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需要指出兩點:第一,當時京城洛陽所在的州,不稱某州,而特別稱為司隸校尉部;其長官也不是州刺史或州牧,而是司隸校尉。司隸校尉除了擔任當地的行政長官,還特別負有監察舉報京城地區官員不法行為的責任。而京城洛陽所在的郡,也不稱某郡,而特別改稱為河南尹。第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各方又對自身範圍內的行政區劃,包括州、郡、縣等,進行了許多變動和調整。

  各國人口

  要想了解三國,還要弄清楚人這一要素的基本狀況,即三國各自控制的人口數量。正史明確記載,東漢後期順帝永和五年(140),全國有民眾970萬戶,4915萬人。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和嚴重災害的不斷摧殘,人口銳減了百分之九十,倖存的人口數量,只有原來的百分之十左右。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三國,雖然經過長時間養育,民眾總人口也未能達到東漢後期百分之二十的水平。蜀漢滅亡時,僅有民眾28萬戶,94萬人,控制的人口數量最少。孫吳滅亡時,民眾有52萬戶,230萬人,控制的人口數量超過蜀漢。曹魏滅亡時,民眾有66萬戶,443萬人,控制的人口數量最多。大體而言,孫吳是蜀漢的兩倍,曹魏又是孫吳的兩倍。三國民眾合計,為146萬戶,767萬人,只有東漢後期的百分之十五,還不到現今中國北京、上海兩市常住人口的一半。但是,就這麼一點人口,活動的聲勢卻很大,還有種種著名事件傳誦千古。這就是供給三方競爭表演的總體民眾人口資源。

  人口數字統計

  為了行文簡潔,上面的戶口數字還只是以萬為單位的約數。實際上,正史的記載是精確到個位的,即東漢有9698630戶,49150220人。如此精準的數字如何得來,當時是否有類似現今統計局之類的官方機構,值得一說。事實上,當時不僅有類似的官方機構,就連現今統計局的“計”字,也都是由此而來。地方政府中負責統計本地人口者,是郡太守府中的專門官吏,主管叫計掾,助理叫計吏、計佐。他們定期統計本郡下屬各縣的戶口以及墾田數據,並在規定時間,前往中央的主管部門匯報,稱為“上計”。中央的主管部門,通常是執政大臣當中主管民政的司徒府,由他們負責對全國數據歸總。以上數據,就是見於正史記載的歸總統計,所以真實度和準確度都很高。

  各國軍隊數量

  三國是一個用軍隊創業開路的時代,軍隊的數量,是國家總體實力的基本指標之一。正史明確記載,蜀漢滅亡之際,全國軍隊僅存10萬人多一點,數量最少;孫吳滅亡之際,全國軍隊還有23萬人,比蜀漢多出一倍。這兩國的軍隊數量,大體上都相當於本國民眾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曹魏軍隊的數字,史籍沒有明文記載,但如按照以上比例計算,其民眾有443萬人,則其全國軍隊應在44萬人以上,數量最多。大體而言,軍隊也同民眾人口一樣,孫吳是蜀漢的兩倍,曹魏又是孫吳的兩倍。三國軍隊總數,應在77萬人以上,而且都沒有計算在各自的民眾人口之內。這就是供給三方競爭表演的總體兵力資源。

  各國政權機器運作

  三國的政權機器,都有臨時和正規兩個運作期。臨時運作期的政權機器,只是武裝組織的性質,沒有王朝的正式名分,官員也主要按照軍事機構的系統和名稱進行配備。正規運作期的政權機器,則已具備王朝的正式名分,官員則按照正規王朝的系統和名稱進行配備。兩者的分界點,曹魏是在曹操稱魏公時,蜀漢是在劉備稱漢中王時,孫吳是在孫權稱吳王時。再到三方正式稱帝之後,成熟的正規運作期才開始。

  臨時運作期的政權機器,按時間先後,曹魏是曹操的鎮東將軍府、大將軍府和丞相府;蜀漢是劉備的左將軍府;孫吳是孫策的討逆將軍府,孫權的討虜將軍府和驃騎將軍府。此時,政權機器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戰爭,擴張鞏固地盤。

  正規運作期,特別是稱帝之後的成熟運作期,政權機器都由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系統構成。中央行政系統,大體以丞相和九卿,或者三公和九卿為骨架。丞相或者三公是執政大臣,類似現今的國務院總理、副總理;九卿,類似國務院各部的正部長。地方行政系統,自上而下,有州、郡、縣、鄉、亭、里之分。此時,政權機器的主要功能是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繁殖人口,推廣教育,提高綜合實力。在此基礎上對外作戰,實現統一天下的終極目標。

  正史記載,蜀漢滅亡之際,各級官吏有4萬人;孫吳滅亡之際,各級官吏有3萬2千人。兩國官吏數量與民眾人口之比,是1比24和1比72。曹魏的各級官吏數量,史籍沒有明文記載,但如取以上兩者的平均數1比48來計算,曹魏各級官吏約有9萬2千人。三國合計,總數當在16萬4千人以上,而且也都沒有計算在民眾人口之內。這就是供給三方競爭表演的總體官吏資源。

  各國都城

  三國的都城中,一旦確定就不再變化的只有蜀漢,從劉備占據益州起,直到蜀漢滅亡,一直在成都,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曹魏的都城,曹操當魏公、魏王時,是在冀州的鄴縣,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至於豫州的許縣,即今河南省許昌市東,則是安置漢獻帝的東漢臨時都城。曹丕代漢稱帝後,都城定在司隸校尉部的洛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同時,又將西漢舊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曹氏家族的故鄉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以及許縣改名後的許昌,曹魏第一個都城鄴縣,與洛陽並列為五都。孫吳的都城變動最大:孫權最先的政治中心在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後來北移到長江南岸邊的京,即今江蘇省鎮江市;再移到建業,即今江蘇省南京市;攻滅關羽占領荊州之際,有短暫數月移到上游的公安,即今湖北省公安縣;孫權稱吳王時再移到中游的武昌,即今湖北省鄂州市;最後再定於下游的建業。孫皓在位時,一度又遷武昌,不久遷回建業,直到滅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