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英宗無意指責自己的祖先,但他幼年時親身經歷的那種恐怖,讓他深切地反感,這種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太殘酷了!他決心從自己做起,給後世子孫帶個好頭,徹底擯棄這種不人道的殉葬制度。“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
司禮太監牛玉帶著英宗遺命的記錄稿,匆匆來到文淵閣內閣值房。閣臣們見司禮太監驟然到來,頗為驚愕,急問有何事?
牛玉說:“皇上病情加劇,他說事不可測,召太子至榻前留下遺命,讓諸位大人給予潤色。”
李賢、彭時等立刻畢恭畢敬地捧誦皇上的遺詔。前後三條誦讀完畢,三位閣臣盡皆涕淚唏噓。他們哽咽著說:“遺詔所言關係大體,非皇上英明不能及此。而命止殉葬一事,尤高出古今帝王,真盛德之事!不須潤色。”
言畢,彭時竟號啕大哭起來。
牛玉回宮向英宗復命,他將閣臣們的話原原本本地奏報皇上,並說彭時尤為悲愴。英宗聽後也不禁落下淚來,說:“且收著,待我去後遵行。”
第二天早晨,英宗咽完最後一口氣,頗為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這一天,離他復位正好七年整。這位命運坎坷、極富傳奇色彩的皇帝,歷經磨難,兩度臨朝,與他的臣民共同櫛沐了二十餘年風風雨雨。當他撒手人寰時,僅有三十八歲!
三 身後的餘波
五天後,皇太子朱見深登基即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成化元年。上先皇尊諡為“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
五月,舉行盛大國葬,將英宗梓宮葬於昌平縣天壽山西峰南麓的裕陵。
憲宗朱見深即位的第二天,即命太監劉永成、夏時等與諸尚書及內閣大臣,議上先皇兩宮徽號。太監夏時奉承憲宗生母周貴妃的意旨,稱:“錢皇后久病失位,不當稱太后,只當尊皇上生母周娘娘為皇太后。”
皇上新立,群臣懾於皇上生母周太后的權威,嚅嚅莫敢申辯。大學士李賢挺身而出,駁道:“天子新即位,四海仰望聖德。先皇已有遺詔,若不遵照執行,怎能順天理,服人心?”
內閣學士彭時也支持李賢,他說:“朝廷所以服天下,唯正綱常。今若只尊奉生母,恐有損皇上聖德。”
夏時爭辯不過他們,便推託要去仁壽宮向周太后請命。過不了多久,夏時返回朝中,傳達仁壽宮的強硬旨意:“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宣德時胡皇后遜位已有前例。”
彭時不顧忤周太后旨意,仍然爭辯道:“今日事與宣德年間不同,胡皇后曾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故正統間不加尊號。現在錢皇后名分還在,怎能相比?”
夏時說:“如果這樣,為什麼不起草讓位表?”
彭時見他如此蠻橫,憤然大呼道:“先帝在時未嘗施行,現在誰敢起草?況且朝廷所以服天下,在於匡正綱常。若不是這樣,損害聖上的德行非小事。做臣子的阿諛奉承,要做萬世的罪人!”
宦官夏時見彭時執拗不服,復以危言威脅他。彭時急了,拱手對天發誓:“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后無子,為她爭位有什麼好處?為臣的大義使我不能沉默,我是為了保全皇上的聖德呀!如果推求大孝之心,唯有兩宮同時尊奉為太后方宜。”
這時眾大臣盡皆附和彭時的倡議,太監夏時只得再度入宮請命。
又等了好久,夏時才出來說:“兩宮並尊太后之議,經過皇上再三勸諭,已蒙娘娘俞允了。”
眾臣這才鬆了一口氣。內閣奉旨草詔時,彭時又說:“兩宮同尊皇太后,稱號相同無法分辨。錢皇后宜加‘慈懿’二字,以便稱謂。”
內閣奏報皇上,憲宗採納了這個建議。遂尊嫡母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氏為皇太后。
過了幾天,宮中宦官覃包來到內閣,告訴李賢、彭時說:“給兩宮太后同時上尊號,皇上的想法本來也是如此。但迫於周太后的威壓,不敢自作主張。不是二位先生力爭,幾乎貽誤了大事!”
當時商議進尊號爭辯頗烈時,身為內閣閣臣的陳文明哲保身,默然不語。聽到覃包的話,他自然感到慚愧。
成化四年六月,錢太后因為痛悼英宗,日夜啼哭,悲傷過度,染疾而亡。關於她的喪葬禮儀又鬧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裕陵營建時,李賢、彭時上書請求在陵寢中營建三個壙位,以待一帝二後。被宮中太監阻撓未能實現。至此時錢太后薨逝,周太后不想讓她與英宗合葬,便派遣太監出去擇地為錢太后另建陵寢。
憲宗難違母命,召集大臣們商議。內閣學士彭時首先奏對說:“慈懿太后合葬裕陵,神主祔祭太廟,這是既定的禮制,豈容違背。”
憲宗無奈地說:“朕豈能不知,只是考慮以後對母后會有妨礙。”
彭時說:“皇上孝事兩宮,聖德彰聞。錢太后與先帝合葬,乃禮之所合,孝之所歸!”
當時的閣臣商輅、劉定之聯名上書說:“皇上大孝,當以順先帝的意願為先。現在把慈懿太后安放在先帝的左邊,空出右邊以待將來,豈非兩全其美?”他們這個合理的提議得到憲宗的首肯,但在周太后那裡仍然不能通過。
司禮太監牛玉帶著英宗遺命的記錄稿,匆匆來到文淵閣內閣值房。閣臣們見司禮太監驟然到來,頗為驚愕,急問有何事?
牛玉說:“皇上病情加劇,他說事不可測,召太子至榻前留下遺命,讓諸位大人給予潤色。”
李賢、彭時等立刻畢恭畢敬地捧誦皇上的遺詔。前後三條誦讀完畢,三位閣臣盡皆涕淚唏噓。他們哽咽著說:“遺詔所言關係大體,非皇上英明不能及此。而命止殉葬一事,尤高出古今帝王,真盛德之事!不須潤色。”
言畢,彭時竟號啕大哭起來。
牛玉回宮向英宗復命,他將閣臣們的話原原本本地奏報皇上,並說彭時尤為悲愴。英宗聽後也不禁落下淚來,說:“且收著,待我去後遵行。”
第二天早晨,英宗咽完最後一口氣,頗為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這一天,離他復位正好七年整。這位命運坎坷、極富傳奇色彩的皇帝,歷經磨難,兩度臨朝,與他的臣民共同櫛沐了二十餘年風風雨雨。當他撒手人寰時,僅有三十八歲!
三 身後的餘波
五天後,皇太子朱見深登基即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成化元年。上先皇尊諡為“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
五月,舉行盛大國葬,將英宗梓宮葬於昌平縣天壽山西峰南麓的裕陵。
憲宗朱見深即位的第二天,即命太監劉永成、夏時等與諸尚書及內閣大臣,議上先皇兩宮徽號。太監夏時奉承憲宗生母周貴妃的意旨,稱:“錢皇后久病失位,不當稱太后,只當尊皇上生母周娘娘為皇太后。”
皇上新立,群臣懾於皇上生母周太后的權威,嚅嚅莫敢申辯。大學士李賢挺身而出,駁道:“天子新即位,四海仰望聖德。先皇已有遺詔,若不遵照執行,怎能順天理,服人心?”
內閣學士彭時也支持李賢,他說:“朝廷所以服天下,唯正綱常。今若只尊奉生母,恐有損皇上聖德。”
夏時爭辯不過他們,便推託要去仁壽宮向周太后請命。過不了多久,夏時返回朝中,傳達仁壽宮的強硬旨意:“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宣德時胡皇后遜位已有前例。”
彭時不顧忤周太后旨意,仍然爭辯道:“今日事與宣德年間不同,胡皇后曾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故正統間不加尊號。現在錢皇后名分還在,怎能相比?”
夏時說:“如果這樣,為什麼不起草讓位表?”
彭時見他如此蠻橫,憤然大呼道:“先帝在時未嘗施行,現在誰敢起草?況且朝廷所以服天下,在於匡正綱常。若不是這樣,損害聖上的德行非小事。做臣子的阿諛奉承,要做萬世的罪人!”
宦官夏時見彭時執拗不服,復以危言威脅他。彭時急了,拱手對天發誓:“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后無子,為她爭位有什麼好處?為臣的大義使我不能沉默,我是為了保全皇上的聖德呀!如果推求大孝之心,唯有兩宮同時尊奉為太后方宜。”
這時眾大臣盡皆附和彭時的倡議,太監夏時只得再度入宮請命。
又等了好久,夏時才出來說:“兩宮並尊太后之議,經過皇上再三勸諭,已蒙娘娘俞允了。”
眾臣這才鬆了一口氣。內閣奉旨草詔時,彭時又說:“兩宮同尊皇太后,稱號相同無法分辨。錢皇后宜加‘慈懿’二字,以便稱謂。”
內閣奏報皇上,憲宗採納了這個建議。遂尊嫡母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氏為皇太后。
過了幾天,宮中宦官覃包來到內閣,告訴李賢、彭時說:“給兩宮太后同時上尊號,皇上的想法本來也是如此。但迫於周太后的威壓,不敢自作主張。不是二位先生力爭,幾乎貽誤了大事!”
當時商議進尊號爭辯頗烈時,身為內閣閣臣的陳文明哲保身,默然不語。聽到覃包的話,他自然感到慚愧。
成化四年六月,錢太后因為痛悼英宗,日夜啼哭,悲傷過度,染疾而亡。關於她的喪葬禮儀又鬧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裕陵營建時,李賢、彭時上書請求在陵寢中營建三個壙位,以待一帝二後。被宮中太監阻撓未能實現。至此時錢太后薨逝,周太后不想讓她與英宗合葬,便派遣太監出去擇地為錢太后另建陵寢。
憲宗難違母命,召集大臣們商議。內閣學士彭時首先奏對說:“慈懿太后合葬裕陵,神主祔祭太廟,這是既定的禮制,豈容違背。”
憲宗無奈地說:“朕豈能不知,只是考慮以後對母后會有妨礙。”
彭時說:“皇上孝事兩宮,聖德彰聞。錢太后與先帝合葬,乃禮之所合,孝之所歸!”
當時的閣臣商輅、劉定之聯名上書說:“皇上大孝,當以順先帝的意願為先。現在把慈懿太后安放在先帝的左邊,空出右邊以待將來,豈非兩全其美?”他們這個合理的提議得到憲宗的首肯,但在周太后那裡仍然不能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