、炮兵、全部坦克(包括此前已參加1—2次衝擊的坦克)、全部航空兵,都應參加這一新階段的遭遇戰鬥。這種以聯合力量實施的突擊,應像進攻防禦之敵時一樣組織(加強遠戰坦克、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及在敵人後方空降的空降支隊),並應導致徹底擊潰敵人。
葉戈羅夫在提綱中強調指出,現代殺傷兵器由於具有強大威力、快速性和遠戰性,使軍隊能夠同時在敵配置全縱深殺傷敵人。新兵器及其質量和數量上的發展,將按新的思維提出戰爭初期的問題和確定現代戰役的特點。現代戰役將由若干寬正面、大縱深的戰鬥行動構成,其縱深取決於敵人戰役配置的縱深,將達到100—120公里。
葉戈羅夫在對戰術和戰役法的重要問題進行闡述後得出結論:“當代基本問題是同時向大縱深展開戰鬥行動。這一問題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法上都是中心問題。”在戰術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向敵防禦地帶全縱深(含炮兵陣地、戰術預備隊地域)突進。在戰役法上,達成此目的的手段,是以得到強大航空兵支援的大量騎兵和摩托機械化兵團大縱深前出到敵人後方,或在沒有暴露翼側情況下向這個後方實施突破。戰役應該同時從正面和後方發展。
和一切帶有預見性的軍事學術理論一樣,這一報告提綱當然也有局限性。對此,首次發表該提綱的《軍事歷史雜誌》以編者按形式作了扼要的分析。為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該提綱產生的背景及其精神實質,特將該雜誌編者按全文譯出附後。
一、序言
(一)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採納的空軍和摩托機械化部隊建設計劃,最近一至兩年內在步兵和騎兵部隊、兵團實行機械化和摩托化,不僅將根本改變工農紅軍的組織結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戰略和戰役戰術問題。
(二)1933年我們將擁有航空兵軍和機械化軍這類強大的兵團。就壓制兵器而言,我們能夠以大量補加襲擊兵器(飛機、坦克、火炮等)保障各軍突擊集群和若干突擊集團軍,這些兵器使人們能夠按新思維提出關於戰鬥和戰役性質的問題。……
二、戰術問題
(一)在工農紅軍建設現階段,由於軍隊大量裝備最新式的技術兵器和指揮器材,一系列戰術問題(進攻、防禦、追擊等)有了完全不同的行動特點。
現代殺傷兵器由於具有強大威力(航空兵、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快速性(坦克、航空兵)和遠戰性,使軍隊能夠同時在敵配置全縱深殺傷敵人,這不同於可以表述為逐次壓制戰鬥隊形各個疏開部分的現今戰鬥和衝擊樣式。
使用這些兵器,是為了消滅所有防禦兵器的火力而不管其配置縱深多大,為了分割敵人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的聯繫,破壞他們之間的協同動作,將其各個擊破。
為對敵人戰鬥配置全縱深實施突擊和衝擊,應給各兵團配屬;
1.航空兵——用於壓制炮兵和擊潰預備隊;
2.補加炮兵——用於壓制步兵、步兵火器、反坦克炮和炮兵;
3.坦克——用於壓制步兵火器、炮兵和擊潰預備隊
遭遇戰鬥。擁有大量坦克、炮兵和航空兵無疑會影響遭遇戰鬥的性質。前衛已有可能得到較強的炮火支援——大致一個步兵團可得到3斗個炮兵營(不計團屬炮兵),擁有隨伴步兵的坦克——大致一個步兵團可得到約一個營。這一切綜合起來,將在最大程度上加強前衛的進攻力,使其能夠更迅速解決敵人的警戒部隊。
擁有戰鬥航空兵和快速坦克,使縱隊首長能夠使用這些具有較大遠戰力和快速性的兵器,對敵人進行首次打擊。
航空兵首先“開始”戰鬥。它將對敵人實施最早幾次襲擊。它可以自己的行動打亂敵主力縱隊,分割一個縱隊與其他縱隊、前衛與縱隊主力的聯繫。這一目的將通過一些獨立支隊或大隊反覆實施的行動達成。
比較有利的做法極可能是:在前衛的炮兵展開後立即讓快速坦克投入戰鬥,以使坦克的行動能夠得到足夠強大的炮火支援。
無論是炮兵還是快速坦克,其行動目標都應是敵人行軍隊形中的疏開軍隊:正在展開的敵炮兵,個別還在縱隊中或已成疏開隊形移動的營或團。炮兵通常對這些行動目標實施集中射擊,快速坦克通常從翼側和後方實施衝擊並將其消滅。航空兵則或者對這些目標,或者對其友鄰實施再次突擊,以割裂被衝擊的目標。
在前衛主力轉入進攻之前,應以快速坦克衝擊敵人行軍隊形的個別疏開軍隊,其原因之一,是步兵由於體力因素來不及與坦克同時展開,而在步兵還成縱隊開進之時放過衝擊敵人的機會是錯誤的。
前衛在這些行動的掩護下迅速展開,並與自己的隨伴坦克一起衝擊敵警戒部隊。
在這一時節,主力縱隊各團及其配屬的隨伴坦克將還處於開進階段,沿急造軍路,或沿一些接近路成疏開隊形,向展開地區前出。要根據航空兵、坦克、炮兵和整個前衛在這些坦克前出到展開地區前達到的戰果,最終將這些團投入衝擊。
縱隊所有兵力,全部步兵、炮兵、全部坦克(包括此前已參加1—2次衝擊的坦克)、全部航空兵,都應參加這一新階段的遭遇戰鬥。這種以聯合力量實施的突擊,應像進攻防禦之敵時一樣組織(加強遠戰坦克、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及在敵人後方空降的空降支隊),並應導致徹底擊潰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