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至此,沙丘之謀,趙高取得了絕對的勝利。誰成了失敗的一方呢?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公子扶蘇。一道偽造的遺詔發出去:賜扶蘇自殺。扶蘇生性孝順,他非但不懷疑這份詔書的真假,反而為父皇的“遺命”傷透了心,毫不猶豫地自殺了。
胡亥稱帝後,即為秦二世。趙高被封為郎中令,成為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從此以後,這對暴君奸臣便在一起製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髮指的慘劇。
不過,真正讓趙高解氣的,是蒙氏兄弟被誅殺。趙高向胡亥挑撥道:“我聽說先帝很久以前就想立您為太子,可蒙毅勸阻說:‘不可以。’他知道您賢明有才,卻長久拖延不讓您冊立,這說明他既不忠於您,又盅惑了先帝。以我的看法,不如殺死他。”
胡亥言聽計從,立刻下旨賜死了蒙氏兄弟。
貌似強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離析。
那趙高為什麼要殺害公子扶蘇?試想,秦始皇沙丘駕崩,曾留有遺詔傳位於扶蘇,可趙高他們卻立胡亥為太子繼承皇位,並更改詔書說太子扶蘇與將軍蒙恬謀反,賜其死罪。如果說趙高沒有殺扶蘇,那麼只要一有機會,扶蘇一定會想方設法殺掉趙高的。
所以說,先下手為強,趙高是非殺扶蘇不可。
點 評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按說,擁立胡亥為太子不是趙高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和丞相李斯商量後決定的,況且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李斯而不是趙高。因為當時李斯身為丞相,說話是有決定性作用的,而趙高的話是沒有人聽的。但公子扶蘇即使有機會要把趙高和李斯都殺掉的話,他首先要殺的也是趙高,因為李斯位高而權重,不是輕易就能得手的,而趙高則不同。所以說趙高必須要儘快地殺掉扶蘇,以絕後患。
除掉政敵,上演最後的瘋狂
趙高、胡亥、李斯,這個權力的三角並不穩定。相比於前兩者,李斯的內心還有一絲殘留的良知。當全國範圍內的誅殺愈演愈烈,李斯終於開始考慮王朝的安危了,他希望秦二世有所收斂,於是反覆上書進諫。秦二世沒有玩夠,當然不同意李斯的諫言,但李斯是很有權威的丞相,又不能不接見,胡亥十分煩悶。
趙高及時出謀劃策:“天子之所以尊貴,就是因為群臣只能聽見聲音而不能見面。您現在還年輕,朝廷之上,一旦舉止言辭不當,就會被大臣發現缺點。”
“那怎麼辦呢?”
“您深居宮中,減少與大臣的接觸。這樣,既可以為所欲為,又不會讓大臣們發現。有事情時,臣為您傳話就行了。”
秦二世十分高興,好好表揚了趙高。從此,李斯等人要見皇帝可就太難了。看起來是皇權尊貴,實際上是趙高不費吹灰之力就壟斷了對皇命的解釋權,這本質上就是一次成功的奪權。李斯苦於跟皇帝失去了聯繫,趙高又及時出現在李斯面前,用無比理解的口氣說:“我也一心想進諫,但身份卑微,皇上怎麼會聽我的呢?丞相大人為什麼不進諫呢?”李斯說:“沒有機會見啊。”趙高大義凜然:“這好辦!皇帝一有空閒,我就通知丞相!”
趙高的通知來了,李斯興沖沖而去。結果,每次都是皇帝玩得正高興、欲罷不能之時,李斯忽然跑進來,大談特談國家危機。秦二世哪有心思聽,他只有對李斯的咬牙切齒而已。見胡亥對李斯的怨恨積累得差不多了,趙高便悄悄對秦二世說:“沙丘之謀,丞相是共謀。現在您已稱帝,可丞相併沒有更加尊貴。或許他在圖謀裂地稱王!”這不過是犯罪動機猜想,趙高繼續舉證:“丞相長子李由任三川郡的太守,陳勝的老家就在丞相老家的鄰縣。因為這個緣故,陳勝的軍隊經過三川時,全郡都不作戰。臣聽說他們之間有書信往來。”
趙高殺李斯,是他才華的經典展現。他不是自己殺李斯,而是用王朝制度的漏洞來殺李斯。李斯一死,他被提拔為丞相,這時,還有誰是他的絆腳石呢?當然是秦二世!
秦二世畢竟是皇帝,在收拾秦二世之前,趙高要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到底如何。於是,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正式上演了。這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危險的政治遊戲。所有回答是鹿的大臣,都遭到趙高的清洗。當大臣中都是“馬派”的時候,趙高覺得好日子到了。
可秦王朝還有好日子嗎?項羽已完成巨鹿之戰,秦軍主力覆沒。秦二世終於發現趙高一直在騙自己。趙高鋌而走險,迫使秦二世自殺,迎立胡亥哥哥的兒子子嬰為三世。後子嬰設計殺掉了趙高,這時,劉邦率領的軍隊已經逼近關中,秦的滅亡,近在眼前。
沒有人能制止趙高這樣的人出現——有大才華的小人,不是少見,而是多見。唯一有意義的反省是——一個龐大王朝,有高效運作的整套機制,可以征服四面八方的土地,可以統一成千上萬的人民,為什麼碰到一個小人,就會完全失靈呢?
類似的悲劇反覆出現。秦始皇們締造了一種秘密的權力運行機制,看起來穩定如山的統一王朝,其實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一個有漏洞的王朝,正如一道精密的防盜門,可以防君子,無從防小人。
關於趙高,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趙高究竟是不是太監?在許多史料的記載中,趙高都是以宦官的身份出現的,而宦官在一般意義上就等同於太監。但是有些資料卻證明,趙高並非太監,而且還有女兒。
胡亥稱帝後,即為秦二世。趙高被封為郎中令,成為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從此以後,這對暴君奸臣便在一起製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髮指的慘劇。
不過,真正讓趙高解氣的,是蒙氏兄弟被誅殺。趙高向胡亥挑撥道:“我聽說先帝很久以前就想立您為太子,可蒙毅勸阻說:‘不可以。’他知道您賢明有才,卻長久拖延不讓您冊立,這說明他既不忠於您,又盅惑了先帝。以我的看法,不如殺死他。”
胡亥言聽計從,立刻下旨賜死了蒙氏兄弟。
貌似強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離析。
那趙高為什麼要殺害公子扶蘇?試想,秦始皇沙丘駕崩,曾留有遺詔傳位於扶蘇,可趙高他們卻立胡亥為太子繼承皇位,並更改詔書說太子扶蘇與將軍蒙恬謀反,賜其死罪。如果說趙高沒有殺扶蘇,那麼只要一有機會,扶蘇一定會想方設法殺掉趙高的。
所以說,先下手為強,趙高是非殺扶蘇不可。
點 評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按說,擁立胡亥為太子不是趙高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和丞相李斯商量後決定的,況且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李斯而不是趙高。因為當時李斯身為丞相,說話是有決定性作用的,而趙高的話是沒有人聽的。但公子扶蘇即使有機會要把趙高和李斯都殺掉的話,他首先要殺的也是趙高,因為李斯位高而權重,不是輕易就能得手的,而趙高則不同。所以說趙高必須要儘快地殺掉扶蘇,以絕後患。
除掉政敵,上演最後的瘋狂
趙高、胡亥、李斯,這個權力的三角並不穩定。相比於前兩者,李斯的內心還有一絲殘留的良知。當全國範圍內的誅殺愈演愈烈,李斯終於開始考慮王朝的安危了,他希望秦二世有所收斂,於是反覆上書進諫。秦二世沒有玩夠,當然不同意李斯的諫言,但李斯是很有權威的丞相,又不能不接見,胡亥十分煩悶。
趙高及時出謀劃策:“天子之所以尊貴,就是因為群臣只能聽見聲音而不能見面。您現在還年輕,朝廷之上,一旦舉止言辭不當,就會被大臣發現缺點。”
“那怎麼辦呢?”
“您深居宮中,減少與大臣的接觸。這樣,既可以為所欲為,又不會讓大臣們發現。有事情時,臣為您傳話就行了。”
秦二世十分高興,好好表揚了趙高。從此,李斯等人要見皇帝可就太難了。看起來是皇權尊貴,實際上是趙高不費吹灰之力就壟斷了對皇命的解釋權,這本質上就是一次成功的奪權。李斯苦於跟皇帝失去了聯繫,趙高又及時出現在李斯面前,用無比理解的口氣說:“我也一心想進諫,但身份卑微,皇上怎麼會聽我的呢?丞相大人為什麼不進諫呢?”李斯說:“沒有機會見啊。”趙高大義凜然:“這好辦!皇帝一有空閒,我就通知丞相!”
趙高的通知來了,李斯興沖沖而去。結果,每次都是皇帝玩得正高興、欲罷不能之時,李斯忽然跑進來,大談特談國家危機。秦二世哪有心思聽,他只有對李斯的咬牙切齒而已。見胡亥對李斯的怨恨積累得差不多了,趙高便悄悄對秦二世說:“沙丘之謀,丞相是共謀。現在您已稱帝,可丞相併沒有更加尊貴。或許他在圖謀裂地稱王!”這不過是犯罪動機猜想,趙高繼續舉證:“丞相長子李由任三川郡的太守,陳勝的老家就在丞相老家的鄰縣。因為這個緣故,陳勝的軍隊經過三川時,全郡都不作戰。臣聽說他們之間有書信往來。”
趙高殺李斯,是他才華的經典展現。他不是自己殺李斯,而是用王朝制度的漏洞來殺李斯。李斯一死,他被提拔為丞相,這時,還有誰是他的絆腳石呢?當然是秦二世!
秦二世畢竟是皇帝,在收拾秦二世之前,趙高要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到底如何。於是,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正式上演了。這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危險的政治遊戲。所有回答是鹿的大臣,都遭到趙高的清洗。當大臣中都是“馬派”的時候,趙高覺得好日子到了。
可秦王朝還有好日子嗎?項羽已完成巨鹿之戰,秦軍主力覆沒。秦二世終於發現趙高一直在騙自己。趙高鋌而走險,迫使秦二世自殺,迎立胡亥哥哥的兒子子嬰為三世。後子嬰設計殺掉了趙高,這時,劉邦率領的軍隊已經逼近關中,秦的滅亡,近在眼前。
沒有人能制止趙高這樣的人出現——有大才華的小人,不是少見,而是多見。唯一有意義的反省是——一個龐大王朝,有高效運作的整套機制,可以征服四面八方的土地,可以統一成千上萬的人民,為什麼碰到一個小人,就會完全失靈呢?
類似的悲劇反覆出現。秦始皇們締造了一種秘密的權力運行機制,看起來穩定如山的統一王朝,其實存在各種各樣的漏洞。一個有漏洞的王朝,正如一道精密的防盜門,可以防君子,無從防小人。
關於趙高,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趙高究竟是不是太監?在許多史料的記載中,趙高都是以宦官的身份出現的,而宦官在一般意義上就等同於太監。但是有些資料卻證明,趙高並非太監,而且還有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