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當時的宣傳部長陳沂,安排媽媽在退休以後,負責主辦上海的《文學報》,因為媽媽是老記者,有辦報經驗。
媽媽說:“我過去沒有做官,也不管這個官有多少大小,現在就更不想做官了。讓我解甲歸田吧。”但是,陳沂部長又請人上門來說服媽媽。媽媽跑去看陳國棟書記,她說:“陳書記啊,讓我保持個晚節,做個平民百姓吧。”
陳書記答應了媽媽的請求。
我不知道真正意義上的“解甲歸田”對媽媽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離休之後,她開始整理父親的作品,很快又上北京去探望父親的老朋友們。就在一九八一年的初春,媽媽在北醫三院探望了胡風伯伯。回來以後,她痛苦地跟我說:“太恐怖,太恐怖了!他們把胡先生用這麼粗的繩子綁在病床上,說他是狂躁型精神病,要打人的,所以就綁起來治療。怎麼可以這樣,他是病人啊,怎麼能綁起來啊,他的病不是要更加嚴重了嗎?”
回到上海以後,媽媽常和梅志阿姨通信,商量給胡風伯伯治病的問題。這時,媽媽想起當初王元化在監獄裡也是這樣發病的,是上海的周玉常醫生給他治療,是否讓胡伯伯到上海來治療呢?梅志阿姨覺得母親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她們商量該怎麼辦,當她們有了最後的決定,就開始兩頭並進。梅志阿姨在北京向文化部打了報告,希望得到上面的認可,讓胡風伯伯去上海治療;媽媽重新拄著她的拐杖,瘸著腿奔走著。她再一次去找陳國棟書記,希望他能出來說話,這樣上海市政府就可以給予直接的幫助。陳書記立刻答應了媽媽的要求,讓宣傳部具體安排處理。當時,王元化正是上海的宣傳部長,他也著手安排下去。但是,媽媽還是不放心,她又去找了她的老戰友,上海醫科大學的黨委書記胡辛人,讓他給胡風先生具體地落實醫生、醫院和治療條件。胡辛人書記立刻找到了周玉常醫生,並囑咐了上海龍華精神病總院準備好專家班子,等病人一到就進行會診,然後由周醫生主持治療。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傍晚,從北京飛來的班機在上海虹橋機場降落,媽媽和市委方面派來的人,一起在那裡等候著胡風先生和梅志阿姨,以及他的女兒曉風。胡風伯伯還是病得很重,但是有梅志阿姨在身邊,情況總會好一點。
晚上從醫院回家,媽媽滿意地跟我們說:“安排好了,都安排好了。”比她想像的還要好,醫院給胡先生安排了一個單間,房間很大,胡風伯伯可以在裡面散步;有沙發,也可以在裡面會客,同時還在那裡專門放了一台電視機,這在當時的環境裡是多麼奢侈的待遇啊。更晚些時候,梅志阿姨從醫院回來了,她在我們家住下,曉風陪伴著父親在醫院過了第一個夜晚。以後,白天就由梅志阿姨和曉風輪流在那裡陪伴,夜裡則由一位有經驗的老護士在那裡陪住。他們解開了胡風伯伯身上捆綁的繩子,周醫生經常和胡風伯伯談心,探討幻聽幻覺的問題,讓他老人家完全放鬆下來;同時改用日本的進口特效藥,那樣副作用就大大減少了。漸漸地,胡風伯伯不再覺得有人要來抓他、追捕他。人,漸漸地平靜下來,慢慢又拿出了自己的詩稿開始整理。終於有一天,他可以跨出第一步,到花園裡去走動了……當病情開始穩定下來的時候,那些“胡風分子”們在監禁、別離了二十五年之後,又陸陸續續從其他的城市趕來,看望他們敬愛的胡先生……
胡風伯伯從二十四年的監獄生活中活著出來了。但是他得了心因性精神病。這是他在北醫三院的精神病房裡與孫子的合影。他看見小孫子的時候,情緒就好多了。他特地將此照寄給了媽媽。
媽媽,繼續帶著對父親的感情在那裡奔走,她整理著梅志阿姨交給她的信件,那些從公安部退回來的父親寫給胡風伯伯的書信時,感慨地跟我們說:“我沒有想到,你父親跟胡風先生有這麼密切的往來;更沒有想到,他們的感情有這麼深。現在,他要是知道胡先生被摧殘成這樣,他是承受不了的。”用我們的話說,母親是在為父親還債,或許是在為父親還願。
爸爸什麼都不知道了,他的身體裡不會再有音樂,他靈魂里也沒有了文學,他更無法使生活像舞蹈那樣重新起舞,整個的生命在胡風伯伯之前就消失了,他帶著對胡先生的感情,死在天涯海角,死在鴉雀無聲的真理之中。我多想問他,是否真理在死亡和謊言面前,沒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選擇?他沒有回答我,我重新在困惑中,在混亂的思維中昏昏睡去;但是睡著又是談何容易,一旦當你開始懷疑什麼的時候,特別是當你受到過一些驚嚇之後,在睡夢中你依然在那裡質疑自己的人生。
永遠的缺憾
這麼多年過去了,即使當我把《他們的歲月》贈送給梅志阿姨的時候,她都沒有對我講述過一件事情,沒有!當二○○○年,我們請她為母親的書《往事札記》寫序言的時候,她正在生病,可是梅志阿姨卻一口答應了。她只說,“給我一點點時間,因為我最近身體不好。等我好一點的時候,就會動筆寫的”。實際上,稿子很快寄來了。文字還是像梅志阿姨的人那樣清新、真誠。一開頭寫的是五○年,戰爭結束後不久,母親從松江的二十四軍軍部,特為跑去上海市區里看望梅志阿姨,當那個美麗的梅志阿姨打開門的時候,只見母親穿著軍裝,對著她莊嚴地行了一個軍禮!真是一個意外,於是她倆快樂得在那裡大笑起來。一個活活潑潑的母親雀躍在紙面上,那時候,她們都只有三十多歲,年輕啊。可是梅志阿姨還是不滿意,她說,年紀大了,腦力不濟,否則會寫得更好。
媽媽說:“我過去沒有做官,也不管這個官有多少大小,現在就更不想做官了。讓我解甲歸田吧。”但是,陳沂部長又請人上門來說服媽媽。媽媽跑去看陳國棟書記,她說:“陳書記啊,讓我保持個晚節,做個平民百姓吧。”
陳書記答應了媽媽的請求。
我不知道真正意義上的“解甲歸田”對媽媽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離休之後,她開始整理父親的作品,很快又上北京去探望父親的老朋友們。就在一九八一年的初春,媽媽在北醫三院探望了胡風伯伯。回來以後,她痛苦地跟我說:“太恐怖,太恐怖了!他們把胡先生用這麼粗的繩子綁在病床上,說他是狂躁型精神病,要打人的,所以就綁起來治療。怎麼可以這樣,他是病人啊,怎麼能綁起來啊,他的病不是要更加嚴重了嗎?”
回到上海以後,媽媽常和梅志阿姨通信,商量給胡風伯伯治病的問題。這時,媽媽想起當初王元化在監獄裡也是這樣發病的,是上海的周玉常醫生給他治療,是否讓胡伯伯到上海來治療呢?梅志阿姨覺得母親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她們商量該怎麼辦,當她們有了最後的決定,就開始兩頭並進。梅志阿姨在北京向文化部打了報告,希望得到上面的認可,讓胡風伯伯去上海治療;媽媽重新拄著她的拐杖,瘸著腿奔走著。她再一次去找陳國棟書記,希望他能出來說話,這樣上海市政府就可以給予直接的幫助。陳書記立刻答應了媽媽的要求,讓宣傳部具體安排處理。當時,王元化正是上海的宣傳部長,他也著手安排下去。但是,媽媽還是不放心,她又去找了她的老戰友,上海醫科大學的黨委書記胡辛人,讓他給胡風先生具體地落實醫生、醫院和治療條件。胡辛人書記立刻找到了周玉常醫生,並囑咐了上海龍華精神病總院準備好專家班子,等病人一到就進行會診,然後由周醫生主持治療。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傍晚,從北京飛來的班機在上海虹橋機場降落,媽媽和市委方面派來的人,一起在那裡等候著胡風先生和梅志阿姨,以及他的女兒曉風。胡風伯伯還是病得很重,但是有梅志阿姨在身邊,情況總會好一點。
晚上從醫院回家,媽媽滿意地跟我們說:“安排好了,都安排好了。”比她想像的還要好,醫院給胡先生安排了一個單間,房間很大,胡風伯伯可以在裡面散步;有沙發,也可以在裡面會客,同時還在那裡專門放了一台電視機,這在當時的環境裡是多麼奢侈的待遇啊。更晚些時候,梅志阿姨從醫院回來了,她在我們家住下,曉風陪伴著父親在醫院過了第一個夜晚。以後,白天就由梅志阿姨和曉風輪流在那裡陪伴,夜裡則由一位有經驗的老護士在那裡陪住。他們解開了胡風伯伯身上捆綁的繩子,周醫生經常和胡風伯伯談心,探討幻聽幻覺的問題,讓他老人家完全放鬆下來;同時改用日本的進口特效藥,那樣副作用就大大減少了。漸漸地,胡風伯伯不再覺得有人要來抓他、追捕他。人,漸漸地平靜下來,慢慢又拿出了自己的詩稿開始整理。終於有一天,他可以跨出第一步,到花園裡去走動了……當病情開始穩定下來的時候,那些“胡風分子”們在監禁、別離了二十五年之後,又陸陸續續從其他的城市趕來,看望他們敬愛的胡先生……
胡風伯伯從二十四年的監獄生活中活著出來了。但是他得了心因性精神病。這是他在北醫三院的精神病房裡與孫子的合影。他看見小孫子的時候,情緒就好多了。他特地將此照寄給了媽媽。
媽媽,繼續帶著對父親的感情在那裡奔走,她整理著梅志阿姨交給她的信件,那些從公安部退回來的父親寫給胡風伯伯的書信時,感慨地跟我們說:“我沒有想到,你父親跟胡風先生有這麼密切的往來;更沒有想到,他們的感情有這麼深。現在,他要是知道胡先生被摧殘成這樣,他是承受不了的。”用我們的話說,母親是在為父親還債,或許是在為父親還願。
爸爸什麼都不知道了,他的身體裡不會再有音樂,他靈魂里也沒有了文學,他更無法使生活像舞蹈那樣重新起舞,整個的生命在胡風伯伯之前就消失了,他帶著對胡先生的感情,死在天涯海角,死在鴉雀無聲的真理之中。我多想問他,是否真理在死亡和謊言面前,沒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選擇?他沒有回答我,我重新在困惑中,在混亂的思維中昏昏睡去;但是睡著又是談何容易,一旦當你開始懷疑什麼的時候,特別是當你受到過一些驚嚇之後,在睡夢中你依然在那裡質疑自己的人生。
永遠的缺憾
這麼多年過去了,即使當我把《他們的歲月》贈送給梅志阿姨的時候,她都沒有對我講述過一件事情,沒有!當二○○○年,我們請她為母親的書《往事札記》寫序言的時候,她正在生病,可是梅志阿姨卻一口答應了。她只說,“給我一點點時間,因為我最近身體不好。等我好一點的時候,就會動筆寫的”。實際上,稿子很快寄來了。文字還是像梅志阿姨的人那樣清新、真誠。一開頭寫的是五○年,戰爭結束後不久,母親從松江的二十四軍軍部,特為跑去上海市區里看望梅志阿姨,當那個美麗的梅志阿姨打開門的時候,只見母親穿著軍裝,對著她莊嚴地行了一個軍禮!真是一個意外,於是她倆快樂得在那裡大笑起來。一個活活潑潑的母親雀躍在紙面上,那時候,她們都只有三十多歲,年輕啊。可是梅志阿姨還是不滿意,她說,年紀大了,腦力不濟,否則會寫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