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與人交往是行不通的,與上帝交往也一樣。如果我們只在有所求或有麻煩的時候才跑來找他,就不能指望他垂聽我們的禱告,而且即使我們同他親近,也沒有資格指望“有病必治”或有求必應。因為我們活著是為了服事上帝,而不是讓上帝服侍我們。我們應該謙卑地向他祈求,牢記他是誰。如此,正如使徒約翰所說,“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著,”這不是因為我們有要求,而是“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悅的事。”(約壹3:22)

  上帝的旨意

  你是個十分熱心服事基督的人,卻身患疾病,這又怎麼說呢?你患的也許是感冒,也許是白血病。在多次康復禱告會以及無數次祈禱和流淚之後,你依舊病魔纏身。出什麼差錯了?也許在我講述自己未被治癒的經歷時,你也有同感,也因為什麼都沒發生而抱愧。也許你搜索內心尋找隱匿之罪,甚至不惜編織罪名好讓自己悔罪並得醫治。也許你的聖經里有幾頁已經破爛,因為你用鋼筆在各處應許下面劃了線,還經常大聲朗讀那些應許給上帝聽。但是,儘管你已撥得天上的電話鈴聲大作,並發誓只要上帝垂聽,你什麼都願做,可對方仍是沉默。

  如果這符合你的狀況,那你並不孤單,像你一樣的基督徒有千千萬萬。我對你深表同情,我知道,有些善意的基督徒甚至暗示:你沒有得醫治是你自找的。

  我對醫治的祈求得不到回應,為什麼?遍尋他處求解之後,我被迫又回過頭來,更仔細地考察上帝的話語。正是在那裡,我有了一些發現,不僅談到有關神跡、醫治問題,而且談到基督徒為何受苦的大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如果你試過各種辦法以求醫治卻毫無起色,那你可曾想過,你之所以處於現在的狀況,是因為上帝以其智慧定意要你如此?

  你看,使徒約翰不但記下神的話,應許我們奉耶穌之名無論求什麼,必得成就(約14:13),還提到上帝應許附帶的一個條件。在《約翰一書》5章14節中,他告訴我們:“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這個條件可不尋常。我們是不是求自己喜歡的,求使生活更容易的,甚至求我們想像中“上帝會喜歡”的?而沒有“照他的旨意”求。要上帝回應我們的禱告,這禱告就必須符合他的旨意。

  然而究竟為什麼,拒絕一個基督徒對醫治的祈求可能是上帝的旨意呢?某種意義上講,這本書講的都是這個問題。聖經里多處談到苦難對人的益處。痛苦和不適使我們的心遠離世界,迫使我們思索上帝,促使我們更頻繁、更專注地研讀他的話語。試煉挫傷了我們的傲氣,叫我們只靠上帝(林後1:9)。我們進而學會更好地了解上帝,因為在不得不依靠他熬過每時每刻的情況下,我們確實得好好了解他。苦難給了我們稱頌上帝的機會,即使做起來很難。這使他喜悅並證明他是何等偉大,能夠激發如此的忠心。我們也可以藉此衡量自己對他的信心。

  有時候,疾病作為上帝之鞭有警策我們遠離罪惡的功效(林前11:29;彼前4:1)。這證明他愛我們,因為每一位好父親都會管教他的孩子(來12:5-6)。有時候,上帝利用苦難提醒我們同情其他受苦之人(林後1:3-4),類似的好處不勝枚舉。不說別的,單單耶穌在世上時,上帝使他因受苦而得完全這個事實就該讓我們有所醒悟(來2:10)。我們當捫心自問:“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假如我沒有摔斷脖子,今天會是什麼樣,有時想到這些,我就不寒而慄。一開始,我不懂上帝為什麼竟任其發生,但我現在確實懂了。他憑藉我的癱瘓得著的榮耀遠遠超過憑藉我的健康得著的!你絕對無法了解這讓我感覺多麼充實。上帝若決定醫治你,作為對你祈求的回應,很好,請為此感謝他;但他若決定不治,也請同樣感謝他,你要相信他自有原因。

  我知道有人會說:“瓊妮,如果我們不指望上帝醫治我們,他就不會!你如果在禱告結束時說‘如果這是你的旨意’,只能表明你的信心不足。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達到與上帝親密無間的境界,甚至能在每件事上多少感覺出他的旨意是什麼,然後滿有信心地祈禱嗎?”可是這種觀點與聖經描繪的上帝相去甚遠!上帝的旨意遠遠高過我們,我們永遠參不透他:“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羅11:33-34)

  新約聖經的作者沒有自稱總是知道上帝的心意。雅各勸告我們,不應說“明天我要去哪裡,做什麼”,而應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4:15)。有一次,一群基督徒請求保羅留在以弗所教導他們,保羅沒有假裝能讀懂上帝的心,而只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徒18:21)

  我們應該以“如果這是你的旨意”這類話來結束禱告,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太容易誤解、誤讀上帝的旨意。無數次,我騙自己相信我所祈求的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實際上是為了我自己。“上帝,求你別讓我在演講課上講話時出洋相。否則,同學們會以為基督徒全都是怪胎,這會損害你的名聲。”假如那是我的本意,我的禱告就沒問題。可在心底里,我覺得我的真實想法是:“上帝,別讓我搞砸這次演講,因為我不想當眾出醜。”上帝知道,真正損害他名聲的是我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而一場糟糕的演講比回應我的禱告更能實現他的意圖。

章節目錄