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各國正式國號

  我們常說的魏、蜀、吳,是不是三國的正式國號,它們如何確定,值得介紹。魏、吳二國,其正式國號真實無誤。曹操最初突破傳統制度,以異姓大臣身份晉封公爵,封地在冀州的魏郡,因此得名為“魏”。而吳的國號確定,一是孫權被魏文帝封為吳王時,其占有的地盤,主要是在春秋時吳國的故地;二是他最早的政治中心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又是春秋時吳國的都城;三是他的故鄉富春,即今浙江省富陽市,當時又屬吳郡管轄。吳國、吳縣、吳郡,都帶“吳”字,故而得名。但是,蜀是有問題的,而且問題大。劉備自稱上承祖宗的漢朝,所以正式國號依然是“漢”,而非“蜀漢”,更不是“蜀”。諸葛亮執政時與孫權結盟,公布的盟文就有“漢之與吳,宜有盟約”,“漢、吳既盟之後,戮力同心”,“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的語句,這就是見於正史的確證。

  為何後世又把劉氏政權稱為蜀或蜀漢呢?稱之為蜀,源自陳壽的《三國志》。在書中,他將劉氏政權稱為“蜀”,其歷史記載定名為《蜀書》,明確視之為地方性政權。陳壽這樣做,實屬不得已。他的《三國志》寫於西晉統一時期,而西晉王朝上承曹魏,曹魏上承東漢,這是他必須認同和彰顯的正統。他如果再使用“漢”的正式國號來稱呼,那就是以劉氏政權為正統,曹魏、西晉都成了來路不明的非正統王朝,書被毀不用說,人還會問罪下獄。古人寫書,同樣也要講政治。後世的史家,為了不與兩漢的漢朝混淆,同時也兼顧歷史事實,於是稱之為“蜀漢”。總之,劉氏政權的正式國號是漢,而非蜀或蜀漢。

  各國年號

  歷史上稱王稱帝者,總會確定和公布年號,其目的有政治意圖上的宣示,也有記錄時間的實際用途。三國各自公布的第一個年號,為何是黃初、章武、黃龍,與文化淵源直接相關。各國年號,照例是由朝廷相關官員先行擬就,再報君主批准後向外公布。曹丕稱帝定的年號黃初,孫權稱王定的黃龍,都帶一個“黃”字,這源自當時“五德終始”的政治文化理論。該理論認為:歷史上王朝的興替,是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循環順序進行,並與相符合的顏色對應;漢朝屬火,對應紅色;火生土,繼起的王朝屬土,對應黃色。相對於東漢王朝而言,異姓家族建立的魏、吳,都是改朝換代的革命,所以年號都帶“黃”字,以示自己才是正統所歸。只有同姓家族建立的蜀漢,打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並非改朝換代,而是繼承祖業,所以劉備不用“黃”字,取了一個“章武”。章武者,彰顯武功從而興復漢室的祖業也。

  記錄三國的史書不止陳壽《三國志》

  廣泛流行的《三國演義》,性質為文學小說,有大量虛構、移植,甚至誤說。虛構者如諸葛亮祭東風和三氣周瑜,移植者如關羽斬華雄、孔明草船借箭,誤說者如張飛字翼德,孫吳據有“六郡八十一州”等。要想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文化,必須讀可靠的史學典籍文獻,首先是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但又不能限於《三國志》和裴注。扼要地說,醞釀階段的史事,還有西晉司馬彪《續漢志》,東晉袁宏《後漢紀》,南朝范曄《後漢書》。正式階段後期史事,還有唐代房玄齡等《晉書》。典章制度,還有南朝沈約《宋書》各志的上溯部分,唐代杜佑《通典》。蜀漢歷史,還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孫吳歷史,還有唐代許嵩《建康實錄》。通史部分,還有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另外,當時人留下的學術著作、詩文作品,南北朝時期的著作如《世說新語》、《水經注》、《抱朴子》,唐宋時期的類書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也有值得重視的豐富史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