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柯林頓手忙腳亂,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清晨節目中,為自己反覆申辯:"對那次理髮,我問過是否會有人被耽誤或者感到不便。他們告訴我不會。我問了兩次,兩次的答覆都是不會。"

  "你們看,我戴的是一隻四十元的手錶,"他說,"我像是那種為了剪髮而關閉機場的傢伙嗎?"他明知故問。

  柯林頓這邊塵埃未落,那邊希拉蕊又踩響一顆"頭髮絲兒雷"。《家庭園》雜誌為了給她拍照做封面人物,特地請那位科里斯托夫(又是他!)從洛杉磯專程飛到華盛頓跟她做髮型。同行的還有一位名化妝師。兩人來去費用高達兩千元。《紐約時報》質疑,總統上台才四個月,這兩名髮型師及化妝師至少兩次到白宮,為第一夫人上雜誌封面作打扮。

  白宮發言人,少不得又是一番解釋和申辯。希拉蕊的新聞秘書麗莎·卡普托說:

  "令我不解的是,大家沒有弄清楚,做這些事是為了方便要求拍照的刊物,而不是為了方便第一夫人。"

  沒有理由要求大家一定得"弄清楚",既然這事兒從來都弄不清楚。所以中國人早有一種成熟的處世原則,叫做"瓜前不'修腳',李下不'剪髮'。"

  而民眾是否會因這些申辯稍解心結、忘掉他們非平民化的頭髮呢?只怕要到下一屆總統競選時,才能見分曉。同布希一起輸給柯林頓的獨立候選人裴洛,曾不時放出話來,要在再次出馬時與柯林頓決戰。"順便"說一句,這位家產數十億美元的得州富佬,理一次髮只花五元錢。

  信不信由你,希臘神話那柄達摩克利斯劍,正是用一根頭髮懸在王座頂上,而不是馬鬃或者細線。至於是誰的頭髮?兩千三百年了,仍不得而知。

  女性化的中國

  近幾年,國內文化界很流行一種「陰盛陽衰」說。意思是,女人比男人強——女歌星比男歌星竄紅,女影星比男影星出彩,女作家比男作家走俏,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拿金牌多得多……連女人做起生意來,據說也比男人的手筆要大:前一陣子頻頻有報導,女明星某和某女明星投資房地產,一甩手都是數以億計。還有的更把大生意做到了國外,例如「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想想也是,曼哈頓的中國男人要算也不少,卻不見一個能夠出息到把自己的發財故事寫成通俗小說的。即使寫了,大概也沒有誰愛看。因為女人發了財,不免覺得她「絢爛」;而男人有了幾個錢,無非多添了些銅臭而已。

  不斷傳來的好消息,使得「女性主義」者們大受鼓舞,認為創造「女性文化」的時機到了。有兩點要說明的:一、所謂「女性主義」,以前通稱「女權主義」,或叫作女權主義之一種。女權主義有很多種,小至「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大至婦女參政、與男性抗衡乃至反過來凌駕於男性之上等等。女性主義則以創造一種完全不同於「男性文化」的「女性文化」為己任。二、中國的女性主義者,多屬留學海外的文科學生,是為一種時髦,而國內暫未形成風氣。但實際上,卻有很多沒打旗號的女性主義者,絕對人數遠非海外所能比。只要有人登高一呼,保准應者如雲。

  細觀女性主義的宣言,其實並不新鮮。要創造女性文化(或曰「創造女性傳統」)嗎?毛澤東早說過:「婦女也有半邊天。」摩登的女性主義者們講到天上去,也還是沒能超越毛的境界與氣度。在共產黨內,的確也不乏表現突出的女性。早期就有蔡暢、鄧穎超,及孫夫人宋慶齡。平心而論,解放以後,女部長、女委員、女省長、女市長……實在夠多,舉世很難再找到哪個國家能與之抗衡。要說這些女同志全是花瓶,恐怕太牽強,除非我們把所有的男同志都同時定義為花瓶。

  中共歷史上,最非凡的女黨員當然莫過於江青。她就是名副其實的一位「女性主義者」。不僅僅到處發表宣言,還真的動了手創造「女性文化」(或曰「女性傳」)。她親自培育的革命樣板戲,設計反「男性規定」的女式服裝,身體力行爭取女性解放,可謂成果纍纍。

  更重要的,她還「勇於摧毀父系社會諸多層層相扣的政治運作,敏銳地批判,」並且「她夠勇敢」,竟力圖「炸毀它」。「她是一個熱情的革命者,因為在每一件人事上,甚至每一張繪畫、每本書中,她看到了革命的必要與契機。……她只需要一雙眼、一張嘴與一隻筆,整個世界就在她面前開始變動、重整,直到她所建造的世界足以和現有的抗衡,慢慢更正,終至替代它。」(本段引句見《□□中國》第13期童若雯《女性主義者的悲劇》。童的這些女性主義宣言用來形

  容江青再貼切不過。)

  當然,她的勇氣和勇氣所寄附的巨大權力還是來自於男人。但她敢於向一切挑戰的狠勁兒,甚至連男人也不能及。她慢了一步,到底沒能斗過「父系社會的政治運作」。主要是時間和人手不夠,我們也就沒能看到現有的「整個世界」怎樣終至被替代。但已經替代的部分我們曾有幸領教過,那真是妙不可言。

  革命樣板戲為我們塑造的一批女性形象,沒一個「反面人物」,一律的光彩奪目。吳瓊華、柯湘、江水英、方海珍、阿慶嫂、李鐵梅、小常寶……個個都不是男人的傳統文化所規定的角色。撇開因劇情需要套在她們頭上的政治信念不說,就很符合女性主義者的定義(好在女性主義者們也並無統一的政治信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