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努力專營,不甘卑賤謀高位
在秦朝的歷史上,有三個響噹噹的權勢人物:第一個是呂不韋,第二個是李斯,最後一個就是趙高。提起趙高,人們往往會很自然地想到京劇《宇宙鋒》裡面那個蒙君惑主、陰險狡詐的白臉奸臣。他在世人的心中,是一個靠陰謀起家的奸佞小人。然而,在險山惡水的秦朝政壇上,沒有高明的政治手腕和陰謀伎倆,如何能獲得成功?從這點來說,趙高又是高人一等的。他憑藉野心和城府,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秦王朝玩弄於股掌之上,僅憑這一條,他就是個了不起的傢伙。
靠陰謀起家的趙高,當然有當陰謀家的天分和才能。如果沒有靠陰謀成名,那麼他趙高就不能稱為趙高,只能說是“趙低”了。趙高本是趙國的貴族之後,他的父親是趙國君主的遠房本家,趙高生於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前後生於秦國首都咸陽。誰要說趙高不是人才,那一定是大錯特錯。事實上,他還是一個法學天才。
在戰國時代,許多人的姓氏暗藏玄機。趙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起來,他還是趙國王族的遠親。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疏族,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後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趙高祖上,大概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意而滯留於秦。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後代流落於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趙高有兄弟數人,都出生於隱官。在歷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趙成。趙成後來接替趙高,做了秦王朝的郎中令,曾經參與謀殺秦二世的望夷宮政變,也是一位人物。隱官是政府設置於不引人注目處的手工作坊,用來安置刑滿罪人工作。
在秦代的等級身份規定中,在隱官勞動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隱官,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刑滿釋放人員,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王朝法律注重公正,隱官雖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卻不受限制,隱官子女的身份也同於普通庶民。趙高的母親,因為有罪受過刑罰,赦免後,由於身體有受刑後的殘疾,不便見人,也不願被人瞧見,就一直在隱官勞動生活。趙高的父親,大概是在隱官工作的下級文法官吏,通曉法律,精於書法,在隱官任職時結識了趙高的母親,組建了家庭,生下趙高兄弟。秦是注重世業的國家,子承父業、以吏為師成了王朝的國策。趙高成年以後能夠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為第一流的法學家,都與父親的職業和影響密切相關。
雖然趙高兄弟幾人一生下來就註定地位卑賤,但趙高不甘於做一個卑微的小人物。沒有人知道,他在宮中究竟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變成了一個通曉法律的人。通曉到什麼程度呢?竟然連秦始皇都知道了他的才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還讓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由於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賞識和信任。
換了別人,這只是一個發揮才能的機會,但這對趙高而言,就成了結交權貴、尋找靠山的機會。由於他對胡亥進行法律方面的教育,形同導師,兩人的關係發展得很快。當然,一個宦官和一個公子的私下來往,是需要瞞著秦始皇偷偷進行的。
秦始皇也非常信任趙高,有一次,趙高惹了官司,秦始皇把他交給蒙毅處置,蒙毅判他死刑。結果,一向執法苛刻的秦始皇竟然“珍惜人才”,赦免了他。雖然這次大難不死,但趙高和蒙毅也就此結下了私仇,這也成了他沙丘政變的起因。
當時,趙高的人生本來一帆風順,但不知怎麼忽然犯下大罪(其罪今日已無從查考)。嬴政一怒之下,令蒙毅依法收治。嬴政親口交代下來,蒙毅自然不敢枉法,判趙高其罪當死,削除宦籍。判決已下,嬴政卻又突然想起趙高的好來,念其敏於行事,特意赦免,復其官爵。這一下蒙毅大是憤懣,你這不是逗我玩兒嘛!於是在嬴政面前據理力爭,力陳趙高當殺,道:“趙高之罪,依法必死。趙高,佞臣也,焉可久留於陛下左右?”
嬴政和蒙毅兄弟自小為伴,其關係固非普通的君臣關係可比。因此,儘管蒙毅疾言厲色,嬴政卻並不以為忤,而是大笑道:“君有所不知,佞臣自有佞臣的好。今朝堂上下,袞袞諸公,每每面折廷爭,莫不求吾之必聽,以順適彼意。倘再無一二佞臣留在左右,於吾少有順從,吾雖貴為天子,復有何樂哉?況趙高頗具才幹,人才難得,恕之可以。”
嬴政的話,半玩笑半認真。蒙毅正色答道,“宦官無才方是德。趙高常侍陛下左右,其人越有才,其禍越堪憂。望陛下深思。”
嬴政笑道:“除惡何必務盡?譬如人得腳氣,時撓之,不亦快哉。君不必多慮,有吾在,趙高何能為奸?”
蒙毅大急,高聲道:“國法不可壞,趙高必殺。”
嬴政也急了,道:“君欲殺趙高,待我百年之後。”
在秦朝的歷史上,有三個響噹噹的權勢人物:第一個是呂不韋,第二個是李斯,最後一個就是趙高。提起趙高,人們往往會很自然地想到京劇《宇宙鋒》裡面那個蒙君惑主、陰險狡詐的白臉奸臣。他在世人的心中,是一個靠陰謀起家的奸佞小人。然而,在險山惡水的秦朝政壇上,沒有高明的政治手腕和陰謀伎倆,如何能獲得成功?從這點來說,趙高又是高人一等的。他憑藉野心和城府,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秦王朝玩弄於股掌之上,僅憑這一條,他就是個了不起的傢伙。
靠陰謀起家的趙高,當然有當陰謀家的天分和才能。如果沒有靠陰謀成名,那麼他趙高就不能稱為趙高,只能說是“趙低”了。趙高本是趙國的貴族之後,他的父親是趙國君主的遠房本家,趙高生於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前後生於秦國首都咸陽。誰要說趙高不是人才,那一定是大錯特錯。事實上,他還是一個法學天才。
在戰國時代,許多人的姓氏暗藏玄機。趙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起來,他還是趙國王族的遠親。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疏族,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後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趙高祖上,大概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意而滯留於秦。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後代流落於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趙高有兄弟數人,都出生於隱官。在歷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趙成。趙成後來接替趙高,做了秦王朝的郎中令,曾經參與謀殺秦二世的望夷宮政變,也是一位人物。隱官是政府設置於不引人注目處的手工作坊,用來安置刑滿罪人工作。
在秦代的等級身份規定中,在隱官勞動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隱官,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刑滿釋放人員,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王朝法律注重公正,隱官雖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卻不受限制,隱官子女的身份也同於普通庶民。趙高的母親,因為有罪受過刑罰,赦免後,由於身體有受刑後的殘疾,不便見人,也不願被人瞧見,就一直在隱官勞動生活。趙高的父親,大概是在隱官工作的下級文法官吏,通曉法律,精於書法,在隱官任職時結識了趙高的母親,組建了家庭,生下趙高兄弟。秦是注重世業的國家,子承父業、以吏為師成了王朝的國策。趙高成年以後能夠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為第一流的法學家,都與父親的職業和影響密切相關。
雖然趙高兄弟幾人一生下來就註定地位卑賤,但趙高不甘於做一個卑微的小人物。沒有人知道,他在宮中究竟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變成了一個通曉法律的人。通曉到什麼程度呢?竟然連秦始皇都知道了他的才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還讓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由於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賞識和信任。
換了別人,這只是一個發揮才能的機會,但這對趙高而言,就成了結交權貴、尋找靠山的機會。由於他對胡亥進行法律方面的教育,形同導師,兩人的關係發展得很快。當然,一個宦官和一個公子的私下來往,是需要瞞著秦始皇偷偷進行的。
秦始皇也非常信任趙高,有一次,趙高惹了官司,秦始皇把他交給蒙毅處置,蒙毅判他死刑。結果,一向執法苛刻的秦始皇竟然“珍惜人才”,赦免了他。雖然這次大難不死,但趙高和蒙毅也就此結下了私仇,這也成了他沙丘政變的起因。
當時,趙高的人生本來一帆風順,但不知怎麼忽然犯下大罪(其罪今日已無從查考)。嬴政一怒之下,令蒙毅依法收治。嬴政親口交代下來,蒙毅自然不敢枉法,判趙高其罪當死,削除宦籍。判決已下,嬴政卻又突然想起趙高的好來,念其敏於行事,特意赦免,復其官爵。這一下蒙毅大是憤懣,你這不是逗我玩兒嘛!於是在嬴政面前據理力爭,力陳趙高當殺,道:“趙高之罪,依法必死。趙高,佞臣也,焉可久留於陛下左右?”
嬴政和蒙毅兄弟自小為伴,其關係固非普通的君臣關係可比。因此,儘管蒙毅疾言厲色,嬴政卻並不以為忤,而是大笑道:“君有所不知,佞臣自有佞臣的好。今朝堂上下,袞袞諸公,每每面折廷爭,莫不求吾之必聽,以順適彼意。倘再無一二佞臣留在左右,於吾少有順從,吾雖貴為天子,復有何樂哉?況趙高頗具才幹,人才難得,恕之可以。”
嬴政的話,半玩笑半認真。蒙毅正色答道,“宦官無才方是德。趙高常侍陛下左右,其人越有才,其禍越堪憂。望陛下深思。”
嬴政笑道:“除惡何必務盡?譬如人得腳氣,時撓之,不亦快哉。君不必多慮,有吾在,趙高何能為奸?”
蒙毅大急,高聲道:“國法不可壞,趙高必殺。”
嬴政也急了,道:“君欲殺趙高,待我百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