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三,比照張綱。《後漢書·張綱傳》記載,東漢順帝建康元年(144),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彭山縣)人張綱,在廣陵郡太守任上病死。由於他生前親民愛民,所以當地民眾悲痛異常,竟有五百多人將其遺體護送回家鄉武陽縣安葬。廣陵郡的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從揚州市到彭山縣,先要溯長江而上,至永安,再沿上述永安到成都的水路,直達彭山縣城之下,距離至少在五千華里以上,足足是永安到成都水路距離的兩倍半,而且此事還發生在劉備死亡之前八十年。

  其四,比照高柔之父。《三國志·高柔傳》記載,曹魏大臣高柔,其父東漢末年死在蜀郡都尉任上。他從故鄉陳留郡的圉縣,即今河南杞縣西南,前往蜀郡的治所成都,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將靈柩運回家鄉安葬。當時從成都到圉縣,先要翻越秦嶺北上關中,再向東出函谷關,距離至少在二千五百華里以上。不僅里程比永安到成都要長,而且步行運送靈柩的艱難程度,也遠甚於乘船直通成都。此事就發生在劉備去世之前二三十年間。高柔僅僅靠自己家族之力,都能承擔更為艱難的任務,諸葛亮擁有一國的雄厚資源,更沒有理由說自己沒有辦法完成護送先帝遺體回成都的任務。事實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期間,將在外地死亡者的遺體運回故鄉安葬的事例還多,以上張綱、高柔父親之例,僅是其中典型者而已。

  面對以上確鑿的證據,劉備的遺體究竟是否會運回成都,能不能運回成都,你自然會有明確的結論了。

  據說以往曾有人建議對惠陵實施考古發掘,以便確認劉備是否長眠在此,臥龍先生是否愚弄了後世之人,但是因故未果。不過,劉備的遺骸究竟葬在何處,這對於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或許很重要,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具有特殊的意義。歷史名人之所以令後世的芸芸眾生,發生興趣,觸動感情,心存嚮往者,完全在於他們生前的活動,而不在於他們死後的枯骸。此處饒舌敘述之,亦不過藉此為讀者展示一點點古代喪葬文化的風情畫面而已。

  公元1984年暮春時節,筆者暢遊成都昭烈陵廟之後,乘舟東下。至奉節縣登岸,小住數日,相繼游永安宮故址、八陣圖遺蹟、杜甫瀼西草堂、宋代鎖江鐵柱諸名勝,最後,登城東八里之白帝山,俯視夔門。但見高江急峽,猛浪奔騰,古木蒼藤,掩映絕壁,因思昔人往事,慨然有感,遂高吟詩聖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四以抒懷。此詩杜甫寫於唐代夔州,即三國之永安,現今之奉節,而且詠嘆劉備之事,正可引錄為本書之終曲,這正是:

  劉郎千古悲歡夢,盡在詩人詠嘆中。

  詩云: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劉備傳就此結束,如果意猶未盡,請看本系列其他作品。

  附錄 三國小百科·概況篇

  總體發展階段

  要想了解三國,先要弄清楚時間要素,即三國歷史進程的總體發展階段,因為時間、空間和人,是構成歷史的三大要素。三國歷史進程的正式階段,是從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開始,到公元280年3月西晉滅吳統一天下結束,持續時間為60年。但是,正式階段之前,還有一個醞釀階段。醞釀階段是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大起事開始,東漢王朝全面衰敗開始進入腦死亡狀態,而三國的創業者曹操、劉備、孫堅,都在此時藉助朝廷公開號召地方組織武裝力量幫助鎮壓黃巾軍之際,趁勢招兵買馬,走出刀把子裡出政權的第一步。陳壽的《三國志》,就是從中平元年黃巾起事時寫起。加上醞釀階段,三國歷史持續的時間為96年。這就是供給三方競爭表演的總體時間資源。

  各國地域

  要想了解三國,還要弄清楚空間要素,即三國各自控制的地域及其大小。三國是從東漢王朝這塊大蛋糕切分出來的。而東漢後期順帝之時,全國的地域,按照州、郡、縣三級管理的行政區劃系統,分為13州部,105郡國,1180縣,另加一個從屬的西域部分。發展到三國彼此之間的疆域基本穩定之時,曹魏占有其中的司隸校尉部,以及豫、冀、兗、徐、青、涼、並、幽8州,共計9個州部,再加一個從屬的西域部分,切分的地盤面積最大。孫吳占有揚、荊2州的絕大部分,交州的全部,地盤面積次之。蜀漢僅占益州1州,地盤面積最小。《三國演義》中曾多次提到孫吳占據了“六郡八十一州”,數量既不正確,又將郡置於州之上,認為是以郡統州,這是對當時地理不熟悉的誤說。以上就是供給三方競爭表演的總體空間資源。

  各州部的主要地域

  空間要素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即上面所說的東漢13州部及西域部分,究竟相當於現今的何地。就各自所轄的主要地域大致相當於現今何處而言,曹魏所占司隸校尉部,在陝西、河南、山西省;豫州在河南、安徽省;冀州在河北省;兗州在山東省;徐州在山東、江蘇省;青州在山東省;涼州在甘肅、寧夏省區;并州在山西、陝西、內蒙古省區;幽州在北京市、河北、遼寧省;西域部分在新疆自治區。孫吳所占的揚州,在現今的上海市、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台灣省;荊州在湖北、湖南、河南省,交州在廣東、海南、廣西省區,香港、澳門。蜀漢所占益州,在現今的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省和重慶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