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表面文章看起來好做,但古今中外,能做得曹操這般漂亮的並不多見。借一副形容理髮匠的對聯來打比,再貼切不過:"雖然毫末生意,卻是頂上功夫。"反觀歷史上那麼多來來往往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無論是唱紅臉還是唱白臉,不管是大奸雄還是大英雄,幾人敢於罪己、捨得這麼"丟份"的?別說當眾割一大把鬚髮,要他的一跟汗毛都萬分艱難——"拔一毛而利天下者,不為也。"
如果是在別人的頭上動刀子,自又另當別論。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起事前在民間走動,曾應一家理髮店老闆之請撰寫門聯。只見他手握狼毫,飽蘸濃墨,嘴裡呼出一股惡氣。落筆寫道: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書罷,擲筆而去,不久造反。達哥手段果然了得,以殺得人多封王。不過終嫌天下頭顱太少,只好連他自己的那個一併砍下來湊數。
頭髮與政治的密切關係,已經引起世界上一些學者的關注。早幾年,英國一位研究者,從蘇聯歷屆最高領導人的頭髮上,發現一個規律。凡頭髮濃密的,屬於保守型;凡稀頭禿腦的,屬於激進型。並且開明和保守交替出現:列寧禿頭,激進;史達林頭髮濃密,保守;赫魯雪夫禿頭,激進;勃列日涅夫頭髮濃密,保守;安德羅波夫禿頭,激進;契爾年科頭髮濃密,保守;戈巴契夫禿頭,激進,等等。
接下來的葉爾欽差一點打破這個規律。他是個滿頭濃密白髮的改革派,其激進氣勢咄咄逼人,蓋過老戈。幸虧到他來主政時,"蘇聯"已經不復存在。所以那位英國老兄的"頭髮政治律",也就成為一條無法再作修正的定論。
激進的人,大約總有些"腦血熱",易導致落髮。即使不脫,為政治理念輾轉反側,殫精竭慮,揪髮捻須,積年累月地下來也就不止"拈斷數根莖",而難免"走向沙漠"了。保守的人恰相反,冷眼觀世,以不變應萬變,風動旗動心不動,韜光養晦,直養得腎水充盈,氣血旺盛,頭髮繁多應不輸星斗,堪比牛毛。
為了掩飾自己的政治傾向,某些政要人物乃不免巧加偽裝。舊時歐洲的上流社會時興戴假髮,每個人都裝成不溫不火,文質彬彬,德高望重,不管實際上禿頭與否,外表看都一樣長、一樣白、一樣捲曲,仿佛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確實都是用馬尾巴毛做成)。戴慣了一摘,面目全非。一八四八年,法國"二月革命"暴發,國王路易·菲力普倉皇脫逃英國,將假髮換成一頂黑絲帽,才躲過重重搜索。相反,一九一七年十月,列寧從瑞士坐一個火車頭潛回彼得堡發動"十月革命",是將平日的鴨舌帽換成一頂假髮。好使他那博學的頭顱看上去,與一個普通的火車司機無二。
政壇的雲譎波詭,常使人們眼中的頭髮律呈現一派亂象,極難把握。近代中國的兩大政治敵手蔣介石和毛澤東,前者陰鬱保守,不苟言笑到近乎刻板的程度,卻從來頂上光光;後者開朗激進,翻雲覆雨盡在談笑風生之中,反而頭髮濃密。真正大光大禿的,則只有林彪。他天馬行空,因聰明而絕頂,亦因聰明而滅頂。許多人以為,江青也"絕了頂",她跟林彪合夥搞"反革命活動"是以禿會友。實為誤傳。她的頭髮一直保養甚好,以致看上去太像假髮。
蘇聯長篇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中,也對史達林"濃密的頭髮"有所揭露,原來他是"地中海型"——禿在當中。以前我們只看正面照片,故無從得知。如果說"禿子頭上的虱子"是"明擺著",那麼要明擺地看清楚"虱子底下的禿子",則非等鐵幕掀開不可。
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那年,他那一頭顏色變來變去的捲髮,一度成為媒體探討的焦點,——它究竟是啥顏色?銀的、褐的、灰的?還是亞麻的?民眾的選票,當然不會專奔某一種發色或發質而投。不過你既然要當總統,大伙兒便把你瞄上啦,有責任將你每一件"纖發小事"都弄得明明白白。怎麼樣復甦美國經濟,咱可能說不上個道道兒,你的頭髮可不能瞞住我們,群眾正"睜開雪亮的眼睛"盯著吶。
柯林頓入主白宮,當上帥哥兒,頭髮也為人們競相崇拜和摹仿。電視台舉辦"最像柯林頓比賽",俄勒岡州一位男子只"將頭髮稍作吹理"便奪魁。從此到處演講,呼籲保護環境。紐約一家已有二十五年歷史的假髮店,一舉推出五十種顏色的新第一夫人希拉蕊假髮。合成質地的售價一百七十五元,真發製成的四百五十元。這可以算是"上層建築"促進"經濟基礎"的一個實例。該店老闆說,"過去,我們應客戶需求,生產過傑奎琳·甘迺迪假髮、南茜假髮。但從未有人表示對芭芭拉·布希的款式感興趣。"
不料沒出四個月,新總統卻因頭髮惹禍。那年五月,柯林頓到加州推銷他的經濟方案,"順便"請比佛利山莊的髮型師科里斯托夫理了一次發。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物,請專門為好萊塢明星理髮的名髮型師理髮,沒什麼好說的。問題是,地點有欠考慮,不該在總統座機"空軍一號"上,而這座機一直發動了引擎占著洛杉磯國際機場的跑道。這個繁忙的國際空港四條跑道中的兩條,因之關閉了近一個小時,一些預定此時降落的班機不得不在天空盤旋。
消息既出,輿論大嘩。《紐約時報》稱,"這大概是世界理髮史上最昂貴的一次。"《華盛頓郵報》評論,柯林頓是以"人民第一"的口號當選的。他在競選時處處攻擊布希脫離普通群眾,如今人們不得不問,是他的頭髮第一,還是人民第一?
如果是在別人的頭上動刀子,自又另當別論。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起事前在民間走動,曾應一家理髮店老闆之請撰寫門聯。只見他手握狼毫,飽蘸濃墨,嘴裡呼出一股惡氣。落筆寫道: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書罷,擲筆而去,不久造反。達哥手段果然了得,以殺得人多封王。不過終嫌天下頭顱太少,只好連他自己的那個一併砍下來湊數。
頭髮與政治的密切關係,已經引起世界上一些學者的關注。早幾年,英國一位研究者,從蘇聯歷屆最高領導人的頭髮上,發現一個規律。凡頭髮濃密的,屬於保守型;凡稀頭禿腦的,屬於激進型。並且開明和保守交替出現:列寧禿頭,激進;史達林頭髮濃密,保守;赫魯雪夫禿頭,激進;勃列日涅夫頭髮濃密,保守;安德羅波夫禿頭,激進;契爾年科頭髮濃密,保守;戈巴契夫禿頭,激進,等等。
接下來的葉爾欽差一點打破這個規律。他是個滿頭濃密白髮的改革派,其激進氣勢咄咄逼人,蓋過老戈。幸虧到他來主政時,"蘇聯"已經不復存在。所以那位英國老兄的"頭髮政治律",也就成為一條無法再作修正的定論。
激進的人,大約總有些"腦血熱",易導致落髮。即使不脫,為政治理念輾轉反側,殫精竭慮,揪髮捻須,積年累月地下來也就不止"拈斷數根莖",而難免"走向沙漠"了。保守的人恰相反,冷眼觀世,以不變應萬變,風動旗動心不動,韜光養晦,直養得腎水充盈,氣血旺盛,頭髮繁多應不輸星斗,堪比牛毛。
為了掩飾自己的政治傾向,某些政要人物乃不免巧加偽裝。舊時歐洲的上流社會時興戴假髮,每個人都裝成不溫不火,文質彬彬,德高望重,不管實際上禿頭與否,外表看都一樣長、一樣白、一樣捲曲,仿佛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確實都是用馬尾巴毛做成)。戴慣了一摘,面目全非。一八四八年,法國"二月革命"暴發,國王路易·菲力普倉皇脫逃英國,將假髮換成一頂黑絲帽,才躲過重重搜索。相反,一九一七年十月,列寧從瑞士坐一個火車頭潛回彼得堡發動"十月革命",是將平日的鴨舌帽換成一頂假髮。好使他那博學的頭顱看上去,與一個普通的火車司機無二。
政壇的雲譎波詭,常使人們眼中的頭髮律呈現一派亂象,極難把握。近代中國的兩大政治敵手蔣介石和毛澤東,前者陰鬱保守,不苟言笑到近乎刻板的程度,卻從來頂上光光;後者開朗激進,翻雲覆雨盡在談笑風生之中,反而頭髮濃密。真正大光大禿的,則只有林彪。他天馬行空,因聰明而絕頂,亦因聰明而滅頂。許多人以為,江青也"絕了頂",她跟林彪合夥搞"反革命活動"是以禿會友。實為誤傳。她的頭髮一直保養甚好,以致看上去太像假髮。
蘇聯長篇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中,也對史達林"濃密的頭髮"有所揭露,原來他是"地中海型"——禿在當中。以前我們只看正面照片,故無從得知。如果說"禿子頭上的虱子"是"明擺著",那麼要明擺地看清楚"虱子底下的禿子",則非等鐵幕掀開不可。
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那年,他那一頭顏色變來變去的捲髮,一度成為媒體探討的焦點,——它究竟是啥顏色?銀的、褐的、灰的?還是亞麻的?民眾的選票,當然不會專奔某一種發色或發質而投。不過你既然要當總統,大伙兒便把你瞄上啦,有責任將你每一件"纖發小事"都弄得明明白白。怎麼樣復甦美國經濟,咱可能說不上個道道兒,你的頭髮可不能瞞住我們,群眾正"睜開雪亮的眼睛"盯著吶。
柯林頓入主白宮,當上帥哥兒,頭髮也為人們競相崇拜和摹仿。電視台舉辦"最像柯林頓比賽",俄勒岡州一位男子只"將頭髮稍作吹理"便奪魁。從此到處演講,呼籲保護環境。紐約一家已有二十五年歷史的假髮店,一舉推出五十種顏色的新第一夫人希拉蕊假髮。合成質地的售價一百七十五元,真發製成的四百五十元。這可以算是"上層建築"促進"經濟基礎"的一個實例。該店老闆說,"過去,我們應客戶需求,生產過傑奎琳·甘迺迪假髮、南茜假髮。但從未有人表示對芭芭拉·布希的款式感興趣。"
不料沒出四個月,新總統卻因頭髮惹禍。那年五月,柯林頓到加州推銷他的經濟方案,"順便"請比佛利山莊的髮型師科里斯托夫理了一次發。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物,請專門為好萊塢明星理髮的名髮型師理髮,沒什麼好說的。問題是,地點有欠考慮,不該在總統座機"空軍一號"上,而這座機一直發動了引擎占著洛杉磯國際機場的跑道。這個繁忙的國際空港四條跑道中的兩條,因之關閉了近一個小時,一些預定此時降落的班機不得不在天空盤旋。
消息既出,輿論大嘩。《紐約時報》稱,"這大概是世界理髮史上最昂貴的一次。"《華盛頓郵報》評論,柯林頓是以"人民第一"的口號當選的。他在競選時處處攻擊布希脫離普通群眾,如今人們不得不問,是他的頭髮第一,還是人民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