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李鴻章以外交家之形象代言中國,遊走於各國間,權傾一時,卻也因為責任之大,承擔了或許本不該由他一人來擔負的千古罵名。
垂垂老矣的李鴻章,生命中最後一年,是在與八國列強的斡旋中度過的。
每當清政府把這個國家拖到崩潰的邊緣時,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這位老臣。“懂外交”曾讓他權傾一時,但他的事業、名聲,卻也盡毀於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此,他自己也非常明白。
他曾評價中日甲午戰爭,“至一生事來,掃地無餘,如歐陽公所言,‘半生名節,被後生輩描畫都盡’。環境所迫,無可如何”。他也曾無奈地感嘆道:“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李鴻章永遠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但“弱國無外交”的現實法則,讓李鴻章在一個人對抗所有列強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國內的種種責難。但面對列強,李鴻章始終保持著凜然的威嚴,據理力爭,李鴻章能夠做的,只能是把損失降到最少,而無法避免損失: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利用英、德制約法國,從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李鴻章竭力談判,挽回了部分損失,在遭到日本浪人行刺之後,李鴻章更是拒絕手術,以生命要挾日本讓步,推動談判進程。
美國人評價李鴻章說: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在李鴻章去世前一小時,俄國人還在他的病榻前,迫使他在條約上簽字畫押。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
在李鴻章所處的年代,很多人面對數千年從未有過的變遷,早就亂了陣腳,但李鴻章沒有。數千年大廈將傾,反而使李鴻章有了更堅毅的目標,那就是兢兢業業,克己復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盡人事,聽天命,並且力挽危局於不倒。
儘管受盡局勢的窘迫,受到各方勢力的擠壓,李鴻章也曾表現出內心的虛弱和悲涼,但他始終在推動著這個民族艱難地向前滑行。
李鴻章竭盡全力地醫療著清廷這早已百病相纏的軀體和靈魂,並且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即使在即將與世長辭的時候,李鴻章還在惦記著清王朝的命運,留下絕命詩一首:
牢牢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力挽狂瀾於既倒,拼命搶救於無救。這就是李鴻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人物,也是兢兢業業、死而後已的可敬之人。
李鴻章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李鴻章更不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所以,李鴻章為清朝,乃至為整個民族背起了無數“黑鍋”。李鴻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只是在默默地為後來人鋪路,為未來整個國家的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而不去計較世俗的紛擾,如此做事,反而更有功效,如此做官,反而不倒。
5.官場上,勇氣比權謀更重要。
李鴻章在晚清的舞台上,唱了一場獨角戲,沒有人欣賞,但從不缺人喝倒彩。
李鴻章屹立舞台四十載,除了權謀,更需要勇氣。
李鴻章帶領他的淮軍進入上海之時,由於身材頎長、氣質高遠,很快得到一個“雲中鶴”的綽號,巧合的是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李鴻章也完全稱得上“鶴立雞群”。面對積重難返的腐朽王朝,李鴻章擔負起了自己的責任,不囿於形式,有著獨特的想法,無怪乎胡林翼第一眼看到李鴻章時,就讚嘆地說:“如評骨法,必大闊,才力又宏遠,擇福將而使之,亦大勛之助也。”
1865年,李鴻章四十二歲,時任兩江總督。此時的李鴻章有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那就是為岌岌可危的大清國撐起一片天空。
此時的清國已經被時代摧殘得亂了方寸、尊顏盡失;國民蒙昧、迷信,缺乏理性;至於社會的中堅力量,那些舊知識分子,個個自以為是,抱殘守缺。作為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者,李鴻章在單騎突進的同時,同樣也承擔著清醒所帶來的孤獨。
垂垂老矣的李鴻章,生命中最後一年,是在與八國列強的斡旋中度過的。
每當清政府把這個國家拖到崩潰的邊緣時,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這位老臣。“懂外交”曾讓他權傾一時,但他的事業、名聲,卻也盡毀於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此,他自己也非常明白。
他曾評價中日甲午戰爭,“至一生事來,掃地無餘,如歐陽公所言,‘半生名節,被後生輩描畫都盡’。環境所迫,無可如何”。他也曾無奈地感嘆道:“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李鴻章永遠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但“弱國無外交”的現實法則,讓李鴻章在一個人對抗所有列強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國內的種種責難。但面對列強,李鴻章始終保持著凜然的威嚴,據理力爭,李鴻章能夠做的,只能是把損失降到最少,而無法避免損失: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利用英、德制約法國,從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李鴻章竭力談判,挽回了部分損失,在遭到日本浪人行刺之後,李鴻章更是拒絕手術,以生命要挾日本讓步,推動談判進程。
美國人評價李鴻章說: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在李鴻章去世前一小時,俄國人還在他的病榻前,迫使他在條約上簽字畫押。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
在李鴻章所處的年代,很多人面對數千年從未有過的變遷,早就亂了陣腳,但李鴻章沒有。數千年大廈將傾,反而使李鴻章有了更堅毅的目標,那就是兢兢業業,克己復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盡人事,聽天命,並且力挽危局於不倒。
儘管受盡局勢的窘迫,受到各方勢力的擠壓,李鴻章也曾表現出內心的虛弱和悲涼,但他始終在推動著這個民族艱難地向前滑行。
李鴻章竭盡全力地醫療著清廷這早已百病相纏的軀體和靈魂,並且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即使在即將與世長辭的時候,李鴻章還在惦記著清王朝的命運,留下絕命詩一首:
牢牢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力挽狂瀾於既倒,拼命搶救於無救。這就是李鴻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人物,也是兢兢業業、死而後已的可敬之人。
李鴻章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李鴻章更不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所以,李鴻章為清朝,乃至為整個民族背起了無數“黑鍋”。李鴻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只是在默默地為後來人鋪路,為未來整個國家的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而不去計較世俗的紛擾,如此做事,反而更有功效,如此做官,反而不倒。
5.官場上,勇氣比權謀更重要。
李鴻章在晚清的舞台上,唱了一場獨角戲,沒有人欣賞,但從不缺人喝倒彩。
李鴻章屹立舞台四十載,除了權謀,更需要勇氣。
李鴻章帶領他的淮軍進入上海之時,由於身材頎長、氣質高遠,很快得到一個“雲中鶴”的綽號,巧合的是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李鴻章也完全稱得上“鶴立雞群”。面對積重難返的腐朽王朝,李鴻章擔負起了自己的責任,不囿於形式,有著獨特的想法,無怪乎胡林翼第一眼看到李鴻章時,就讚嘆地說:“如評骨法,必大闊,才力又宏遠,擇福將而使之,亦大勛之助也。”
1865年,李鴻章四十二歲,時任兩江總督。此時的李鴻章有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那就是為岌岌可危的大清國撐起一片天空。
此時的清國已經被時代摧殘得亂了方寸、尊顏盡失;國民蒙昧、迷信,缺乏理性;至於社會的中堅力量,那些舊知識分子,個個自以為是,抱殘守缺。作為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者,李鴻章在單騎突進的同時,同樣也承擔著清醒所帶來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